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17, 2024
spot_img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君自尓出

盖将有君自尔出

牧我以色列民矣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亲爱的读者家人:平安!今天推送的书评以前曾群发过,也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文章。只是可惜,后来因为你懂的原因没了。今天换了个方式再次推出,就当是温故知新了。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以父之名的邀请



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阅读本书,源于与作家范学德先生的一次微信聊天。

在那次对话中,范先生对我日常所写作灵修短文,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并且也推荐我去阅读几本书籍,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其中就包括了卢云的作品。

对这次聊天,我在感叹获益匪浅的同时,也不禁一阵手忙脚乱,赶紧去上网找书。而首先得到并开始阅读的,便是这本《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亨利 卢云)


本书作者卢云(Fr. Henri J.M.Nouwen 1932-1996),1932年出生于荷兰的一个律师家庭。天主教神父。曾在美国圣母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教授。

1985年,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可说已经达到人生巅峰的卢云,毅然辞去教职,开始致力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服务。一年后,已经54岁的卢云应慈善组织“方舟团体(L’ Arche)”的邀请,加入黎明之家(Day break)组织,开始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服务智障人士的事业中,直到1996年64岁时因心脏病突发而在睡梦中安息主怀。

卢云神父是近代最著名的神学家及灵修作家之一。其影响力不仅限于天主教内,也对整个基督信仰乃至世俗社会有所触及。在他的一生中,共有40多本著作问世,畅销全球,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

1983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卢云神父看到了一张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所绘制的名画《浪子回头》的印刷品,深深被其吸引。此后,他更在一次访问苏联的行程中参观到了被收藏在圣彼得堡(当时还被称为列宁格勒)的隐士园艺术馆中的、这幅画的原作真迹,被其完全震撼并深深陶醉于其中。

卢云在本书中如此说道:“第一次看到伦勃郎的这幅画,所有的注意力,全都集中于老父亲把回家的儿子拉近胸前的那双手。在那双手中,有宽恕、复合、医治,也有庇护、安息、居家。我深受父子二人相拥迸出的生命力感动,因为,我生命中的寸寸缕缕都渴望像浪子一样地被接纳。与这幅画的因缘际会,竟然成了我自己回头的开端。”

就这样,“一幅十七世纪的画作与其画家,初世纪的一则比喻与其作者,还有一个寻索生命意义的二十世纪人。”渐渐地交织在了一起,最终凝聚成这部《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浪子回头》——作者:伦勃朗)


对我而言,阅读本书就犹如在卢云神父的带领下展开了一次穿越之旅,而且还是双重的穿越。

第一重是时间上的穿越。卢云一方面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切入,论述对《浪子回头》这幅画的所见、所感、所思,另一方面又回顾了这幅画的作者,荷兰画家伦勃朗的生平经历,以及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最后,卢云又透过对这幅画的默想,来进一步反思当初耶稣基督讲述“浪子回头”这个故事时的背景原因,以及其中所饱含的丰富而又深邃的思想。

第二重穿越则是人物间的穿越。在本书中,卢云神父分别以“小儿子”“大儿子”和“父亲”这三种身份角度展开自己的观察、默想与叙述,不仅让读者从中反思自己现在所处的生命状态,让阅读它的人对自己展开灵魂剖析,更在反思与剖析后认识到自己该做出的选择,今后的人生该往何处前行。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阅读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同样是一次灵魂的剖析,因为卢云神父那些深刻的、自我反省的文字,也实实在在打在了我自己的心坎上。

“我做很多事虽出于好意,但发现自己不时地想要抓权。我提供意见,我想知道别人是否照做。我帮助人,希望他们道谢。我捐钱,就希望照我的方式去花用。我做了些善事,就希望有人记得。或许无人为我塑像,或颁发一面纪念碑,但是我一直记挂着别人是否忘了我,总希望自己常活在别人的思想与行为里。”

但假如你以为阅读本书的过程,就只是一次沉甸甸的苦修之旅,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就在那些深刻的自我反省的同时,本书也处处闪现出希望的光芒,令读到它的我倍感温暖与安慰!

“我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已回头,和平尚未普临万邦,痛苦尚未息数消泯。不过,我还是看见有人回转归家,我听见祈祷的声音,我观察到饶恕的镜头,并且目睹了无数的希望征兆。我不一定要等到天下太平,我可以为着眼前每次天国的一瞥,欢喜快乐……我总是禁不住只看人生中显而易见的悲伤,却没有得见以微小却真实的方式彰显的喜乐。选择喜乐的奖赏,就是得到喜乐……那些认识了属神喜乐的人,并不否认黑暗的存在;他们只是选择不活在其中。他们认定照在黑暗的明光比黑暗更值得信赖。一束光,可驱散大片的黑暗。”

然而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不同于其他作者在论述“浪子回头”的故事时只在“小儿子”与“大儿子”的身份间来回切换,让人对号入座反省自己并悔改,卢云最终的结论却是非常的特别。这特别之处在于他认识到了,原来这个故事的终极目的不仅是呼吁“浪子”们悔改归家,更是呼吁“浪子们”来效法故事中的“父亲”,最终成长为“父亲”那样的人!

孩子不会永远只是孩子,孩子会变成大人,大人会成为父母。浪子回家,不是回去一直作个孩子,而是确认他的儿子名分,自己也成为父亲。回家的浪子,重新恢复了在父家的地位。如今的挑战,也是他的呼召,就是:自己也成为父亲。想到这呼召,我就充满惊叹!”

原来这是一份邀请,一份最初由主耶稣发出的,经过了伦勃朗的画笔和卢云的默想后继续不断的邀请。而此时此刻的我,也愿意再次向每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发出邀请!

以天父的名义,我邀请您和我一道再次踏上归家的旅途!放下那些来自世界的引诱和罪恶的缠累,放下所有来自内心的骄傲自义和苦毒怨恨,归回父家,重新回到那充满爱与恩慈、怜悯与接纳的父家,不仅再次去拥有和享受父家的丰盛恩典,也勇敢挑战自己,去长成父亲的样式,预备自己,迎接其他儿女的归来!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马太福音5章48节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文章中的加粗斜体字部分均为引用的书中原文。

❤由于作者为天主教神父,因此书中所使用的经文及宗教名词均为天主教版本,请留意分辨。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END~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上帝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转账奉献

书评 | 以父之名的邀请——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赞赏奉献



关注即同行   留言即交流

赞赏即支持   转发即宣教

所属主题
周成君 君自尔出
周成君 君自尔出
人生路上多有阴霾黑暗,但若脚前有灯、路上有光,就必能将之驱散!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因转向,得和平

脱与穿,皆是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