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18, 2024
spot_img

家庭共读|第3篇:河流

家庭共读|第3篇:河流

家庭共读

第3篇:河流

关于感恩(下)


家庭共读|第3篇:河流


小编语:


原“用心不留白”栏目,现更名为“家庭共读”,文末设置了家庭讨论问题环节,方便家庭深入地思考和应用。欢迎家人们留言分享你们的感动或者建议。





01


Hi!


先跟你说件小事。


有次我去参加讲座。中场休息,讲员提到几本与讲座主题相关的书,推荐大家有兴趣找来阅读。我在笔记本上刷刷记好书名,心里盘算着先去二手书网站搜索看看。下午散场,在门厅等待电梯,发现过道处之前摆放着数摞书的桌子已经空了,只剩个纸牌立原处,写有“免费赠阅”。去餐厅路上,我问其他人,桌上赠阅的是什么?


“就是讲员上午提到的书啊。主办方出资购买了一些,放那里赠送给听众。你没有去拿吗?”


顿时没了胃口。


家庭共读|第3篇:河流


那天,我数次从桌边经过,上洗手间、接水喝、午间进出,余光扫到旁边桌上堆有书,但未曾停下脚步,去瞅瞅它们是什么。


我进出匆匆,毫不在意它们,也没有好奇,“可能又在发放什么拿回去也没用的免费手册吧”——心里早有结论。结果,对伸手就可接到的礼物视而不见。


这次经历,触动我去思考:生活里,我是否因为缺乏好奇心,错过了一些抬头就能领受到的恩典;没有坐下、等候,听不到那些重要的嘱咐?马不停蹄,因此未曾留意到红色警示牌?


真是亏大了。



02


Hi,如果造物主问:孩子,你想要什么?


你会怎么回答?


是不是想拿张空白A4纸,开始列清单……


我列了好多次,失望居多。


家庭共读|第3篇:河流


那段时间和写作老师、作家马睿欣有许多交流,她也发现我看问题,消极且挑剔,全世界泛着灰色。


马老师给我出主意:你尝试做个练习,每天晚上,写下今天感恩的三件事。别泛泛而谈,写“感恩还活着,感恩身体健康”云云,而是具体描述今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你为之感恩。不在乎字数多少,不在乎事情大小,关键是具体和发自内心。


读完老师信息,我感觉这点子听起来不错。不用长篇大论,不必咬牙切齿破釜沉舟。同时也存疑:人生吧,度日如年煎熬有时,心想事成欢喜偶尔,大多是平淡如水的日复一日。每天三件,怎么可能呢。还有,这种练习,真的有用吗?大学前期,爱看成功学的书,知易行难,不管用。如果说这个练习的原理也是正向思考、改变心态之类,岂不是老生常谈——你看,我这人,还没开始,就一如既往地,如此消极。


没想到,动笔,然后,写了十年。从“每天感恩的三件事”,扩展到“今天祂同在的痕迹”,日记本成为可随身携带的神圣空间,如今,已写满15册笔记本。


十年“感恩练习”,最大的收获,并非每年多放入一册本子。而是,每天,当我打开日记,戴好眼镜,准备去挖宝,刷刷记录感恩事项时,手里这支笔,也在重新书写着我。


家庭共读|第3篇:河流


起初,每天从生活里找出一件感恩事项都捉襟见肘。


思绪水龙头打开,往出涌的全是黑水,全是自我批评和抱怨。因此,需要戴上副新眼镜:信心牌隐形眼镜。感恩需要先做出选择。选择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


好消息的使者李文斯顿博士相信:“凡事临到,必有祂的美意,祂的美意不是肤浅的甜蜜。”


我选择相信,祂允许发生的苦难,具有意义。曾问过编辑吴鲲生老师:为什么有的作者写书,读来如羽毛拂过手背,不看也罢。有的作者文字却深深影响读者生命,造成如此差异原因在哪?


这位藏书堪比小图书馆的长者沉凝了两三分钟,说出几个字:“苦难。这是我的看法。”又补充了几个名字,“陀思妥耶夫斯基、三浦绫子……”


我不再相信,祂会每天抬着小本子,对照律法给我打分。我选择相信,祂的恩典每天都是新的,我要去发现,去领受。去感谢。


圣书学者莱肯说:“恩典,就是生命中任何可以彰显真理和美的事物,换句话说,任何能经验到祂同在的事物,都是恩典。”然而,如果认为拥有恩典是理所当然的,便可能视而不见,更别提生出感激。


祂为什么渴望和期待人,对他所赐予的一切有感恩之心呢?


曾经历过一个瞬间,让我对此稍有体会。


家庭共读|第3篇:河流



03


有些老人热衷于收集纸箱。快递盒、纸板,是他们眼中的宝贝:无需任何成本,顺带捎个手,既打发了空闲时间,还能换钱。常常,当我从小区快递站出来,或者下楼扔纸类物品,如果碰到几位老人在散步或闲坐,其眼神必然将其牢牢锁定。有人还会主动上前询问:“箱子还要吗?”“盒子给我吧!”


把东西给了对方,反应却各不相同。有的人拿到后一声不吭扭头就走。有人会掏出小刀帮你拆,连连道谢。有人倨傲冷漠,朝墙角努嘴:“放那儿。”神情和语气像在吩咐一个丫鬟。


家庭共读|第3篇:河流


我跟她起初并不认识。常看到她带小孙女在楼下玩,知道我们住同一栋楼。有几次在楼下碰到,看她眼神殷切,便把盒子直接递给她。


“谢谢。”她笑着道谢。


“不客气。”我心里也是开心的。


有过两三次接触之后,我便直接问她:“阿姨你住几零几?下次有纸箱直接放你门口。”


她说了个门牌号。回到家,我开始犹豫。其实,多数长者的家人,并不乐见他们捡纸箱,觉得不卫生,还会感觉丢脸。


这反倒促成我垃圾分类。从那之后,每次一有纸类物品要处理,就收集攒好,见到对方,便直接回家拿给她。


从此,每逢撞见,我们会微笑打招呼。不知彼此姓名,但这份相视而笑,也算认识了吧。


那位老人有何不同。因为她一句发自内心的“谢谢”,是在回应:“你的好意,我收到了。”因为她认为,这份给予,虽然微不足道,并非理所当然。是恩典,是心意,是礼物。


我们原是陌生人。但这一个“你”,一个“我”,来来往往,变成了一份关系。


由此想到天父。


感恩,是发现,是承认,是告白:你慷慨赐予我的这个礼物,这份心意,我准确收到了。“你”和“我”之间的来往流动,积累越多,这份关系也日渐升温。


家庭共读|第3篇:河流


十年来,起初,每天硬挤出一件感恩事项,坚持练习,越写,越发现值得感恩的事太多,太多。


低谷时,回头翻看,从中得到滋养和安慰,生出盼望:过去,天父每天曾如此信实、具体地恩待过自己。那些记录,白纸黑字,是一份份证言:祂永不改变。


现在写感恩事项,不止能写出一二三,还常有四五六。不仅局限于自己,也为他、她和他们感恩。



04


最后,想跟你分享这个月很感恩的一件事:


之前,大家赞他对信仰枯肠渴肺的寻求,令我们这些“老油条”惭愧。最近相聚时间多了,能感受到他渐渐放松。那天,当眼前这位男士坦承自己并非父母亲生,而是被收养的孩子时,全场安静了。


意外,沉重。然而,分享并没有在令人唏嘘的悲剧氛围中继续。苦难不是结局,它生出了忍耐,生出了盼望。也再次见证祂的信实:祂让孤独的人,有了家。造物主吸引他,感动他,令他勇敢脱掉雨衣,大家的拥抱、安慰,像热水般浇落。真实,具体,发自内心。


家庭共读|第3篇:河流


能在亲生父母膝下长大——我从未因此感恩过。回到家,翻开日记本,拿起笔。没有任何一种看来无比正常的情况,是理所当然,是我自己挣取、配得的。


恩典如河流,有时候,我流向你,有时候,你流向我。我们生命的真相、奥秘和答案,绝不仅仅关乎我们自己,一定和他人有关。


怎么样,你愿意尝试吗?


练习感恩,坚持记录,直到,直到。


直到它写塌你心里的水池,恩典外溢,成为小溪,成为河流,成为湖海,成为一个新世界。


家庭共读|第3篇:河流


家庭讨论:

1. 请分享一两件最近让你感恩的事。具体,发自内心。


2.你认为,感恩,与正向思考、阿Q精神胜利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等,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


相关主题,这本书帮助了我: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程浩


关键词:


“你觉得自己牛在哪里?”少年用一本书来回答。


家庭共读|第3篇:河流


作者简介

陈京,前媒体人。现学习写作散文和小说,兼职老师。

喜欢这十个词:日记、桌游、游泳、对话、咖啡、小狗、感动、旅行、剧组、信。


THE

END


家庭共读|第3篇:河流



对孩子的苦心,对家庭的细心,对配偶的耐心,对关系的存心——生活,其实就是一颗心。

公众号:结伴用心生活



所属主题
结伴用心生活
结伴用心生活
咱们跟睿欣老师一起聊成长,记录在这里。喜悦与你们分享,因为自己有需要时,总想揽着人一起得饱足。此账号下的文章转载自公号“结伴用心生活”(ID:Hearty_Life)。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一台戏

哦~我的顾客

Duang~Duang~Duang~

因转向,得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