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5月 20, 2024
spot_img

杨太太 | 体验米式低龄数学有感

杨太太 | 体验米式低龄数学有感

从二月至今,姐姐囡有幸体验了某系统的米国数学教程。虽然才短短四个月,但是这段经历对我非常有启发。

很多人一说到米国数学,就觉得人家的数学很简单,人家的数学基础教育不行……但我亲身经历以后,深感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一、数学并非只有刷题一条路

有人问我,米式数学教育到底好在哪里,我常常用下面这个比喻回答。

如果学数学是登山,亚洲数学就是从山顶上直接扔一根绳子下来,让孩子手脚并用,直接开始攀岩。看上去好像是最近的路,其实孩子爬起来非常费劲。有一大部分的孩子在山体开始的某一部分卡住,甚至有一些孩子直接就摔下去了。

而米国数学呢,则像盘山公路,在山脚下最开始,好像走了很多路也没见多大效果,但是路是前人铺设的,只要往前走,轻轻松松就能凳上山。而且越往上越轻松,越往上越快。

我这么比喻的原因如下:

亚洲数学的典型特征,是上课内容很少,刷题内容很多。我记得我小时候数学课本就是薄薄一本,上面都是简单得不行的习题。数学怎么提高呢?全靠刷题。老师动不动就是刷刷刷发一套卷子让我们回家做。三位数加减法基本的方法学会了以后,就是每天100题三位数加减法——老实说,这样的刷题确实很消磨兴趣。

孩子是怎么掌握了数学之间的奥秘呢,全靠刷题的时候自己领悟了——所以这不就是很像给孩子一根绳子让孩子攀岩嘛!

而米国数学则不是这样(顺便感慨一下,我过去甚至不知道刷题之外还有其他的学习数学的方法)。米国的上课内容很多,老师讲解之仔细,令我惊叹。而课后的习题,也是精挑细选,看似每天的题目都不对,但实际上每天都有每天的学习目的,甚至每天的题目都还有小小的小标题。

同样以三位数加减法的单元为例:

  • 第一天它教孩子学习估算,138+489,大概就等于100+500的值。

  • 第二天它教孩子十位进位到百位的计算。

  • 第三天它教孩子同时进位个位和十位。

  • 第四天它教孩子来分析什么时候要进位,什么时候不需要进位。

  • 第五天它让孩子应用三位数加减法来加减钱币。虽然有小数点,但不影响计算。

……

几天下来以后,孩子每天都在学不同的东西,也不觉得很痛苦,而且还对学数学兴致盎然,感觉很自信,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也正是这种细致的一天进步一小点的教育,让我体会到了“前人铺路”的好处。


二、强调思考过程的量化

米国数学老师很强调做应用题的步骤。在一年级阶段,解题思路有四步:

  1. 题目是什么?

  2. 信息是什么?

  3. 加还是减?(方法是什么?)

  4. 我的答案是否合理?(验算检查)

咋一看,这些方法好鸡肋。既然我都会做题,为啥还要强调这个?而且这个不是很简单嘛!你不说我也会嘛。

结果上周有一题,我发现孩子在这种思维步骤的训练下,是挺不同的。

这题是这样的:

一个钱包里有8枚硬币,共62分钱。已知这8枚硬币是由4种硬币组成:1分,5分,10分和25分,请问这8枚硬币是怎样的?

我看了题目的时候其实是倒吸了一口冷气,我觉得这题还是有点复杂的。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我大概会拼拼凑凑,凑一下,看看答案是什么。当我在这么想的时候,我看到我女儿居然按部就班地按照米国人的思路做出来了。

她的解题过程是这样的:

  1. 因为已知4种硬币至少各有一枚,所以1+5+10+25=41分。

  2. 总共有62分钱,所以62-41=21分。

  3. 21分里至少有11分可以确定的,所以21-1=20分。

  4. 还有3枚硬币是20分,所以这三枚硬币是25分,110分。

这题目很简单嘛?我觉得一点都不简单啊!但老师也绝对不是忽然就丢一道题目让孩子自己去解的。在做这题之前,她已经经过了好几道步骤的训练。老师让他们用硬币各种办法来拼拼凑凑某一个数额;老师训练他们找零的计算;还有,在学习的时候,她知道要用加或者减来解决问题。

杨太太 | 体验米式低龄数学有感

是的,数学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这个思路也挺重要。


三、保留童真的教学方式

我不知道其他家长有没有这个感觉:幼儿园的教学好像还有点乐趣,到了小学以后,各种课本的插图水平都下降了不是一两个档次。数学的题目还是我小时候做的那种题,和有趣实在是沾不上什么关系。

我们孩子用的这套米国教材,每个年级都有一个主题:一年级是一个小丑和一个海狮去各种场所尝试各种工作;二年级是一个建筑工人和一个松鼠去世界不同的地方建造房子……它的每个单元也配合上面的主题,甚至是每个单元里的数学题目,背景也编得和那个单元的场景有关。

杨太太 | 体验米式低龄数学有感

上图是建筑工人去到泰国的时候,顺便教大家看看地图。还比如建筑工人去印度,就会聊到印度的各种人文,说到印度的气候,然后让孩子计算降雨量。孩子一边在学数学,一边也是在应用。辅之以各种动画,整个课堂就很有趣味。

同时,我看到米国数学有很多有意思的出题角度。比如一样是应用题,除了让孩子自己做题,也有给个算式,让孩子来编故事,让孩子自己出题目。还比如,凑各种数字让孩子解谜,然后再鼓励孩子也编密码,让小伙伴解谜,再去检查小伙伴的题目做得对不对。

这些方式都很适合低龄的孩子,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兴趣。

至于数学课本上那些花花绿绿的图片,那更是精美得不说了。甚至是我留意到,孩子做的习题的字体大小,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也是有变化的,一年级的字体最大,三年级的字体最小。——但是翻开咱们一年级的教辅书,密密麻麻的小字,大部分的数学考卷,连个拼音也没有。

杨太太 | 体验米式低龄数学有感


四、数学的宽度令人称奇

我以前一直以为数学么,就是十以内加减法,百以内加减法,三位数加减法,乘法,除法……但是事实上米国数学有大量拓展的内容。

它花了很多时间来教孩子认钱币,各种认,各种算(后面还会有说到)。

它的度量衡的课程非常有意思,我旁听了这个度量衡的课程以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都变了。

我以前一直觉得度量衡没啥意思啊,长度么学习毫米厘米分米不就行了嘛,容量么就学习MLL不就好了嘛。

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他们学习英寸的时候,是告诉孩子,一英寸是这样长。

杨太太 | 体验米式低龄数学有感

而一英尺呢,大概就是孩子的“一肘”的长度。

一码呢,大概就是到孩子胸口这样一个高度。

——整个课孩子都在拿自己的身体来度量这个世界,比来比去,有意思极了。我忽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在了解世界嘛,这不就是把数学应用在生活中嘛。

再说容量。

杨太太 | 体验米式低龄数学有感

以上图为例,这些都是我从家里随便找的东西。看上去都是很普通的东西对不对。

实际上,从左到右,刚好是一量杯,一品脱,一夸脱,半加仑。

这几个东西的容积的比例刚好是1:2:4:8。而我过去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实际上当孩子学习品脱和夸脱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容量,就是刚刚好是这样的,他们自己在心里就会把这些东西的容积建立联系——这是我过去只学毫升和升的时候,完全没体会的。

我跟着孩子学习以后,我自己也开始留心生活,才发现,哦,原来我们天天喝的牛奶,是950毫升,我过去从来没想过这是为什么——实际上的原因,就是因为950毫升就是一夸脱。

还有温度,华氏度和摄氏度,还有重量,盎司什么的,在此不再细表……我常常感慨,这真是:一人付费,全家学习。


五、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女儿的英语一直不错,但数学我觉得她一直是个小白。有意思的是,在她学习了米国数学四个月后,她开始坚信自己的数学是她所有的科目里面学得最好的。

哈哈哈,每次看到她WULI自信的样子,我就觉得很好笑。但同时又觉得很欣慰,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啊。

有人问我,学习米国数学的同时,要不要补充亚洲数学?比如新加坡数学,据说也很好。

刚学米国数学的时候,我担心孩子刷题量不够,我也给她补充。但是过了一个月以后,我就放弃了。因为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亚洲数学动辄扔一大堆题目给孩子,实际上这些题目都是在一个平行的程度上,让孩子反复刷题,减少孩子的粗心率。这些知识点孩子早就懂了。为什么每天都要刷?是因为亚洲数学的本质是应试的,而应试教育不能容忍孩子只有98分,因为人家都是100分,这2分的损失,会直接导致竞争的失败。

我发现与其以牺牲兴趣为代价刷题,花很多时间把孩子的成绩从98分刷到100分是没有意义的——有这点时间,我还不如让孩子继续往下学习,当她学习得越来越深,涉猎越来越宽的时候,很多原本简单计算中粗心的问题,本身也是会迎刃而解的。

其实我们每天的习题量也并不算少。但是我们没有刷题。我知道孩子在做的题目的训练目的。我认为训练和刷题的区别是:训练是以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前提的;而刷题的本质,是要求孩子在当下就非要达到某一个标准不可——这是不科学的,也是反人性的。

所以我们就快快乐乐地在这条路上走了3个多月,原来她的数学程度是比同龄孩子要弱的,结果现在已经完全不输于同龄孩子,甚至还更好一些,知识面更是宽广得多了。感谢神,感觉如获至宝。


杨太太 | 体验米式低龄数学有感

所属主题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基督徒,四宝妈妈,刑事律师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一台戏

哦~我的顾客

Duang~Duang~Duang~

因转向,得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