星期六, 5月 18, 2024
spot_img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十二):明智

年轻人可以成为数学家,因为数学是思考其始因不变的那些事情,一个人足够聪明就可以得到,但未必能明智。明智是同具体的事情相关的,这需要经验,而年轻人缺少经验。明智也不同于科学,科学不处理具体的事务。明智是努斯的相反者,努斯相关的是思考的起点,明智则是终点,亦具体的事物,始点是讲不出逻辑的,我们不能问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
亚里士多德人认为明智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也非具体的感官感觉,后有人译为直觉。亚里士多德认明智有三种基本因素:好的考虑、好的理解和体谅。
考虑不是科学,人们不会考虑自己知道的事物;好的考虑不是判断,判断不包含推理,判断很快就可以作出,考虑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好的考虑也不等于思想敏捷,思想敏捷是判断的一种;好的考虑也不是意见,好的考虑显然也是一种正确,但既不是科学的正确,也不是意见的正确,所以亚里士多德得出好的考虑只能是理智的正确。好的考虑是所考虑的目的是善的那种正确的考虑,考虑的正确在于它对人的帮助,在正确的时间,基于正确的思考而达到正确的结论。
如果考虑得好是一个明智的人的特点,那么好的考虑就是对于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的正确的考虑,这就是明智的观念所在。好的考虑是明智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理解。有人举例子讲理解,如果你向他道歉,他就不那么生气了,这就是理解。既然不想让他生气,你就必须向他道歉,这就是明智。明智发布命令,理解则只做判断。多数人可能达不到明智,但可以达到理解。理解是感悟和肯定另一个人所提供的好建议的能力。理解的人虽不能提出办法,但他具有认识提供给他好的建议的理智。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体谅”大致是在知识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语。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谅”是某个人善于体谅或原谅别人时所指的那种品质,也就是对于同公道相关的事情做出正确的区分。原谅是对公道的事情作出了正确的区分的体谅,正确就意味着真。
一个人可能不是生来就有智慧,但一个人生来就会体谅和理解。对于有经验的人,老年人和明智的人的见解与意见,即使未经过证明,也应当像得到了经验的东西那样受到尊重。
那么,明智究竟有什么用处呢?因为仅仅知道明白明智并不等于就可以做明智的事情,正如明白健康并不等于就可以做有益健康的事情一样。如果说明智不是为了知道道德德性,而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那么明智对已经是一个好人的人也没有用。好人不需要知道,知道了也未必能成为好人,那意味着明智对坏人也没有用。
不过,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理智的两个部分明智和智慧,即便不产生后果,自身也值得欲求。事实上,它产生一种后果,即幸福,它不像医学产生健康那种意义上的后果,而是在健康的事物上带来健康的意义。
明智和道德德性完善一个人的活动,道德德性使我们的目标正确,明智则是实现正确目标的手段。如果明智而没有德性,那么只能是聪明,聪明不一定能使人的目标正确。有人做了公正的事情,但未必是公正的人;有人做慷慨的事情,也未必是慷慨的人。聪明甚至有时候容易蜕变为狡猾,聪明在非道德领域就是自身,而出现在道德领域,如果成为实现恶的目的的原因就是狡猾,如果是实现善的目的的原因就是明智。
明智和道德德性的关系,正如聪明和明智一样,严格意义的道德德性离开明智就不可能产生。“德性无明智则盲,明智无德性则空。”所谓严格意义是相对于自然的道德属性而言,那些看似生来就具有的德性,但如果没有努斯,这些看似生来的道德德性更倾向于有害,正如强健的人没有视觉更容易摔跟头一样。道德德性是一合乎明智的品质,并且是与明智一起发挥作用的品质。
一个人能获得一种道德德性而没有获得另外一种,说到自然德性有可能,但说到一个人成为好人的那些德性,这就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如果有了明智的德性,他就有了所有的道德德性。

所属主题
老魏讲历史
老魏讲历史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哦~我的顾客

Duang~Duang~Duang~

因转向,得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