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17, 2024
spot_img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君自尓出

盖将有君自尔出

牧我以色列民矣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本公号所有文章均为作者原创

所使用配图音频视频等内容

如未注明则均来自于网络 在此声明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

——评《棚屋》



最初听说《棚屋》这本书,是源于一位朋友的介绍,说这是一本近年来很受欢迎的畅销书,而且其自己读完以后,觉得内心很得医治。

老实说,我对所谓的畅销书一向不大感冒,除了偶尔阅读一下纯做消遣以外,基本很少去关注留意。相比之下,我倒是宁可去读那些古旧的经典之作。

毕竟,经典几乎都曾流行过,而流行的却未必都能成为经典,其间不知要经过多少人与时间的检验。既然人生短暂,自己的精力又有限,何必去做那只检验书籍品质的小白鼠呢?

不过,当我一次又一次的听朋友们反复提到《棚屋》这本书之后,还是打算给自己破个例,去见识见识这部传说中的治愈系佳作。而这一读,到真是觉得有些话想说……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本书简介

本书描写了一位有家有业的中年男子麦克,在一次与儿女度假的过程中,意外遭遇了女儿梅西被害惨死的悲剧,让他经历到巨大的悲痛。此后的生活从表面来看,他似乎已经从过去的伤痛中走出,与妻儿重新过起了平静安稳的生活。然而,外表的云淡风轻背后,是内心深处的痛彻心扉;生活的岁月静好下面,是灵魂深处的道道划痕。

直到有一天,在一个风雪交加的、连邮递员和快递小哥都无法上门的日子里,独自在家的男主人公麦克收到了一封神秘来信,邀请他重返故地,去往他儿女当初惨死的棚屋一聚。而信的落款竟然是“老爹”——这个他妻子与儿女们对上帝的昵称!

究竟是谁对他发出了这份邀请?难道真的是上帝亲自邀他共度周末?亦或是一个更大的陷阱和阴谋,是那个始终逍遥法外的杀人凶手在向他发出挑战?


麦克因那字条想得越多,就越迷惑和烦躁。谁送来这该死的字条的?上帝也好,杀手也罢,就算是恶作剧,又有什么关系?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感觉自己被玩弄了。

说实在的,追随上帝到底有什么好?你瞧瞧这约人见面的地方!

但不管麦克怎么愤怒沮丧,他知道自己需要得到答案。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旋涡,无法再靠礼拜日的祈祷和圣歌(假如它们真能帮人解脱的话)解脱……他对上帝和上帝的宗教产生了反感,他也反感那些信仰联谊小俱乐部,它们似乎毫无真正的效果,根本无法让人脱胎换骨。是,麦克想要的更多,而他的确会有超乎预想的收获……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作者简介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本书作者威廉·扬(William P Young)1955年生于加拿大一个宣教家庭。幼年随父母至新几内亚某原始部落宣教,少年时返回家乡进入神学院就读,成年后移居美国。从事过保险、建筑、创业基金、电信、销售等多种行业。因婚姻遭遇坎坷而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以此试图同妻子与家人和解。2003年宣告破产,房子也被拍卖,只好白天在朋友经营的小科技公司任职,晚上兼职以度时日。

虽然威廉常年保持着写作的习惯,但只是给家人和朋友看看。在妻子力劝他为儿女写下内心经历的情感沧桑,以及对信仰、感恩、宽容的看法以后,他终于写出了《棚屋》初稿,并向出版社投稿。结果却连遭26家出版社拒绝!

迫于无奈,他只得与两位好友成立了一家出版社自费出版《棚屋》。在既没有广告,也没有媒体宣传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读者的口口相传,《棚屋》在出版半年后,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

显然,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威廉的身上都没有什么天赋异禀的光环,反而更像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一个曾经在家庭生活、个人事业,乃至于写作出版等领域都伤痕累累的普通人。或许也正是因为他失败过、受伤过,所以才让他笔下的文字,能展现出更多的体谅,更多的包容。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本书特点

本书的特色颇多。其一,是本书在叙事方式上,采取了近乎侦探小说的进路,以设置悬念让读者被迅速带入其中,在引入故事情景后则渐渐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而对于读者来说,愿意在阅读的过程中投入多少个人的情感,便会关系到能从本书中得着多少医治。

其次,则是本书对于三位一体的上帝采取了完全拟人化的笔法,不仅直接了当的描写圣子耶稣,更以“萨拉玉”这样一个女性化的形象,来描写圣灵,甚至以一个大个子黑人女性的形象——这一具有颠覆性的笔法——来描写天父上帝!确实极具特色,也非常考验人的接受度。

最后,则是本书特别突出的强调了“关系”这一概念。一方面,它体现在三位一体的上帝(即书中的三个人物)之间彼此分享、彼此协作、彼此共融的内在关系上。而另一方面,本书所诠释的所谓信仰,便是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一种毫无阻隔、坦诚以对、完全信靠的真实关系。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必须指出的是,《棚屋》这本书虽然在市场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所引起的争议,尤其是在基督徒群体中所引起的争议同样不小。

争议的原因,一是其完全使用拟人化的笔法描写上帝是否妥当,是否扭曲了基督信仰中的某些教义,甚至是核心教义;二是其过分强调上帝爱的一面,是否会严重误导读者,甚至将神圣而又深邃的福音,变成了一碗肤浅的心灵鸡汤。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个人反思

对我来说,阅读本书的过程,则是一个不断引发联想与思索的过程。而思索的内容,既有情感方面的,也有文学方面的。

首先,虽然本书的情节内容显然很奇幻,但它所指向的情感却具有某种普遍性。因此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在女儿梅西惨死以及始终都找不到尸体的情况下,作为父亲的麦克就长期处于某种后悔的情绪当中……

人很容易陷入“要是”的游戏,一玩起来就会迅速滑入绝望的谷底。要是他当时决定不带孩子们出游就好了,要是当时孩子们请求去划独木舟他一口拒绝就好了,要是他提前一天离开就好了,要是……要是……要是……然后一切都归于虚无。他不能让梅西的遗体得到安葬这个事实,大大突显了他身为父亲的失败。她还独自待在那森林的某个地方——这个想法每天都萦绕在他的心头……

这种“要是当初我这样,如今就不会怎样怎样”的情绪,不是很具有代表性吗?

再比如,多少时候,当身为基督徒的你我最需要上帝的时候,却只能无奈的发现,“上帝根本就不在这里!”于是我们或许也只能在内心深处像麦克一样,痛苦、愤怒、哀伤、困惑……

“那么,你在哪儿?我以为你想在这里见我。好吧,我在这儿了,上帝。你呢?哪儿都找不到你!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从来都不在场:我还是个孩子时你不在场,我失去梅西时你不在场。现在你也不在!你算什么‘老爹’!”

可以说,正是这种对痛苦感受的真实描写,让本书在迅速拉进与读者距离的同时,展开了医治心灵的第一步!

其次,本书另一个引起我深深思索的地方在于,一部基督教文学作品,相对于基督教教义而言,究竟能走多远?它所必须要持守的底线又究竟该放在哪里?

本书不仅一改西方教会传统中,每每展现天父上帝便使用男性老者形象的惯常做法,以一位大个子黑人女性的样子来描写天父上帝,而且更直接描写耶稣与男主人公麦克之间的交流对话。这种做法对我来说,前者让我每次读到脑中便会蹦出好莱坞影星乌比哥德堡的样子,而后者则相当突破我的接受度,也令我反思文学作品究竟该怎样展现信仰这个大问题。

其实纵观基督教文学的历史,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现抽象的神学概念,乃至于重新塑造或描写上帝与基督的形象,是比较普遍的做法。远有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大量使用古希腊神话中的概念来描述场景与环境,近有鲁益师在《纳尼亚传奇》系列中以狮王亚斯兰代指基督,无不非常成功并广受认可!

但问题是,这样做的外延到底在哪里?它的界限又究竟该放在何处?尤其是对于华语基督教文学而言,假如我以麒麟(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威猛与仁慈的神兽)来形容基督,或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提及嫦娥、哪吒、土地爷等概念,岂不是妥妥会被人拍死!

如果说,基督信仰与华人传统文化本身就相距甚远,而中华文化本身又极具混合性,故此绝不可在描写信仰主题时掺杂进本土文化元素。那么华语基督教文学又该以怎样的形式,来具象化的展现基督信仰的相关元素?凡此种种,无不值得基督徒文字人更多的思考。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结论


总体来说,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棚屋》是优秀的,也是成功的,哪怕它有一些明显的争议点,哪怕它的神学论述未能面面俱到,哪怕它对三位一体上帝的描写会让某些人(包括我自己)感觉不适。

因为毕竟,本书的目的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教导系统神学,也不是要给读者一个新的关于苦难的终极标准答案,而是为了让一个个真实经历伤痛的人得着抚慰,让一个个依旧背负着巨恸的灵魂得着释放,让一个个与上帝渐行渐远的生命,重新与天父、与基督、与圣灵建立起爱的连接,并且在这种爱的关系里,得到医治!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注:
*本文所指书籍,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本文中的《作者简介》部分,引用至书籍本身提供的《作者简介》。
*本文中的绿色字体部分,均为引用的书籍原文。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END~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上帝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在爱的关系里经历医治——评《棚屋》

长按二维码赞赏支持原创


关注即同行   留言即交流

赞赏即支持   转发即宣教

所属主题
周成君 君自尔出
周成君 君自尔出
人生路上多有阴霾黑暗,但若脚前有灯、路上有光,就必能将之驱散!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因转向,得和平

脱与穿,皆是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