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5月 5, 2024
spot_img

家庭共读|第11篇:孩子

家庭共读|第11篇:孩子

家庭共读

第11篇:孩子

关于角色转换


家庭共读|第11篇:孩子


小编语:


原“用心不留白”栏目,现更名为“家庭共读”,文末设置了家庭讨论问题环节,方便家庭深入地思考和应用。欢迎家人们留言分享你们的感动或者建议。



片尾曲:赞美之泉《天父的孩子》



01


“你要不要考虑领养个孩子,不管以后是否结婚?”


某日和妈妈聊天,她突然这么问。


当晚,我躺在床上,陷入沉思——


孩子,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天伦之乐,养儿防老,还是说到头来,能“有个伴儿”?


假如我二十来岁结婚、生育,如今,身旁就会有个孩子,一个大约十四五岁的青少年。


倘若如此,生活会有怎样的不同?


没有孩子,我错过了什么?


说到这,想起和妈妈发生剧烈冲突,那瞬间,无以名状的愤怒充满胸腔,我好像柯南变身一样,瞬间缩小了。似曾听闻的恶语,钻进耳朵,冲向心脏,把自信自尊挤出去,用无助和崩溃取而代之。失望,失控。我大吼,努力摁下脑子里种种自毁念头。


家庭共读|第11篇:孩子


过后,我向妈妈道歉:“对不起。不知道为什么,面对你,那一刻好像不是我,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而是青少年时期、十多岁的那个自己,站在你面前。”


我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平日,她藏着,睡着。相似场景重现,那个孩子无法再忍耐,从二十年前冲到当下这个现场。代替我去争辩,反抗,去喊出她曾经没能发出的声音,去保护她当时没能保护好的自己。


翻个身。想到父母。


去年初,管控措施突然放开,微信群很热闹:“阳了,真难受。”“阳过了,但还是很疲倦。”赶紧给妈妈买药、消毒用品,给爸爸打电话,叮嘱他们:如果出现某种症状怎么办,千万不要如何如何。


握着手机,察觉到自己的语气、用词,还有那份担心,好像对面正在接听的,不是年过六十的父母,而是两个面对风险、海量信息,有可能会慌乱,不知所措、病急乱投医的小孩。



02


家庭共读|第11篇:孩子


表弟还没有结婚。如果出差或者和朋友聚餐,碰到什么好吃的餐厅,过后,他会带父母也去尝尝那味道。平日常撺掇,带他们看电影、话剧,听音乐会。他负责采购家里生活物品,如果物品上是外语,就会用记号笔写上“身体乳”“维生素B,每天一片”等等。


去海洋王国,周围大多是带小孩来玩的家长。弟弟全程跑前忙后。入园小艇只能坐三人,他把我们推向前,自己去乘大巴。姑姑腿肿,他登记租轮椅。姑父看企鹅,看白熊,弟弟在旁用镜头为他留下回忆。


“饿吗?要不要找地方吃东西?”


“手别伸进去。”


“多喝点水。”


年纪渐长,已被称为老年人的父母,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像孩子。


他们那一代,多数人大半辈子生存优先,过得很苦。面对广阔世界和随处需要的“请扫码”,在家还好,外出旅行,公众场合,带着肉眼可见的局促。没听懂工作人员普通话,对方露出不耐烦,老人家立马紧张起来,把子女往前面推——那时,身份互换。父母缩小,成了孩子,我们已经长大,大到足够挺身而出。


家庭共读|第11篇:孩子


所有父母也都曾是小孩。但某种意义上,我爸妈是没有童年的人。


奶奶产后抑郁,爸爸出生后,先是由农村的老奶奶带,后来由爷爷在工作间隙照顾。因爷爷工作缘故,他少年求学辗转多个学校。光小学就念过六个。妈妈十来岁那个阶段,父母先后心脏病离世。四姐弟背井离乡跨省到外公单位求助,寄住于职工宿舍。大姨和妈妈早早参加工作,放弃学业。少女们自己还是孩子,却突然要当起母亲。


听过爸爸的朋友曾说,他好像一个孩子。朋友洞察可谓敏锐。以前我不理解:爸爸似乎很抵触责任、负担、麻烦、意外之类的处境,遇到冲突,感受到压力,他会很抗拒,害怕,会逃跑,“无条件投降”。甚至会哭泣,崩溃,哀求“不要逼我,不要逼我”——那场景,令他身旁的人很无辜、懊恼,感觉自己好像成了恶人,正在迫害一个孩子。


对,孩子。爸爸就像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住在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身体里。所谓的“逼迫”、为难,对他而言,就像试图要求一个孩子,用稚嫩的肩头扛起他无法负荷的重担。难怪他害怕。难怪,他总是选择逃跑。


家庭共读|第11篇:孩子


爸爸生日,带他去吃西餐。坐他对面,他头发花白,举着刀叉,在我的镜头框里,笑得像个孩子。


有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


“被小小的他,无条件信任和依赖的满足。”


“最棒的礼物。”


“好的时候非常好。不好的时候是小恶魔。”


“疲惫,辛苦,痛并快乐着。”


“实现未曾梦想的重启版自己。”


“血脉相连、悲喜相通的伙伴。”


“重新凝视,认识生命,共同成长的机会。”


“体验医治,实践牺牲和舍己的学校。”


“对爱更宽阔、深刻和成熟的理解。”


家庭共读|第11篇:孩子


那如果我一直没有孩子,是不是就会活得自我、浅薄、狭窄,愈发个人主义,错过很多东西?“人生不完整”?幸福和满足,始终是将来时、未完成时态?


再翻个身。


咦?目前,我身边,不正有两个“老小孩”吗,他们日渐衰老,开始需要去理解,去嘱咐,需要我帮助他们适应高科技和瞬息万变的世界,需要我等待他们消化那份陌生、新奇和不适。


回想弟弟如何对待他的父母,我眼睛发亮,这个阶段,未婚、单身的我,可否“领养”父母,当作自己的孩子,带他们体验童年没吃过的丰富味道,去没有到过的地方,看世界,看他人,看自己。在和我的这份关系中,他们能不能再经历一次“重生”,创造一个被重要他人呵护,照顾,被深爱的新童年?



03


如此,我生命中已经有两个“老小孩”,现在,我要邀请你——青少年时期,十多岁时的我自己,再次来到我生命中。或者说,我想在祷告中,在日常中,在文字中,穿越到你的生命中,去寻找一些答案。


小学一年级时,课间活动,你是最疯的那个。男孩要冲到女厕抓人时,你冲在最前面,保护女生。


小学三年级,全校到动物园春游,你和另一个女生忘记了集合时间,玩得潇洒。直到听到广播站,大喇叭喊出你俩的名字:“小学三年级一班的XXX和XX,赶紧到动物园大门口集合上车!”


初中,你和同学是班级里的“小丑”。上课铃响,你们站在门口,摇动红领巾:“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走廊那头,老师高跟鞋响起,你们火速跑回座位,正襟危坐。全班同学全程旁观你们,像看两个傻瓜。


家庭共读|第11篇:孩子


那时候的你,多么勇敢,多么真实,多么活泼快乐。


我想寻找答案。


为什么之后的你,现在的我:非常惧怕十字路口。独自面对密集人群会恐慌。为什么如此看人眼色,成了变色龙。过分在乎别人评价,常常无法说出真实想法。为什么活在人前的,是另外一个你自己。


青少年时期的你,曾试图结束生命。痛不欲生。当时,到底是哪个部分让你绝望。你为什么会做出那种选择,当中有什么内情。你有没有一些,我至今不知道的真相和秘密,独自藏着它们,独自挣扎痛苦。


新年开始,我和父母、和你重新相遇,相聚,这也许并非巧合。你们是我春日限定的孩子。新旅程就要开始,它将通往哪里,好期待。


困意袭来,我闭上眼睛。


家庭共读|第11篇:孩子


家庭讨论:

聊聊在你心里,如何定义一个人是“大人”、“老人”或者“小孩”。

 

怎么看待年龄焦虑,你害怕变老或者想要快点长大吗?

 

实践:

请父母分享一件事,以“发现你长大了……”为主题;或向孩子表达“身为你的爸爸/妈妈,我很自豪/感恩/幸福,因为……”

 

请孩子回忆、找出一个时刻:“爸爸/妈妈,记得当时,你为我挺身而出……”


家庭共读|第11篇:孩子


作者简介

陈京,前媒体人。现学习写作散文和小说,兼职老师。

喜欢这十个词:日记、桌游、游泳、对话、咖啡、小狗、感动、旅行、剧组、信。


THE

END


家庭共读|第11篇:孩子



家庭共读|第11篇:孩子

对孩子的苦心,对家庭的细心,对配偶的耐心,对关系的存心——生活,其实就是一颗心。

公众号:结伴用心生活



所属主题
结伴用心生活
结伴用心生活
咱们跟睿欣老师一起聊成长,记录在这里。喜悦与你们分享,因为自己有需要时,总想揽着人一起得饱足。此账号下的文章转载自公号“结伴用心生活”(ID:Hearty_Life)。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