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5月 19, 2024
spot_img

杨太太 | 老老实实列计划,勤勤恳恳花时间

杨太太 | 老老实实列计划,勤勤恳恳花时间

姐姐囡的学校最近搞了一个活动,叫“生动的历史”。在活动日那一天,每个班级都会分享一个主题,每个小朋友都会根据主题和大家分享一些内容。姐姐囡的班级分到的题目是“家庭历史传统”,老师要求小朋友们要做一个很大的展示板在活动日那天和大家一起分享。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老实说,作为一个在职妈妈,我对这种活动的内心感受是恐惧的。我在朋友圈里三天两头看到爹妈抱怨,要帮孩子做手工的事:

学校老师所展示或是所期待看到的作品,以孩子的水平根本就做不出来,而且孩子平时事儿也挺多的,根本也没时间做。

最后,这些项目就都成了给父母的作业,而对于忙得团团转的在职妈妈(就是我就是我)来说,这种任务老师布置下来那就是暴击。


但是,这次的活动并不同。

姐姐囡的老师在很早就通知了这件事以后,她把这个任务拆分成了好几个很细化的事项,随后给了孩子们定了一个“时间表”。

这个时间表类似一个“项目进度计划表”,在表上有每个事项的时间截点:

  • 在最初的几天,她让孩子们在纸上规划这个展示板大概的布局是怎么样的,这个事项需要在几月几号完成。

  • 随后,孩子们要自己列出需要准备什么材料,这个事项最晚需要在几月几号完成。

  • 再然后,因为是“家庭历史传统”,所以她鼓励孩子们要学习设计绘画一个自己家里的家族树,这个事项最晚要在几月几号完成。

……

因为她把这个项目拆分成了非常琐碎的任务,孩子们就跟着这个项目进度计划表,最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在这个项目开始的一两周里,我对姐姐囡每天做的那些琐琐碎碎的事,完全不能理解,我都不知道她正在搞什么东西。一会是主题的选定,一会是设计布局计划,一会是学习画一个小的家族树,一会是打印一些材料……

在正式开始制作的时候,我才搞清楚老师到底要做一个什么东西,然而那时候姐姐囡的脑子里已经有很明确的一些想法,所以在我给她用旧的纸板箱糊白纸弄了一个很大的展示板以后,她基本就自己把她想要弄的东西搞出来了。

(顺便说一句,她所分享的主题是她自己选的。她认为我家的传统是:“想生几个就生几个”,引得我哈哈大笑。家族树的部分我有帮忙,主要是因为到她这一代,我们家有六代基督徒,我想把这个事在家族树上体现出来。结果我们真的一起画了一个很庞大的家族树。)


这个项目对姐姐囡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因为我知道她以后还要做很多的项目。她以后也会慢慢学习,如何自己把项目拆分,如何自己做计划进度表……

但这个项目对我来说,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我回首过去,发现我过去所受的教育,我自己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的做事方式,都在追求一个词:

一蹴而就。

我希望所有的事情可以一蹴而就——轻而易举,一下子就完成。实际上,我过去也一直是这样努力去找捷径的。

  • 如果说,一些西方国家的哲学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 那么我过去所接受到的教育则是:

    让罗马在一天就建成吧!

“一蹴而就”这个词的来源据说最早是源于苏洵说的:“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意思就是:全天下的所有读书,谁不想一步就达到圣人的境界

古时如此,如今更甚。我们所擅长的好像是某一种“哲学”,而不是实打实地“深耕”。究其根源,或许就是因为我们过分追求结果,于是乎,过程反而成了装饰和摆设。

我过去也有帮孩子们做手工的时候,通常就是在截止日的前一天晚上捣腾几个小时

——不用想也可以想象,这只花了几个小时就做出来的东西,能好到哪里去呢?

但其实,如果我们过去也可以像这次这样,多花一点时间,好好计划,好好准备,是完全可以做一些精美的东西的,而且这整个过程,也是会刻在孩子的记忆里的。

——这不才是对孩子更有意义的事情嘛?


我还联想到了我自己写硕士论文的时候。

我在伦敦政经念硕士的时候,当时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第一次见面以后,也是让我先列一个论文初步的大纲。

但是因为我在过去的教育里,好像都是“结果导向”的学习方式,老师只要看结果就好了,写论文嘛,只要写得好,没抄袭,交上来就好了。

所以我并没有真正练习过“如何做学问”也没有姐姐囡这种“分解项目”的概念,甚至我的大学本科论文也是几天就写完的。

那时候,因为我也不知道老师要的大纲是要详细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也不好意思问她,于是干脆就咬咬牙,直接做了一个论文目录给她。

没想到,我的这个做法让我的老师受到了惊吓。老师对我的评价是:“你过于努力了。你现在做的已经是其他同学四个月以后的进度了。那啥,你最近要不休息休息,不要搞论文的事了……”

可能这也是别人对于“中国学生很努力”的印象由来,但是其实我并不是努力,这种只花几天就做出来的目录,和人家慢慢选题,慢慢做大纲,慢慢查资料,好似炖老火汤那样花几个月炖出来的目录,肯定是会有差别的。

而我的老师默认的想法是:研究生们都应该知道怎么写论文,所有人都是按照这个步骤,所有人的论文都是一点点炖出来的——所以她误以为我已经花了很多时间。

其实我没有花时间,我只花了我的小聪明。

我的硕士论文最终还是得了优等。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满心都是惭愧——因为最后的最后,我耍的还是小聪明,我做了很多很多的好看的图表放在里面。我自己知道我的论文优等,和学术无关。


几年前,我师兄对我有一句提醒的话,我一直记在心上。

他说:你不是不聪明,你是太聪明,就舍不得下笨功夫。

这句话敲在了我心上。所谓聪明,其实是小聪明。而所谓笨功夫,却是大智慧。

我最近接了一个案子,家属到了一审阶段才委托了我,他们对原来请的律师不甚满意。

看了卷宗以后,案子本身并不复杂,当事人也是认罪的,原来请的律师即便是犯过一些技巧策略性上的错误,但是大致的辩护观点和方向也是对的。

我们和他的不同并不在于观点。我们的不同,是我们在接到案子以后,做了一件这位同行没有做的傻事:

我们把这个案件里所有相关的合同、证据、金额一条条梳理,列了好几张大表。案卷里有公安当时提取的聊天记录,总共有90多万条。可能因为聊天记录的数量实在太多,且警察蜀黍已经把重点的记录都截图了,所以那位律师就没有继续深究。

但是我们把蜀黍没有截图的聊天记录也拿出来一条条地看了(工作量比较庞大,我们暂时还没看完)。结果还是有点出乎意料,在这个看似精卫填海的过程里,我们还真发现了一些相当有价值的线索和证据。

工作的年份越长,就越觉得:笨一点挺好的。


回到文首,看着女儿最后的成品,我想到了“匠心”二字。

匠心独具是好,但是真要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匠人,还是地先从老老实实列计划,勤勤恳恳花时间开始。

感谢老师,给孩子和我,上了这样好的一课。


杨先生的读后感

看了这篇日记,我想到了我们当初去找长老夫妇做婚姻辅导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把吵架的内容告诉他们,让他们一下子就告诉我们“谁对谁错”。或者是直接告诉我们解决矛盾的办法,我们回去就可以马上照做。但他们恰恰一直回避和我们谈是非对错,回想起来,婚姻里也本就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方法。

感谢神,我们这些年因为信主,从圣经所得的教导,改变了很多我们过去原有的观念——这真是值得感恩的。


杨太太 | 老老实实列计划,勤勤恳恳花时间

所属主题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基督徒,四宝妈妈,刑事律师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一台戏

哦~我的顾客

Duang~Duang~Duang~

因转向,得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