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10, 2024
spot_img

​冲突不断,以色列的未来何去何从?

10月6日,犹太人的安息日,哈马斯突然在20分钟内向以色列发射了5000多枚火箭弹。


截至目前,至少800名以色列人在冲突中丧生。以色列军营被巴勒斯坦人抢占,军车和坦克被抢,自1973年赎罪日战争以来,以色列国内还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


巴以冲突会引发中东战争吗?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一段时间以来,以色列国内也是纷争不断。总理内塔尼亚胡推动的司法改革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遭到国内民众的激烈反对,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大街小巷群众抗议不断,司法改革加剧了以色列国内日趋严重的社会分裂,本就党派林立的以色列还有未来吗?

 

以色列国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目前实际控制面积25740平方公里。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开始,这片狭小的土地就从未平静过,战争或者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战争、以巴冲突几乎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总是吸引着全球媒体的注意力,常年盘踞国际新闻头条。


世界为什么对以色列如此关注?


1


不得不承认,以色列受到的关注,和它狭小的国土面积实在不成比例。


但我们又必须承认,以色列被举世关注,是因为以色列独特的历史,和它独特的地理位置。


而以色列的历史实在太过漫长,又太过复杂。对以色列了解的越多,越不知从何说起。就像很多人第一次读《耶路撒冷三千年》,千头万绪,到头来揉搓成了一团乱麻。


谈论以色列,必须从亚伯拉罕说起,这是《圣经》记载的犹太人的先祖。


自从亚伯拉罕出吾珥(今天伊拉克南部),被神呼召到了迦南地(今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从此繁衍生息。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的后代因饥荒到了埃及,沦为埃及人的奴隶。四百年后,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回到迦南地,扫罗、大卫建立了以色列国。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死后,以色列国分裂为南国犹大、北国以色列。公元前722年,北国以色列被亚述帝国灭亡。公元前587年,南国犹大被巴比伦灭亡。


今天的犹太人,来自于曾经的南国犹大,而不是北国以色列。


几千年来,犹太人先后被巴比伦灭亡,被掳为巴比伦之囚,被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被罗马灭国。公元七世纪后,以色列地又先后被阿拉伯人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其间又被十字军蹂躏。


针对犹太人的坚决反抗,罗马人不仅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杀害了58万人,将很多人卖为奴隶,而且将犹大地改名为巴勒斯坦,将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


罗马人希望借着将犹大地改名使犹太人忘记故土。但两千年来,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一直梦想着回到这片先祖的土地。在每天的礼拜仪式上,他们总要时时提及耶路撒冷,不管在哪里祷告,他们都会面朝耶路撒冷。在逾越节晚餐仪式的末尾,犹太人会一起说“明年耶路撒冷见”。


流散到欧洲的犹太人被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等国不断驱逐,四处流浪漂泊。有的被困居在中东欧狭小的犹太人隔离区,禁止从事很多职业,受尽歧视和屈辱,但他们一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保持着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直至二战时大批犹太人被希特勒的纳粹德国疯狂屠杀,三分之一的犹太人被灭绝。


尽管历经磨难,受尽屈辱,但在犹太人的灵魂深处,他们一直坚信,总有一天他们会重回故土。今天的以色列,到处是这些犹太人的后裔。


2


在古代,以色列所在的中东,是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希腊文明和罗马文化的交汇地,是基督教世界和穆斯林世界冲突的最前沿,十字军东征彰显了两种文明的激烈交锋和冲突。


在近现代,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崩溃,英国、法国和德国开始在中东角力,争夺,最后由英、法两国对中东进行分治。


十九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大批欧洲的犹太人回归以色列——这片近两千年前犹太人被驱逐的家园,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进一步加速了犹太人回归的步伐。


犹太人的回归,使巴勒斯坦这片土地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人口比例开始失衡,引起了阿拉伯人的敌视,从而使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矛盾逐渐凸显,冲突日益激烈。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冲突,既是犹太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也是传统伊斯兰文明和从欧洲回归的犹太人所代表的现代西方文明的碰撞。


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看来,巴勒斯坦这片土地上不应有犹太人生存的空间。


早在二战期间,耶路撒冷大穆夫提哈吉·阿明·阿尔·侯赛尼就与纳粹德国勾结,阿明向纳粹德国政府提交了《德阿合作宣言草案》,其中包含一项条款:“德国和意大利承认阿拉伯国家有权力对生活于巴勒斯坦地区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进行种族清洗,这是阿拉伯人的民族和种族 (völkisch) 利益所需要的,就像德国和意大利有权力在其境内对欧洲犹太人进行种族清洗一样”。


历尽磨难,1948年以色列终于建国,这直接点燃了中东冲突的导火索。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等以色列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一次次联手,多次发动旨在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中东战争。


但历经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不仅没有被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的阿拉伯国家打垮,反而越来越强大。今天的以色列虽然时刻面临战争的威胁,但却在很短时间内由一个建国初期还因为食品短缺,不得不实行配给制的国家快速发展成长为发达国家,跃升为科技强国和军事强国。


以色列被关注,缘于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源于以色列的《圣经》,打开了人类认识的新世界。起源于以色列的基督教,更是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方向,奠定了西方文明的根基。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圣城。锡安山在耶路撒冷,所罗门王建的圣殿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旧约时代,以色列男丁要一年三次到耶路撒冷过节。对基督徒来说,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在耶路撒冷。默罕默德夜行登霄也在耶路撒冷,登霄石就在圣殿山上的圆顶清真寺。


1980年以色列将首都定为耶路撒冷,而1988年建国的巴勒斯坦也将其首都定在耶路撒冷。


因此,耶路撒冷不仅是三大宗教圣地,是以色列民族复兴的象征,更是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地缘政治冲突和矛盾激化的焦点。


3


很多人一直认为,以色列是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的支持下建立的,阿拉伯世界之所以反对以色列,是因为以色列是英美在中东的代理人,代表着英美国家在中东的利益。


但回顾一下以色列建国的曲折历史,我们发现,这样的看法并不完全属实。


奥斯曼帝国从1517年开始就控制了巴勒斯坦,但并没有发展这一地区。在十九世纪早期,巴勒斯坦的行政管理基本处于瘫痪状态。1840年,这里居住着40万人,大部分为阿拉伯人,生活在七八百个村庄。


19世纪70年代末,约有2.7万犹太人生活在巴勒斯坦,主要集中在耶路撒冷。当时的耶路撒冷大部分人口为贫穷的犹太人,他们过着一种脱离现代社会的简单生活。


1856年,奥斯曼帝国通过法律,允许外国人在帝国内购买土地。1881年至其解体,奥斯曼政府又禁止犹太人和基督徒购买土地,同时禁止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


但奥斯曼帝国的法律有很多模糊空间,犹太人利用奥斯曼政府腐败的官僚体系,仍然可以合法购买土地。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之后,早期犹太人大部分在犹太国民基金的帮助下开始不断回归巴勒斯坦,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手里购买土地,建立自己的家园。


虽然1917年英国就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但并非支持犹太人建国,也没有界定巴勒斯坦地区的范围,而且当时的巴勒斯坦并不在英国管辖范围,而是被奥斯曼帝国控制。


当时英国外交部大多数人是研究阿拉伯文化的,他们认为阿拉伯人拥有巴勒斯坦的理由更充分。从现实政治利益考虑,英国也不愿激起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民怨。因此,《贝尔福宣言》更像一个政治表态,对于犹太人来说,它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表明英国对犹太人的支持,而不具备实际价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战败解体,英国和法国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在中东地区的领土,巴勒斯坦地区交由英国管辖。


1920年,英、法、意、日代表在意大利小镇圣雷莫会议上承认了《贝尔福宣言》,正式将巴勒斯坦交给英国委任统治。这次会议引起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他们的暴力攻击。


1921年,英国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重新绘制了中东地图,在本属于巴勒斯坦的约旦河东岸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外约旦(即约旦),犹太复国主义者心目中的犹太国四分之三的领土被丘吉尔的一纸地图生生拿走了。


4


面对欧洲日益加剧的反犹主义,回归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越来越多。


犹太人回归引起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反对和愤慨,他们不断发动针对犹太人的暴力攻击。1921年的雅法暴乱、1929年的阿拉伯人大起义、1935—1939年的阿拉伯起义,阿拉伯人针对犹太人的暴力活动层出不穷。他们暴力攻击洗劫犹太人家庭,摧毁犹太人财产,烧掉犹太人的农田和果园。


阿拉伯人向英国人施加压力,要求英国人彻底禁止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禁止土地买卖。


为了安抚阿拉伯人,1936年年中,英国人建议将每年犹太移民数量控制为9000人。而此前一年就有6.1万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


但英国人的这一提议被阿拉伯人无情拒绝了。他们要求的,是完全禁止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


为了平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冲突,英国巴勒斯坦皇家委员会提出巴勒斯坦分治的提议,建议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犹太国的土地只是《贝尔福宣言》提到的全部领土的20%,70%—75%的土地被划给了阿拉伯人。


尽管英国人最后承诺的犹太国国土面积大大缩小了,但犹太复国主义者还是接受了。而这个提议却被阿拉伯人断然拒绝。后来成为纳粹分子的耶路撒冷大穆夫提哈吉·阿明·阿尔·侯赛尼坚决反对这一计划。


阿拉伯人开始对英国人、犹太人同时发动暴力攻击。


1938年11月,德国纳粹策划的“碎玻璃之夜”爆发,欧洲即将成为犹太人的坟墓,犹太人最黑暗的时代即将来临,而英国人此时却又开始讨好阿拉伯人。1939年5月,英国发表一份白皮书,接受了阿拉伯人1936年大起义后提出的大部分要求。


英国规定,未来五年,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数量不能超过7.5万人,超过这一数字必须经阿拉伯人同意。英国人同时规定许多地方的土地不能卖给犹太人,并承诺10年内成立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体的独立国家。


和阿拉伯人的历次反应一样,这一次,阿拉伯最高委员会又一次粗暴拒绝了英国人的白皮书。


5


英国人对难民船的方式,可以看出英国人对犹太移民的态度。他们对犹太人决不友善。


1940年11月,“大西洋号”载着1730名德国难民到达以色列的海法湾,但英国委任统治政府拒绝他们进入巴勒斯坦,要求用另一艘“帕特里亚”号客轮将他们送到毛里求斯岛。犹太军事抵抗组织炸沉了“帕特里亚号”客轮,很多人被淹死,但英国人却将剩下的难民送进了拘留营。


1941年12月,载有769名犹太难民的“斯特鲁马”难民船前往巴勒斯坦,又被英国人拒绝,这条船后来被拖到黑海,被苏联潜艇击沉。


很多犹太非法移民虽然到达巴勒斯坦,但很快被英国人抓住,送进了拘留营。为了阻止非法移民,英国一方面对船只驶离国进行外交施压。另一方面,他们借口犹太移民中可能混入间谍,大幅削减移民指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了39个月,最初的19个月,英国人没有批准一名犹太移民进入巴勒斯坦。


当这些限制措施并不能阻止犹太移民进入巴勒斯坦时,英国人开始诉诸武力,海岸警卫队对非法船只开火,将船上的难民送到拘留营。


1942年5月6日,英国战时内阁正式宣布“将采取一切可行措施阻止非法移民进入巴勒斯坦”。此后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在纽约开会,参会者一致认为,不能再相信英国人。


为了反对英国人对犹太移民的限制,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的贝京甚至呼吁对英国人大规模使用武力,向巴勒斯坦的英国人发动进攻。贝京认为,对犹太人来说,英国人是仅次于希特勒的第二大敌人。


由此可见,英国人和犹太人彼此的积怨和仇恨。


二战后,英国陷入财政危机,中东石油的作用日益重要。英国不希望激怒阿拉伯人,自然,英国人也不愿意得罪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因此,英国并没有如先前承诺的那样,在其委任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


为了反对英国人的白皮书政策,希伯来抵抗运动发动了针对英国人的攻击。


犹太人摧毁道路、桥梁,对英国人造成巨大损失。1946年,贝京领导的伊尔贡组织甚至使用恐怖手段制造了大卫王酒店爆炸案。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讨论巴以分治,英国并没有支持犹太人,而是投了弃权票。


很多人认为美国对犹太人非常友好,是以色列的坚定盟友。其实未必尽然,至少某些人,某些时期并非如此,如二战期间美国就禁止犹太人入境。


美国领导人并非都同情犹太人。著名的巴顿将军就在日记里写道:“(其他人)认为难民是人,但其实不是,特别是那些比动物还低贱的犹太人”。


1939年5月,载有937名乘客的“圣路易斯”号客轮从汉堡出发前往古巴,乘客大多是“碎玻璃之夜”后逃离德国的犹太人。到达古巴后,古巴总统拒绝他们入境。德国船长决定为乘客寻找家园。美国、加拿大却拒绝为乘客提供庇护。


6


以色列建国不仅遭到阿拉伯人的反对,即使很多犹太人内部,很多犹太人也极力反对以色列建国,其反对的激烈程度,甚至比阿拉伯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人认为犹太人最需要的不是主权,犹太复国主义者应该专注于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精神中心,一个由犹太世界精英人士组成的“聚集地”,而不是一个国家。犹太人的精神性能将他们与非犹太人区分开来。因为犹太教认为,精神的力量能战胜物质的力量。


有的组织希望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和平相处。他们的方法就是呼吁犹太人放弃建国。因为他们相信,犹太国的存在必然会和阿拉伯人发生冲突,建立一个由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组成的国家更符合犹太人的利益。犹太人完全可以和阿拉伯人在同一地区同一社区和睦相处。


爱因斯坦也是这一主张的坚定支持者。他说“基于我对犹太教本质的理解,我不太接受建立一个拥有边界、军队和世俗权力的犹太国的概念”。


有些信仰传统犹太教的犹太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他们的宗教义务决定了他们这样的选择。《巴比伦塔木德》提到以色列和世界其他民族立的三个誓言,世界其他民族发誓不过度压迫以色列民族,以色列人发誓不使用武力进入以色列地,也不反抗世界上的其他民族。


因为回到以色列地必定要使用武力,这将违背他们的誓言。千百年来,以色列人认为不能主动回到以色列地,除非得到上帝的指引。他们反对犹太复国主义,也缘于他们认为犹太复国主义会不可避免地使用武力。


除此之外,宗教人士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他们认为,经过千百年的流散,世界只存在两种状态:流散和救赎,就像先知耶利米的预言,当神说时间已到,犹太人就能回到那片土地。


因此很多犹太人认为,犹太复国主义希望将犹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干预上帝的行为,这违背了犹太教的本质。虔诚的犹太人应该等待上帝来结束他们的流散生活,而不是主动回到巴勒斯坦。


有些哈瑞迪人对犹太复国主义明显的世俗主义深恶痛绝,他们反对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相关的一切。哈瑞迪人明令禁止人回归巴勒斯坦,认为这是对犹太教的背叛。


美国犹太教理事会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攻击,甚至超过很多非犹太人。他们不仅从事恶毒的反犹太复国主义宣传,而且在分治决议悬而未决时还帮阿拉伯发言者准备在联合国的讲稿。


7


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开始,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到以色列建国,直至今日,以色列一直在面对阿拉伯人的暴力攻击问题。


五次中东战争,大部分是以色列周边的阿拉伯国家首先发起。


以色列周边的邻国。目前除埃及、约旦外,都不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伊朗和恐怖组织哈马斯一样,更是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


时至今日,很多阿拉伯人仍然停留在幻想里,将犹太国视为一个诡计,他们认为以色列只是暂时的,认为犹太人是卑鄙的。伊朗、哈马斯和真主党之所以要消灭以色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


大多数暴力袭击者来自约旦河西岸。更让以色列人难以接受的是,巴勒斯坦警察和法塔赫的坦齐姆部队参与了多起枪击事件;法塔赫人员还实施了自杀性爆炸袭击,这是前所未有的。


阿拉伯人对以色列的敌视和攻击具有宗教原因,也有现实的经济、政治因素。


不可否认,以色列建国和中东战争时期也对阿拉伯人造成了很多伤害,以色列士兵枪杀无辜平民,推土机夷平阿拉伯人的村庄,没收巴勒斯坦的土地,撤销巴勒斯坦人的公民权,将他们的家园化为乌有。这种伤害不可能短时期愈合。


80年代泛阿拉伯主义失败之后,穆斯林兄弟会成为中东最有影响力的伊斯兰教组织。他们建立有效的体系,提供很多世俗政权无法提供的社会服务,同时传播极端主义的宗教思想


尽管以色列统治的加沙地带阿拉伯人人均收入由1967年的80美元,上升到80年代初的1700美元,约旦河西岸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3倍,巴勒斯坦被占土地上汽车翻了10倍,但以色列并没有让以色列统治的所有加沙地带的阿拉伯居民脱贫,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情况尤其恶劣,这为穆斯林兄弟会等极端组织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大多数阿拉伯妇女没有工作。伴随阿拉伯人居高不下的出生率,是加沙地带的高达60%的失业率。阿拉伯人日益恶化的生存状况,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


以色列鼓励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发展教育,而恰恰是这些学校,加剧了极端主义思想的传播。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么多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离开家园固然令人悲痛。其中以色列人无疑负有责任。但与此同时,那些难民接收国也是真正人类悲剧的制造者。为了挑起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谴责,他们故意让这些难民无家可归,一直生活在难民营。保持这些巴勒斯坦人的难民身份成为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和埃及等国在未来阿以冲突中的王牌。


8


巴解组织在巴勒斯坦政治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一直耐人寻味。


巴解组织一直没有放弃它对暴力活动的迷恋。很多暴力活动都有巴解组织成员的身影。


对于武装袭击平民,巴解组织很少公开谴责,即使逮捕,也很快事后释放。阿拉法特如此,阿巴斯也是一样。这次哈马斯从加沙地带袭击以色列,阿巴斯不是谴责恐怖活动,反而是指责以色列。


巴勒斯坦阿拉伯领导人特别是阿拉法特的暧昧态度,一直是巴以关系缓和的重要障碍。


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做出巨大让步,和阿拉法特签订了《奥斯陆协议》,希望以土地换和平。虽然对阿拉法特耍两面派感到愤怒,但以色列按照协议继续落实《奥斯陆协议》中规定的义务。


1994年5月,协议的细节敲定9天后,以色列国防军撤出了耶利哥和加沙地带绝大部分地区。接着,以色列国防军开始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大城市与领土撒离。


拉宾去世后,身为代总理的佩雷斯决心履行承诺,继续落实《奥撕陆协议》。1995年11月和12月,以色列国防军从希伯伦以外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各大城市撤出,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选举创造条件。


在这次选举中,阿拉法特当选为主席,他领导的法塔赫赢得巴勒斯坦委员会多数席位。巴勒斯坦人似乎朝建国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在此期间,巴勒斯坦人的袭击活动仍在继续,袭击的次数和透成的伤亡甚至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奥斯陆协议》土地换和平的计划并没有实现,因为阿拉法特并不想履行承诺。


阿拉法特的出尔反尔让几任美国总统印象深刻。


在总统任上的最后一天,克林顿还提醒布什和鲍威尔,不要相信阿拉法特对他们说过的任何一个字。克林顿说,相信阿拉法特是他“担任总统期间犯过的最大错误”。


布什说“阿拉法特欺骗了我,我不会再相信他……只要阿拉法特还执政,就不可能实现和平”。在有些左翼看来,阿拉法特是“积习难改的骗子”。


起初,《奥斯陆协议》的签订引发巴勒斯坦暴力袭击的升级;后来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决心同巴勒斯坦人达成一份全面协议,他向阿拉法特提供约旦河西岸92%的土地和耶路撒冷部分地区。但让以色列谈判团队惊讶的是,被阿拉法特断然拒绝了。


很多人认为,在阿拉法特看来,只要谈判拖延下去,国际社会便认为这位曾经的战士在追求和平。而一旦签订和平协议,国际社会就会期待阿拉法特治理这个新成立的国家,他就不得不对这个国家负责。


越来越多的人最后发现,阿拉法特根本不愿意迈出这一步,不愿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


9


阿拉法特的态度加重了以色列民众对阿拉法特、法塔赫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敌意,很多人开始认为,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根本没有实现和平的伙伴。


1988年,哈马斯成立,其核心宗教义务就是要将历史上的巴勒斯坦全境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占领下解放出来。他们成立时所制定的宪章在内容上公开反犹,其用词和语调和纳粹德国的宣传材料如出一辙。


为了挫败《奥斯陆协议》,哈马斯和其他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平民发动了更多的自杀式爆炸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仅仅1994—1996年,死于武装袭击的以色列人数超过了建国以来所有武装袭击伤亡人数的总和。


正当接替沙龙的奥尔默特担任总理,提议让巴勒斯坦提前建国时,巴勒斯坦人却将一个决心灭亡以色列、拒绝停止冲突的政府选上台。和平进程的希望之光最后彻底熄灭了。


以色列独立宣言中宣称,以色列“向所有邻邦及其人民伸出手,致力于和平与睦邻友好”,许多以色列人从小就相信战争双方有一天会放下武器,让中东进人一个全新的时代,正是怀着这种想法,以色列先后同埃及和约且实现了和平。


但巴勒斯坦人似乎一心只想看到以色列从世界版图上消失。长期以来认为让步是实现和平唯一途径的政治势力已经疲惫不堪,他们伤心地发现,自己的想法过于天真,被对手玩弄于股掌之上。


为了制止暴力袭击进一步伤害以色列公民,2002年9月,以色列政府决定修建隔离墙,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土分开,隔离墙耗时五年,长度480公里,此后自杀性爆炸下降了84%。


10


无庸讳言,以色列建国和中东战争中也不恰当地使用暴力,甚至有过针对阿拉伯人的野蛮行径,包括对阿拉伯人的屠杀。


但正如历史学家所言,野蛮行径在犹太人那里为例外,在阿拉伯人那里却是常态。


以色列社会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批判倾向,对以色列军队对阿拉伯人使用暴力的行为进行批评,对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建设犹太人定居点的做法坚决反对,称这是以色列针对阿拉伯人的殖民运动。


许多以色列人也在思考生存与道德的关系。生存固然重要,但他们也试图建立一个拥有道德的社会。以色列人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损失,也要关注作战另一方的损失。


阿里· 沙维特是一个反战主义者,他在《我的应许之地》说,为什么我保卫祖国的方式是欺凌平民剥夺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为什么我的祖国以色列要占领和压迫另一个民族?他甚至声称,我的国家以色列,已经成为一个侵略他国的国家!以色列是唯一一个实施占领政策的国家。


自我反思精神是以色列社会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以色列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正是因为犹太人的自我反思精神和自我批判意识,以色列历届领导人,无论是当初如何强硬的贝京,还是传奇人物沙龙,在他们上台后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为了以色列的安全和和平,都主动向对方做出让步,与对手和解。


1978年,贝京和埃及总统萨达特签署“戴维营协议”,以色列主动撤出了以色列人占领的西奈半岛。沙龙主动要求犹太人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撤离。


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让两个敌对的民族和平,可能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能力,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可能需要真正正视彼此的存在,才能真正承认彼此,实现彼此接纳。


但目前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实现和平的希望依然无比渺茫。


所属主题
蒋效中 蒋唐说
蒋效中 蒋唐说
关注公义,追求自由,聚焦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公共话题。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