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5月 19, 2024
spot_img

圣经告诉我们5.2|基督教真理的实质是一个历史事件

圣经告诉我们5.2|基督教真理的实质是一个历史事件

这里说,上帝是如此深切地爱世上的人,这个爱体现在一个非同寻常的上帝的决定和行动中,这个行动就是上帝把他的独生儿子赐给人,藉着这个,他要叫一切信这独生儿子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就像刚才我们在以西结书中读到的“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并且上帝藉着先知去吩咐、召唤他们,“以色列家啊,你们转回,转回吧!离开恶道,何必死亡呢?”。实际上,这样一位呼叫的上帝自己做了一件事:他把他的独生子赐给这世上在罪恶中不能自拔的人,让人通过信,接受这位独生子,就不致灭亡,反而得永远的生命。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要点。


基督教真理的内容、核心、实质、根基,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一套关于世界、社会、人心的具体解释,也不是一套上帝给人的行为准则,而是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基督教真理的实质是一个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就是刚才我们在约翰福音第三章16节里读到的,上帝深爱世上的人到一个地步,上帝为他们做的事情是:把他的独生儿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都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圣经告诉我们5.2|基督教真理的实质是一个历史事件


我们要面对的就是这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事和拿撒勒的耶稣。任何一个公正的历史学家,任何一个公正地看待一世纪的巴勒斯坦的人,当他面对圣经里所记录的耶稣事件时,大体上都会愿意说:很公允的说,这是一件历史中的事,对耶稣自己的说明和对跟耶稣相关的社会处境、历史状态等等的说明,都是符合当时的实情的。任何一个严肃地面对这个问题的人,无论他试图怎样解释耶稣事件,耶稣事件的历史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说耶稣事件是个历史性的事件,这个意思首先是说耶稣事件不是理论。2008年,在中国的北京召开了奥运会,有的人说这个奥运会开得好,有的人说开得不好。有的人说我们争取了开奥运会,这是中国的骄傲,有的人说我们争取开奥运会,劳民伤财,图虚荣,没什么用。但这些是对这件事的评估、理解,2008年在北京开了奥运会,这事是真的,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实,这件事情是一个经验性的事实。也就是说无论你怎么样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直接在我们的经验中印证它是不是真的,是不是这样发生,并且发生的是什么?


这是一支笔。有的人不喜欢黑色的笔;有的人不喜欢圆珠笔;有的人喜欢别的笔;有的人觉得现在用圆珠笔而不是用毛笔写字,真的是一下子从文雅变得很低级;也有人说这就是进步,我们书写起来更方便了;有的人说我宁愿用电脑写字,这个是另外一回事。我说的是这是一支笔,这是对一个当下可以验证的经验的描述。无论人们怎么看待这件事,至少这是一支笔,大体上一个遵守常识的人会接受:是的,它是一支笔。“这是一支笔”,我手里拿着一支笔说这话时,不是在说一个抽象的理论,不是在说某种特定的解释,而是一个当下的、直接的、经验性的事实。


耶稣基督的事件就其实质来说,它是一个经验性的事实。


耶稣到世上来时,不是所有的人都接受他是他所宣称的那个人,但是所有与耶稣同时在场的人,都经历过这个人在行走、这个人在说话、这个人在跟人恳切地交谈、这个人在热切地说话、这个人伸手,甚至于伴随着他发生很多神迹奇事,连反对他的人也宁肯把这个神迹奇事解释为“他是靠着魔鬼的力量行的”,而不否认这个神迹奇事本身的、经验意义上的真实性。


这跟我们今天很多人的态度不同,我们不知道圣经里说耶稣行神迹奇事是不是真的,就说肯定是假的。但当时的人比现在的人更有机会验证它是不是真的。所以敌对他的人肯定希望验证它不是真的,并且由此来攻击耶稣,但敌对他的人没有说它不是真的,因为证据太明显。人们只能说,他肯定不是靠着上帝的力量,他肯定是靠着魔鬼的力量。基督耶稣的事件是一个经验性的事实。


圣经告诉我们5.2|基督教真理的实质是一个历史事件


第二我要说的是,说它是一个历史事件时,我们也得承认这个历史事件就其实质来说是单一事件。


孔子修订和编辑了《经》吗?有很多人说,当然。我们能够让孔子通过一再地修订《诗经》,来证明这件事是真的吗?“你说什么呢,历史性的事不是那么说的”。如果把水放在烧瓶中加热到一百度时水会沸腾,是真的吗?如果发现真的会,那么这件事就可以验证为真。很多人试图以这种方式来面对基督教的真理,但他其实不知道历史事件是单一的、一次性的事件,它并不需要按照科学的可重复的方式去确认,只需要按照跟这个事件相关的记录,跟这个事件相关的后续的影响和这些当时发生的资料来确认它的真实性。历史关于真实,也是关于经验,但是历史性的真实和科学性的真实不同的是,它是确认单一事件的真实性,而不是某种现象的普遍规律。要确认一种现象的普遍规律,是需要一再一再地可重复,但单一事件的真实性是需要考虑跟事件相关的资料、陈述、影响和历史性的证据。


耶稣的事件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这个事件当中会包括人物,就是拿撒勒人耶稣,会包括事件,这个事件包括时间、地点、事由、发生的变化,还有后续,这事之后怎么了?为什么这件事值得一提?因为跟它有相关的一系列的后续的事是从这件事开始的,所以这件事值得一提。还会涉及对这件事的解释,那么这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也发生了后续的影响,但这件事实际是怎么回事?这就涉及对这件事的因果关系和意义的理解。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包括时间、地点、事态、变化、因由,还有后续对这些事情的解释。


那么,说基督教真理的根基就是拿撒勒人耶稣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时候,我们主要面对的是:这是怎么个事件,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看圣经的话,会发现这个主要的事件根本上来说跟耶稣有关。耶稣有他极为独特的部分。我们手里的这本圣经可以分为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简单地从时间的角度说,旧约圣经是在耶稣到世上来之前1400年的时候开始记录,并且在耶稣到世上来之前400年的时候记录完成,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公元前1400年—公元前400年”,这1000年左右的时间里记录的。的确,一般来讲,公元前的英文标志,传统上用B.C.(before Christ)来表示,对于公元前的说明就是基督以前。我们说公元多少年怎么表达?在传统中用A.D.来表达,如果B.C.是before Christ的话,那么A.D.是不是after什么?那倒不是,A.D.是拉丁文Anno Domini的简写,Anno Domini的意思就是主宰者的年代(anno就是“年”,domini就是“主宰者的”)。


那么主宰者的年代,也就是我们说的“主后”。B.C.就是基督以前,通常更准确的说法叫“主前”。整个旧约的写作年代是在主前1400年到主前400年,那个时候耶稣还没有到世上。但耶稣这个人物的独特就在于,关于耶稣整体的一切都在这旧约圣经里面充分地预言了。旧约圣经一直以不同的角度讲,将来有一位决定性的人物,要到世上来做一件决定性的事,上帝要为他的百姓所做的一切,上帝计划的成全,百姓一切的福份都依赖于最后要来的这一位。


在这1000年之间,不断地记录,将来有一位要来,记录他会出生在哪一个以色列支派,甚至出生在以色列支派的哪一个宗族,甚至哪一个家族的族系,他出生的地方,哪一座城市,他出生的景况,他的身世是豪贵还是贫寒,还记录他到世上来之后要做的那些事,要在他们那里引起的反应,预先记录了他将来有的死亡,也预先记录了死去的这一位要很快复活,并且显出所做的一切是上帝做的


人一切的指望、上帝一切的作为的关键点就在这个地方,以至于在耶稣还没有到世上来的时候,以色列人就已经按着记录下来的圣经等着这位拯救者,而耶稣到世上来的时代,人们已经相当多地了解,有一位要来,以至于耶稣在世上显出神迹奇事,说出他的信息和进行他的工作时,人们甚至直接来问,“那将要来的是你吗?”为什么他们这么问?因为他们都知道旧约圣经,他们熟知的、每年诵读的旧约圣经里面,记录了在一个关键的时刻,要来的那一位要做一个关键的行动。但惊人的就是,耶稣处处成就旧约圣经里记录的关于“有一位要来”的预言。耶稣的独特之处就是,他是按预言而来的人。


圣经告诉我们5.2|基督教真理的实质是一个历史事件


不仅如此,还有很惊人的事,要来的这位,他的身份是被宣告出来的。


旧约圣经就宣告他是上帝本身,他同时又是上帝为以色列人所立的君王,他又是上帝的仆人,他又是上帝的儿子。而耶稣降生之前,竟然通过异象,通过超自然的景况,有天使报告说,“今夜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而此后与耶稣交往的人渐渐地认出耶稣的身份,因此宣告说“你是我的主,我的上帝”,并且宣告他是要来真正统治他的百姓、并且给他百姓带来救恩和生命的王,或者直接称他为“救世主”,或者称他为上帝要来拯救的弥赛亚、受膏者,就是我们说的“基督”。


而这样的身份也由耶稣自己宣告出来,他直接以上帝的名义说话,以上帝的名义宣告,他宣告如果在世上接受他并且照他的命令行,就是接受上帝并且照上帝的命令行。反过来,如果不接受他并拒绝他的命令,就是拒绝上帝、不接受上帝,因此他在上帝面前最终的地位如何,最决定性的就是他对耶稣所做的、所说的,和对他本人是怎样的态度。接受耶稣,就被上帝接受,拒绝耶稣,就被上帝拒绝。


那么难道耶稣自己就是上帝吗?而耶稣也直接宣告自己就是上帝,他以上帝的自我宣告的方式说:我就是那自有永有者,我与父原为一。他宣告,通过他发生的一切都不是出于地上的人,而完完全全是上帝通过一个人进行的工作。因此要求人认出他,并通过耶稣所行的、所说的一切,通过归入耶稣来归入上帝。而耶稣在世上的称号——他是神,他是弥赛亚。

《圣经告诉我们》未完待续,敬请持续关注
 
本文根据作者证道信息整理
图片|网络
排版|兔白白
     



所属主题
住帐篷的羊咩咩
住帐篷的羊咩咩
小羊在北京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一台戏

哦~我的顾客

Duang~Duang~Duang~

因转向,得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