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5月 20, 2024
spot_img

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史(8)| 仲伟鸿:学成归国,做个“修表匠”


境外读者可在Amazon和Blurb网站上购买本书。


编者按 2017年至2020年,我采访了15位中国留美学生,于2020年11月在美国出版了《潮平两岸阔:15位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实录》。他们分享了在美国读书的感受、美国教育的特点、美国社会的丰富与复杂,以及在这个陌生国家的挣扎与得失。本公号将节选部分章节,与读者分享。(林世钰)


仲伟鸿简历:1996年4月出生于江苏扬州,成长于山东济南。2014年从济南外国语学校毕业,同年9月就读于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哲学专业。2019年起在纽约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


访谈时间:2017年1月20日,3月3日


访谈地点:纽约时报大楼一层,新泽西州Secaucus哈蒙湾公寓

 

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史(8)| 仲伟鸿:学成归国,做个“修表匠”

仲伟鸿在华盛顿赏樱。


人物印象


伟鸿个子很高,加上腰板很直,行在人群中有“木秀于林”的感觉。但风是很难摧之的,因为他身体的整体规模够大。


作为一个哲学系的学生,伟鸿有着同龄人所没有的稳重、深邃和成熟。他对很多事情很有自己的见地,这让比他年长20多岁的我时有惊喜之感。


比如“台独”。“当然,台独是我们需要共同抵制的,但是方法不对,只能刺激台独思维的发展。我研究台湾最近几十年的历史,如果了解台湾的历史,能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就知道他们思想的起源,就会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来探讨两岸问题,这比谩骂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比如美国的种族歧视。伟鸿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很正常的现象,符合人的本性。但只要尊重彼此的差异性,就没有什么问题。


读了一个与钱不沾边的专业,但伟鸿很快乐。他说读哲学是学“道”,训练好思维后,再学“技”也不迟。他的心里,有个大大的梦想——将来为人类和地球做贡献。“这是很高尚的事业,我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所以还要加倍努力。目前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


伟鸿最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伟鸿深以为然。他说,每个人都要有所担当,对社会要有责任感。“中国要有所改变,每个人都应该付出努力。我并不想逃避中国很多方面不如美国的现实,但我愿意去帮助自己的祖国,让它变得更好。”


伟鸿说,一个国家好比一只表,表坏了,有人认为应该把它扔掉,再买新的,但他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觉得如果人人都想着要修表,表一定能修好。我希望自己将来是那个修表的人。”


2019年,伟鸿继续在纽约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好了哲学的“道”,他开始学习公共管理的“技”了。我似乎看到这样一副图像:若干年后,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坐在回国的飞机上,微笑着俯瞰中国的秀美山川,心里欢呼:祖国,我来了!


(一)国内竞争激烈,出国是条开阔的路


“就本科生申请来说,美国排名前20至50名的学校大概无本质差别,当然,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些顶尖的学校除外。最重要的是看学校的风格、所学的专业以及所在的城市风格是否适合自己。”


2008年,我上初中了。当时爸妈有让我出国的意愿,所以把我送到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去这个学校上学最终有两条出路:要么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学校学语言;要么出国。我当时只有12岁,年龄小,觉得出国有很多不确定性,而且生活不适应,所以很怕出国。一次,我爸问我是否要出国,我说不要不要,我要留在国内报效祖国。(笑)


初三暑假,我跟着游学团去了一趟美国,改变了想法。我们团一共十几个人,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玩得很开心,觉得这些学校历史厚重,很有知识殿堂的感觉,让人向往。而且美国物质发达,自然环境很好,社会秩序规范,大巴车在高速路上走,不用上超车道,速度也很快。很少有车乱并线,一副井然有序的样子。


我对美国印象很好,回家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去美国读大学!


之所以想出国留学,还有家庭的因素。我家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爷爷上过南京农校,毕业后在江苏农科所(江苏农科院前身)就职,后来从事水稻杂交工作。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曾希望三个儿子中有一个出国留学,结果一个也没有,在他看来,“没有一个有出息”。(笑)


我爸读了北京农业大学(后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他同学中有不少去美国的,他曾经也有过出国的机会,但没去成,所以他的心里一直有个隐隐的愿望,希望我出国。而且我爸分析了国内的教育现状,认为出国是个比较好的选择。我所在的山东省高考难度是全国前五,人口过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全省只有一所国内顶尖行列的大学——山东大学,可见竞争有多激烈!如果我没出国,凭我的成绩,靠保送可能连山东大学也上不了。


在此情况下,出国是条开阔的路,毕竟申请国外同样甚至更高层次的大学,没有国内竞争激烈。


上高中后,学校国际部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赴英留学,一部分赴美留学。我们是学校首批去美国留学的,算是“先驱”,有种做试验品的感觉。(笑)一旦决定去美国留学,我就拼命学英文,以托福训练为主。学校采用的是题海战术,我个人比较反对,我认为题海战术只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我觉得如果一个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上去了,托福成绩自然也就上去了,所以提高托福成绩的根本在于提高英语使用能力,而不是单纯做题。我当时与学校的外教打成一片,中午吃饭时一起聊体育、历史、生活等,这对我英语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


在多达几十门的AP课程中,我们学校只开设了几门。所谓AP,就是Advanced Placement,提前学大学的课程,升入大学后可以抵算学分。我所在的高中只开设生物、物理、微积分、化学、心理学、经济等课程,没有我偏好的历史、地理等文科类课程,所以感觉挺痛苦的。高二上学期,我个人自学了美国历史,很厚的一本书,然后去考了AP,虽然只得了3分,不算太好(总分5分),但很有收获,既挑战了自己,也对美国历史的架构有所了解,对自己后来留学美国、了解美国文化有很大帮助。


此外,我还考了托福,过了100分。在我那个时候,有个流行的说法:托福100分是升入一流大学的敲门砖,110分是升入常春藤大学的敲门砖。


那年9月,学校和美国西雅图一所高中有交流机会,叫“全球青少年交流峰会”,学校只有7个名额,竞争很激烈,幸运的是,我争取到了这个机会。我们住在西雅图旁边的一个小城市Tacoma,吃住都在美国人家里。感觉美国人对人很友好很热情,饮食上尊重我们的习惯,每天都问我们要吃什么。而且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有人在超市里看到陌生人的狗,就会停下来说:好可爱!然后大家一起交流。而在我生活的济南,如果跟陌生人搭讪,人家会觉得你很奇怪。


而且我观察到,美国高中与我们很不一样,三点多就放学了,学生去搞体育活动,我住的那户人家,孩子每天放学后去划皮筏艇。我觉得这样挺好,劳逸结合,符合孩子成长的特点。我们济南外国语学校,每天6点半起床,然后是一整天的学习,晚上9:50下晚自习,十点多睡觉,很少有锻炼的时间。


回国后,我开始准备SAT(美国高中生升入大学的考试)。考试的科目是阅读、语法、数学,满分2400分,我考了2000分出头,成绩马马虎虎。之后,我又考了SAT2(相当于学科考试),我考了数学、历史、生物,其中两科上了700分,这对我后来申请纽约大学有很大帮助。此外,我还考了微积分、物理、生物的AP课程,物理和微积分得了满分,生物4分(总分5分)。微积分得了满分还得感谢我妈,她是县高考状元,武汉大学微生物专业毕业,学习非常好,是她辅导我微积分课程。(笑)


虽然我的托福和SAT的成绩不算特别好,但是我除了这两项,还有SAT2和AP成绩。就我的经验来说,我建议想出国的同学,不要光拿出托福和SAT这两项标准化成绩,因为你有的别人也有,甚至比你好,如果时间许可,应该多学点,多考点,这样就有竞争力了。


接下来是申请大学。在我申请的那个年代,出国一般找留学中介包装,但我没找,一是觉得中介有骗钱之虞,二是我妈很自信,觉得指导我申请也不会太差。她做了很多研究,帮我填各种表格,帮了我很大忙。申请的大学中,我最想去的学校就是纽约大学,纽约大学是国际化非常深的学校,而且文科很强,又位于纽约这个世界文化大熔炉中,很切合我的需要。


申请信是我自己写的,我以孙中山作为主题。为什么以他作为主题呢,这里面有个故事:之前我来美国时,发现美国的旧金山、费城等城市的“中国城”门口的牌坊上都写着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当时觉得很纳闷,回去一查资料才知道,孙中山早年从事革命活动时,在美国宣传“天下为公”的革命理念,通过在华侨群体中募款来对抗大清帝国。这个理念影响华人至今,所以很多城市的“中国城”门口的牌坊上都写着这四个字。联想到美国,美国的价值观是民主、自由,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有很多契合的地方。“天下为公”这个概念出自《礼记》,可见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价值观就与今天美国以及世界主流的价值观融合在一起了,体现出了中国古人高超的政治哲学。


我在申请信里提到了以上内容,并表示自己很崇拜孙中山,也喜欢纽约大学和纽约的文化,希望将来可以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我表示自己个人很喜欢历史,也了解美国历史。美国学校当然也喜欢招与它价值观一致的学生,所以,没过多久,纽约大学就提前录取我了。


以我个人的体会,我觉得申请信应该自己写,把自己最独特的地方展现出来,告诉你心仪的大学,我为什么喜欢你,你为什么要喜欢我,如果双方对上眼的话,就可以了。我们班很多同学找中介写申请信,从头到尾没有一点学生本人的思想,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毕竟他们不了解你,而且他们的思维和风格都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所有招生考官的口味。如果自己写的话,哪怕不是那么完美,但至少有个人风格,这对你的申请是大有好处的。


至于推荐信,很难每个人都有强有力的推荐信,除非找到很合适的人,既了解你,也愿意帮助你。这时,“拼爹”显得很重要了,如果父母有很丰富的人脉资源,容易找到比较好的人帮你写推荐信。如果找不到也没关系,我就是找学校的任课老师写的,结果也不错。理论上说,推荐人是不能把申请美国大学的推荐信给申请人看的,老师直接通过申请系统发给学校。但有的学校让学生看,甚至让学生自己写,老师认可后签字。听说不但推荐信如此,有的学校GPA(高中平均成绩)都可以改,虽然不会改满分,但是会改得高一些。我们学校觉得如果随意更改毕业生的高中平均成绩,长此以往,学校的声誉会受到影响,所以不给学生改,这引起一些家长的不满。


我个人认为,没必要在成绩上做太多文章,只要你成绩不差,课外活动再丰富些,一般会比较顺利地申请到排名不错的大学。我的课外活动在山东省同类学校中算多的,但还是无法与北京上海比,他们的活动很高大上,动辄在北大、清华甚至国外举办。但没关系,课外活动主要是看你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比如我是学校模拟联合国协会的创办人之一,这与仅仅作为一个模拟联合国的参与者肯定不一样,会有加分。所以,我建议成绩一般的同学多参加课外活动,给自己多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选择学校的问题上,我也想说几句。我一些同学有错误的观念,觉得非世界一流大学不申请,其实,就本科生申请来说,美国排名前20至50名的学校大概无本质差别,当然,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些顶尖的学校除外。最重要的是看学校的风格、所学的专业以及所在的城市风格是否适合自己。美国本科生是通识教育,学校的排名靠前靠后对学生没有太大影响,但研究生注重学术能力,排名会影响学校的资源、学术地位、技术等,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可能,倒是可以考虑申请排名靠前的学校。


比如我现在就读的纽约大学哲学系,是全球最好的哲学系之一,老师的学术水平本身就很高,在业界很有影响,经常邀请著名人士来做讲座,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就可以享受到更多更好的资源。


(二)一开始就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


“第一年,我们要通读各国文化书籍,包括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古印度史、古巴比伦史诗、圣经等,这些对西方人来说是人文基础知识,但对我们来说很难,老师讲课有的听不懂,但慢慢就好了。学这些课程的好处是,一开始你就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2013年12月15日,我收到纽约大学哲学系的offer(录取通知书)了,是学校国际部第一个收到offer的。之前的11月,新泽西州立大学——罗格斯大学也录取我了,他们的文科还不错,但那只是保底的。回过头来看,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因为纽约大学是藏龙卧虎之地,身边优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2014年8月23日,我和认识的两个同学搭伴到了美国,她们也考进了纽约大学。到了纽约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我太累了,以至一上出租车就睡着了。醒来时已经到了曼哈顿,我为自己错过向往已久的布鲁克林大桥感到遗憾。到了宿舍,室友已经来了,他是波多黎各裔美国人,之前我们在Facebook(脸书,美国的社交媒体)上已经认识了。环顾四周,觉得和之前看过的美国电影里的大学情景一样,感觉挺亲切。


傍晚,楼层的RA(宿管人员)召集新生开欢迎会,大家要做自我介绍,首先就要说自己更倾向于被如何称呼,是“he(他)”还是“she(她)”,当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美国还有许多transgender(跨性别者),所以不能完全从人的外貌来判断他/她是男人还是女人。美国人,至少纽约人普遍认为自己的性别应该由自己来定义,这是美国文化的体现。当时宿管人员中还有一个是gay(同性恋),他直言不讳说自己是gay,似乎还挺骄傲的样子,让我很震惊。当然,我现在觉得挺正常的了。(笑)


晚上,我去食堂吃饭,顺手把钱包往桌上一放,走时忘拿了。里面有银行卡、六七十美元现金及各种证件。很快,我发现钱包掉了,赶紧回去找,找了好几个地方,还是没找着。当晚,我躺在宿舍的床上,辗转反侧,几乎一宿没睡。早上四点多起床查看邮件,发现有人给我写信,说钱包放在楼下的学生传达室,让我去取。天一亮,我赶紧下楼,发现里面的东西一样没丢,心里顿时一暖:纽大的人真好!我到现在还挺纳闷的,钱包里没有学生ID(身份证),捡钱包的人是怎么找到我的呢?可能是我银行卡上有名字,他通过这个找到我的。这个过程他要花费多少精力哪,真是好人!


刚来时真的不太适应,因为在国内时,爸妈把我照顾得太好了,很少让我干家务。走之前,爸爸还特意教我几道家常菜,比如西红柿炒鸡蛋、辣椒炒肉等,所以生活勉强能应付。可是除了生活,学习还有很多需要应对的事情。比如语言,虽然我上的是外语高中,也考过了托福,但在国内时,可以选择讲英文,也可以选择不讲英文,这与每天每时每刻讲英文还是有差别的。


刚开始上课时,因为学的是文科,我只能做到大概能听懂,很多细节还是不知道,漏掉了很多信息。写作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记得第一次写作课,老师不知道我们功底如何,先让大家写段话,描写一个想象中的房间。写完后大家要交换着看。你知道,我们国内高中的写作水平估计和美国初中差不多,最少低他们一个层级呢,所以写完后我心里特别没底,不好意思给同学看,但最后还是勉强给他看了。不过有意思的是,我在写作这方面还是有一定天赋的,大学两年下来,我的所有写作课成绩居然是各类课程中成绩最好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笑)


第一年,我们要通读各国文化书籍,包括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古印度史诗、古巴比伦史诗、圣经等,这些对西方人来说是人文基础知识,但对我们来说很难,老师讲课有的听不懂,但慢慢就好了。学这些课程的好处是,一开始你就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开阔了眼界。


我一开始挺喜欢历史的,后来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其实是历史的哲学部分,所以干脆转到了哲学专业。一开始,我爸妈挺反对的——学了哲学,以后怎么找工作呀?但他们知道我从小喜欢文科,最后还是支持了我。我二爷爷(爷爷的弟弟)是医生,我二叔是记者,他们从现实出发,也都不想让我学哲学,但我自己权衡了一下,觉得还是应该学哲学。首先,哲学一直是我真正喜欢的专业;其次,纽约大学的哲学专业是全球最好的,值!第三,本科学哲学,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等上研究生以后可以选别的专业。


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史(8)| 仲伟鸿:学成归国,做个“修表匠”

仲伟鸿在纽约大学图书馆。


纽约大学与其他同样层次的学校相比,算是很好的大学,学业不算太繁重,学起来不算太累,但对质量的要求很苛刻。


我现在一学期修四门课,每周11个课时,一个课时一小时十五分钟。空闲时间比较多,但压力还是有的。作为哲学系学生,写作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每学期每门课要写一到三篇论文,有的一两页,有的十几页。写论文和文学创作不一样,后者可以天马行空,但前者有固定的格式,用语简练,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要精雕细琢,而且要注重逻辑关系,环环相扣。作为哲学系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把问题往一个方向引,自圆其说,这样才能让哲学大树枝繁叶茂。


我们写过一篇论文,主题是“真空”,哲学意义上的“真空”与物理意义上的真空不一样,不是指没有空气的一个空间,而是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所达不到的地方。我引用笛卡儿的论述,如果真空存在,那么它和空间的区分就不存在,如果区分不存在,真空就不存在。是不是很抽象?(笑)这些话题让人脑洞大开,会引导你去联想宇宙之外别的空间是否存在。


前段时间,我们还有一门课叫“性别与种族”。一般来说,人们讨论这个话题的前提是二者都存在,但如果种族和性别都不存在呢,这个话题是不是就有别的意味了?有人认为,性别和种族根本就不存在,世界上所谓种族和性别的划分都是人类强行赋予人类的。性别和种族,应该是哲学范畴上讨论的话题,而不是从生理意义上做简单的界定。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这个问题,所以感觉自己的思维的条条框框被突破了,有种特别惊奇的感觉。


考试也是写论文,没有标准答案,要求我们开放思维。上“性别与种族”这门课时,我问老师:上这门课是为了什么?纯粹为了学术研究还是解决社会问题?他耸耸肩:“我目前也没有答案,看个人怎么想了。”考试时,只要有创造性思维,可以自圆其说,一般分数都不差。我这门课考试得了“A”。


另外一门课“中国哲学”我也得了“A”,这是应该的,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教这门课的老师是个美国人,40多岁,他的文言文水平估计比99%的中国人都高。办公室里堆的全是古籍,有的甚至我都没见过。他是在台湾学的国学,妻子是台湾人,每年暑假他都去台湾。他的思维很中国化,对中国的理解程度也很高,和中国老师有很大不同。我很喜欢和他下围棋,没事就去找他。


比如在学习《论语》时,我们国内的老师一般会挑出涉及“忠孝仁义”的经典语句,但他却挑出一些与动物有关的,比如马厩着火、射鸟不带钩子、抓鱼不用密网等,我觉得这些动物在文中没有连贯性,不成体系,只是用比喻说明一个道理,但他却能从多角度来看问题,蛮有意思的!因为这门课是在美国大学开,多数是讲给中国人以外的外国人听,所以他会侧重与西方文化的衔接,会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


我们学校还有另外一个教这门课的老师,他非常有意思。他主要讲《三国演义》,是这本书英文版的译者。我很喜欢《三国演义》,一次与他交流,他竟然说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是貂蝉。然后他解释:整本书中,只有貂蝉的成功是最彻底的,她完成了王允的计谋,让吕布和董允同归于尽。而其他人的想法都没有完全实现,比如曹操没有完全得天下,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都像主题曲唱的那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种解读角度是不是很有意思?(笑)


(三)哲学学的是道,而非技


“这世界有很多人喜欢挣钱和当官,但也有一部分人喜欢探寻真理、接近真理,比如苏格拉底。我觉得学哲学的人,应该是属于这部分的人。”


我所学的哲学下面有许多分支,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板块:认识论、形而上学论和价值观,每个领域有一至两门课。基础课有逻辑学、哲学著作、哲学史等,一共8门必修课,其它还有两门选修课,修完10门课及其它必修的科目,就可以申请毕业了。每学期选课时,可以与学校的指导老师商量,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给出一些建议。但我的指导老师是我妈,她研究我的课程,给我很多建议。(笑)我下学期的课程是认识论、审美以及制定政策的原理和一门与统计学有关的课。对于我来说,认识论比较吃力,因为不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但学起来应该蛮有意思。


我学过一门课叫“逻辑学”,自己觉得学得还好,但考试成绩很一般。它与高阶数学有联系,通过各种逻辑关系组成新语言,不是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挺有意思的。这是学哲学的人必须经历的思维训练。有人先天有哲学思维,但我不是,我是属于天赋还可以,但后期必须要打磨的那一种。


目前有十几个中国学生在纽大学哲学,看得出他们也是真心喜欢,如果不喜欢,谁会花这么大劲啃这些难懂的概念和理论呢?这世界有很多人喜欢挣钱和当官,但也有一部分人喜欢探寻真理、接近真理,比如苏格拉底。我觉得学哲学的人,应该是属于这部分的人。(笑)


有人说哲学不用学,即便学了也没有用,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每个有丰富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哲学,经历也是个人的宝贵财富,但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摸索和总结出来。但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哲学,不如沉下心来读一本哲学著作,也许就等于十年人生经历沉淀下来的内容,可以给你很多启示,避免走弯路。这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哲学家或者懂哲学的人。国家政策的制定需要有哲学思维的人参与,这样可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所以说,哲学学的是道,而不是技。


我周围的朋友,一听我是学哲学的,第一反应是惊叹:你好厉害啊!其实,他们心里可能觉得,这人一定是个书呆子!(笑)其实不是这样的,学哲学的人很多也很有趣的。比如我,就喜欢旅游、打篮球、下围棋,该吃的饭也吃,该唱的歌也唱,该追的星也追,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书呆子。(笑)


和别的学科不一样,学哲学最大的收获是思维模式的改变。我的爸爸妈妈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在我看来,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仍有提高的空间。一般人看问题的习惯是先入为主,但这样会限制你的思维,让你变得狭隘。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美国的种族主义,不能光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而应该把它放入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基本立场是,种族主义肯定是不对的,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不对的,会导致社会不公平和社会对立。但是它确实有存在的必然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一种自然现象,我自己就有体会,比如学校里白人喜欢和白人在一起,黑人喜欢和黑人在一起,华人喜欢和华人在一起,非常自然的一种选择,我认为我们没必要对种族歧视谈虎色变,不能采取分离政策,或者一棍子打死,而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性。


如果人与人之间不尊重彼此,互相歧视和打压,可以任意妄为,毫无约束,那这个社会就太可怕了!川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社会出现很多骚乱,有人出来袭击少数族裔及女性。我们上课时讨论过这个问题,觉得最可怕的不是川普本身,他虽然不遵从社会的主流道德规则,但他并没有指使民众出来袭击别人。最可怕的是那些被社会道德绑架的人们,他们心里有种族歧视这颗恶的“种子”,一有机会就发芽了。


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学习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交友。在美国留学,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交友困难。


我从小到大的学校都是庭院式的环境,与同学天天见,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运动,关系很密切。我们的高中远离市区,关起校门过日子,每天只能互相打交道。但到纽约后就不一样了,纽约大学是个开放式的学校,没有围墙,走出教学楼就是街道,同学散到各处,迎面走来的只是路人。我以前觉得这是开放式思维的表现,挺好,但来了以后感觉好孤独。我是从山东来的,山东过来留学的人并不多,不像北上广那么多,感觉尤其孤独。虽然我交际能力自认为还不错,但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加上纽约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冷漠,大家都是昂首快步走,很少停留下来和别人交流。时间一长,我也不知不觉变成他们那样,走路昂着头,很傲慢的样子。(笑)


学完哲学后,我准备申请纽约大学的公共管理研究生项目,涉及政策制定和非政府组织管理,将来回国到NGO工作,或者当公务员。


(四)回国做个“修表匠”


“我个人是很爱国的,出国后就更爱国了。以前在国内时,我也很向往美国的民主,觉得自己的国家有很多问题。但真正来了以后,觉得美国也不是那么民主,而且中国人口多,它们这套制度未必适合我们。”


纽约是个国际大都市,学习和生活的成本很高。纽约大学一年的学费是4.5万美元,食宿费每个月2000美元,加起来每年要花费七八万美元。在这里生活的中国学生有的很会花钱,一年要花十万,甚至15万。我也去过加州的一些大学,那里有钱人更多,不少留学生整天吃喝玩乐,花钱如流水。不少人攀比豪车,整天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我觉得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开豪车与他的身份太不相符了。家里再有钱,那也是父母挣的,跟你没有太大关系。我个人也喜欢开车,但是绝对不会像他们那样拿父母的钱去买豪车。(笑)


可以说,我身边有一帮比我有钱的人,他们是独生子女,家境又好,从小就养成乱花钱的习惯。而我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父母都是工薪阶层,送我出来留学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哪能再像他们那样乱花钱?


我刚来的第一年必须住宿舍,四个人住一个套间,两间房,两个人共居一室,生活习惯不一样,挺别扭的。但住宿舍的好处是,安全,而且不用交水电费、无线网络费、修理费等,氛围也不错,有家的感觉。单人间的宿舍倒是有,但很难申请,而且很贵,每个月2400美元。刚来时,一开始吃学校食堂,不太好吃,只好自己有时做点吃的。大三时干脆自己做饭,周末去中国城买菜,我喜欢吃肉,经常买点排骨回来,和女朋友一起做饭,蒸排骨、熬排骨汤、红烧排骨,反正排骨的各种做法都尝试了,日子虽然有点辛苦,但比八九十年代来留学的前辈们好多了。(笑)


谈谈爱情?可以啊。(笑)我上高中时交过女朋友,那时我在学校比较有名气,所以追求女孩基本没有什么障碍,一般喜欢谁就能追到。但到了纽约大学以后,发现不是那么容易了。我长得不算很帅,也不是很有钱,不容易被女孩一眼就发现。而且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庭背景天差地别,能对上眼的不好找。


我还算幸运,大二时遇到现在这个女朋友。我们是一伙人一起吃饭时认识的,后来一起打桌游,慢慢就熟了。她是厦门人,在纽约大学读传媒专业,长得不算特别漂亮,但人特别好,特别懂事。我觉得两人有一样的家庭背景很重要,我身边有男生花几十万元追女生,过生日时给对方买辆车做礼物,太可怕了!还好我们都不是那样的人。


另外,我是学哲学的,经常会思考一些抽象的问题,比如人活着为了什么,如何面对死亡等,换别的女孩,可能觉得我有毛病。我女朋友呢,她也会觉得我有点消极,想得太多,但还是有回应的。此外,她个人推崇女权主义,不想太早结婚生子,不想在经济上依赖男人,虽然未必全对,但给我很多启示。我从小生长在北方,比较大男子主义,周围也是这样的氛围,所以很少有机会思考女权主义,她给了我思考的机会。而且,有了她以后,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可以说话的人了,生活幸福多了。


对于将来,我们没有承诺一定要在一起,但我是比较传统一点的人,自然希望往婚姻的方向走,但谁知道将来会怎样呢。我现在并不担心什么,因为我相信,如果真喜欢,肯定会有办法在一起的。(注:遗憾的是,后来两人还是分手了。)


我身边的中国留学生,在感情方面乱七八糟的不少,性方面很随意。一些男生不想找固定的女友,就想办法利用微信和网络勾搭小姑娘,经常换人。我不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应该被鄙视,因为他有选择的自由,但就我个人来说,我很不喜欢。美国有很多这样的“钓鱼”网站,不少美国人婚前也是这样的,但他们一旦结婚就对伴侣和家庭很忠诚,希望这些留学生将来也是这样。(笑)


就我身边的留学生来说,大多数人学习都很认真,毕竟考进来也不容易。媒体上经常会看到中国留学生违法犯罪的消息,但我身边目前还没有,可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缘故吧,我还算个好学生,所以身边都是学习努力的朋友。(笑)


媒体也报道中国留学生生活奢侈的事情,我们这一代孩子,因为成长环境比较优越,或多或少都会比较在意物质。特别在纽约,标准更高些,别人有的,自己也不能缺。不像在其它地方,比如我去过的缅因州,民风淳朴,生活压力小些,所以一些留学生穿着睡衣、拖鞋就去上课了。我平时比较讲究穿着,出去会穿得比较正式,但不过分追求名牌。


我注意到,现在留学生低龄化是个趋势,有的孩子初中就出来读书。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我觉得本科出国最好。因为出来读初中或者高中的孩子太小了,一般中国家长也不会陪读,孩子只能住寄宿家庭,而寄宿家庭监护不到位,放任自流,很多孩子就出事了。美国学校的好处是自由,多元化,但坏处是太自由了,性开放,毒品泛滥,挺乱的,如果孩子不能自律的话,很容易出事。如果孩子够聪明,够自觉,对自己又有要求,才能成为佼佼者,但很多孩子可能不是这样的。另外,在一些风气比较保守的州,亚洲人也少,孩子非常孤独,安全倒是挺安全的,但时间长了可能会得抑郁症。(笑)


反正就我个人来说,孩子未成年之前,肯定不会把他送到国外的,除非有合适的监护人。而且太早出来,骨子里缺失了中国文化元素,最后搞不懂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挺难受的。你说你自己是中国人,但语文、历史都没有达到平均水平,那多可悲!学完高中再出来,至少基本了解了中国文化的脉络,就容易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不会有身份迷失。我现在偶尔也写写文章,大家都说写得挺好的,但我因为上了外语学校,没上高中语文课,感觉自己的中文水平很一般。好在小时候爸爸强迫我背唐诗宋词,虽然当时挺痛苦的,但长大以后,发现自己很容易就能想起来,对写文章还是蛮管用的。


平时我喜欢写东西,大一下学期,我写过一篇文章《海归需要一个文科大师》,以胡适等留洋的民国大师作为例子,呼吁大家出国不要光读理工科和商科,也应该重视文科。我妈把文章发给微信公众号“北美留学生日报”,登了出来,反响还不错。


2015年9月11日,我自己开了一个微信公号“畅聊三国”,从三国出发谈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我从小到大看了14遍《三国演义》,那些人物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了,对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同时也点评时事,写过英国脱欧、蔡英文上任等文章,后面一篇有1000多人阅读,算不错了。现在有一段时间没写了,等我有空再捡起来吧。(笑)


我今年是大三,身边早有人在找实习单位了。学商科的同学已经学到了谋生本领,出去就可以找工作了。我是学哲学的,没有具体的谋生本领,但不后悔。我目前在申请一个研究生项目,想将来从政或者去NGO工作。我虽然是在理论领域搏泳,但更喜欢干实事。为了配合自己的研究生项目,我想去NGO实习。目前,香港有一个非政府组织招募义工,教社区居民英文,为期两个月。我已经报名了,下周面试,希望有好运气!


除了学习,找实习单位,我还参加了不少社会活动。刚入校时,我就参加了学校的中国学生会,今年想竞选学生会主席(注:后来竞选成功)。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认识很多人,也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果我当选,我想改变目前学生会官僚化的倾向,帮助大家重新寻回当初的激情。如果可能,想组织大家去做公益,春晚还是要搞的,但更希望为社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史(8)| 仲伟鸿:学成归国,做个“修表匠”

仲伟鸿在主持纽约大学春晚。


我个人是很爱国的,出国后就更爱国了。以前在国内时,我也很向往美国的民主,觉得自己的国家有很多问题。但真正来了以后,觉得美国也不是那么民主,而且中国人口多,它们这套制度未必适合我们。国内很多人没出来,或者只是出来观光旅游,看新闻,对美国没有真正了解,所以崇洋媚外。其实在美国呆的时间久了,你就能看出美国也存在许多问题,不是那么完美的。


我个人不接受移民,觉得自己永远是中国人。身边也有这样的同学,初中就移民美国,持有绿卡很多年了,但就是不申请入籍,成为美国公民,因为他一直有身份迷失,不知道自己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最后可能觉得做个中国人更舒服些。(笑)


其实身份迷失这个问题,在国内时我就经历过,我爸是江苏人,我妈是湖北人,我在江苏出生山东成长,我一直搞不懂自己是哪的人。因为爸妈老觉得自己是客居山东,山东不是自己真正的家,所以我一开始很抗拒自己是山东人。但18岁那年的暑假,我突然想明白了,觉得自己既是山东人,也是江苏人和湖北人,因为这三个地方都给我打上很深的烙印,都是我内心珍惜的部分,一旦想通这个,心里就不迷茫了。(笑)


我和爸爸说过,将来要为人类和地球做贡献,这是很高尚的事业,我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所以还要加倍努力。目前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影响很深,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要有担当,对社会要有责任感。我觉得国家要有所改变,每个人都应该付出努力。


我曾经听人讲过,如果一只表坏了,就应该把它扔掉,再买新的。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觉得如果人人都想着要修表,表一定能修好。如果把中国比喻为那个表的话,我希望自己将来是那个修表的人。


我喜欢中国文化,我的思维是中国式的,但到美国上学后吸收了西方人的批判性思维,现在是兼容并蓄,多视角看问题。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移民,但如果涉及到爱情,就不好说了,因为爱情无国界嘛。(笑)我并不想逃避中国很多方面不如美国的现实,但我愿意去帮助自己的祖国,让它变得更好。


在我看来,中国很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大家不尊重别人,很多人对与自己状况不一样的人不在乎,比如高位者不尊重低位者,富人不尊重穷人,阶级对立比较严重。我研究台湾最近几十年的历史,比较了解台湾的状况。但很多大陆的人并不了解,完全不能容忍台湾独立,在网上把绿营骂得很凶。如果他们了解台湾的历史,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就知道他们思想的起源,就会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来探讨两岸问题,这比谩骂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台独是我们需要共同抵制的,但是方法不对,只能刺激台独思维的发展。


从我个人出发,将来如果要为国家做点事情,必须要积累个人名望,才有更多做事的空间。我曾经想过要当作家,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一定能实现。如果实现不了,我就退回道家思想,过隐逸的生活。中国的哲学就是这么奇妙,可进可退。(笑)


川普上台后,收紧了移民政策,商学院的学生受到较大冲击,因为他们想留下来进银行、投行什么的。但对我没有什么影响,即便川普不让我走,我还不想留呢。反正,我的理想是学好本事后回去报效祖国,做个“修表匠”。(笑)


学校背景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简称NYU)是一所位于纽约州的世界顶尖私立研究性大学,成立于1831年,由18个学院和研究所组成,是全美办学规模最大的私立名校之一。它以丰厚的校友捐赠、研究资金和培育创新才能的教育理念著称,毕业生就业能力很高,极受雇主认可。全美著名校友总数排名第8位。2019年,纽约大学名列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28位。纽约大学在哲学、数学、会计与金融、法律、表演艺术、计算机科学等多个优势学科拥有世界顶尖的学术资源,研究生院享有极高声誉。

 

——End——


作者简介】:林世钰,媒体人,作家。曾出版《美国岁月:华裔移民口述实录》《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美丽与哀愁:一个中国媒体人眼中的美国日常》《潮平两岸阔:15位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实录》等书籍。其中《烟雨任平生》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9年度十大中文好书(非虚构类)”。喜欢旅行、摄影、收集民间手工艺品。目前旅居美国新泽西州。


所属主题
一苇杭之渡彼岸
一苇杭之渡彼岸
用媒体人的眼光观察美国社会,用妈妈的心肠分享教育心得,用旅行者的心情体验旅途趣味。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将来的画面

你在向谁求雨?

牧人与羊怎能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