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5月 20, 2024
spot_img

林世钰 | 即便老去,也要保持清澈的眼神和愤怒的能力

林世钰 | 即便老去,也要保持清澈的眼神和愤怒的能力

一块红布。(图片来自网络)


崔健60岁了!


这个消息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在我的认知中,60岁是通往老年的一扇门。站在60岁的关口上,往后看,无边落木萧萧下;往前后,病树前头万木春。


60岁是个承上启下的年龄,耳顺不耳顺另说,反正让人有点心惊。


可是一想,我辈听歌者也四十好几了,为何要对歌者的60岁惆怅伤怀呢?


曾经,我在20岁那年遥望40岁的时候,觉得“40”是个好大的数字,大到不敢直视,不敢想起。好像一个女人到了40岁,青春、爱情、胶原蛋白都与她无份,万念俱灰,万事皆休。


可是,等我自己真正到了40岁,发现和20岁其实没有太大区别:以前喜欢的事情现在依然喜欢,不过少了一点激情和“非如此不可”的执念;依然保持年轻时对不义之事的愤怒,但是明白了自己的有限,知道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


不知道60岁到来的那天,我是不是可以抚摸自己斑白的两鬓,有着崔健那样的心境:“记得90年代我参加父亲的六十大寿。啊,那个印象好遥远啊。当自己60岁的时候,原来如此。仅此而已。我就觉得人的老化—这种东西还是不属于我的。不过如此”


如果一个人到了60岁,依然觉得老去这件事情不属于他,说明他有颗年轻跃动的心。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年轻的心,我觉得两点很重要:是否有清澈灵动的眼神,以及愤怒的能力。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幼崽状态时非常可爱,年轻时也有清新之气,可是中年以后,多数人身上就有一种不清爽的圆滑和油腻的气息,会把人熏跑。如果有了一点权力和财富,那味道就越发浓重,再高级的香水也无法盖住。过去四十多年里,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了,很少看到知世故而不世故、眼神清澈灵动的人。


不过,十几年前我倒是见过一些眼神清澈的中年人。


大约是2007年(记不清了),“南方周末”在北大举办了一场活动,邀请了龙应台和崔健。轮到龙应台上台演讲,当时的她已经50多岁了,穿着米色毛衫和黑色长裙,简约优雅。她的台式普通话糯糯的,有小女生的清新和温婉,让人听了心里暖暖的,特别舒服。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她当时讲了国家和政府的区别,不过具体内容忘了。印象最深的是反而是一个插曲——她到大陆的第一天,钱包就被偷了,然后狼狈地在街上游荡,打电话给“南方周末”的编辑寻求帮助。她说得绘声绘色,台下笑声一片。


那天我坐在靠前的座位,能清楚看到龙应台的眼神——里面有小姑娘的灵动,还有几丝调皮,是我见过的中年女人中少有的,印象极为深刻。我总觉得,有这种眼神的女人,不管是20岁还是40岁、60岁,始终是迷人的,任何年龄段都会有人爱她。


张艾嘉也是这样的女人。如今68岁的她,眼神和20岁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依然清澈灵动,仿佛里面有鱼儿在游动。她始终随性地活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演员、歌手、编剧、导演,样样出彩;为爱而爱,旁若无人地养育着一个孩子,却始终不透露孩子的父亲是谁。拥有这种特质的女人,即便80岁了也依然可以让众生为之倾倒。


对于中年人来说,如果要显得不油腻,保持愤怒的能力和清澈的眼神一样重要。


愤怒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说明你对正义和邪恶依然敏感,说明你的热血依然在沸腾。可是,很多中年人渐渐丧失了这样的品质。谋生的艰辛加上权力的重压,使他们变成薄薄的相片,被无声地夹在时代的相册里。


他们沉默着,苟且着,忍耐着,完全丧失了愤怒的能力。即便妻儿遭到侮辱,合法财产被人霸占,权利被人侵害,也只能忍气吞声。


这种“平庸的恶”导致的可能后果是,个人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完全服从体制的安排,默认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行为。最可怕的是,他甚至成为体制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难能可贵的是,十几年前,年近五十的崔健依然保持着愤怒的能力。他戴着标志性的棒球帽,穿着黑T恤。话不多,但是一句粗粗的“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吼出,立刻点燃了现场。大家纷纷站起,身子和情绪都随着他的音乐摇摆起伏。


那时崔健已近天命之年,本该捻着串珠、穿着布鞋、喝着枸杞红枣茶,但他依然犀利如昨,保持着年轻时的愤怒和质疑。


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 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 这个感觉真让我舒服 ”。这样深刻的歌词,十几年前我阅世清浅,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等我听懂了,崔健60岁了,我也是一枚中年女子了。


每次看到崔健出场,我总是热泪盈眶,似乎回到令人神往的八十年代。可惜,余生也晚,自己当时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


很多年来,我为很多人(特别是男人)丧失愤怒的能力感到悲哀,但是这次河南洪灾中郑州爷们的表现让我大大振奋了一下——他们勇敢拆除了地铁五号线挡住悼念鲜花的挡板,让民众悲伤和愤怒的情绪有了出口。


如果我有一个妹妹,一定让她嫁给有血性的郑州男人。嘿嘿。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 老年应该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不敢是老年还是中年,对光明的消逝都应该咆哮怒斥。如果光明消逝了,活着还有滋味吗?

 

 

——End——


作者简介】:林世钰,媒体人,作家。曾出版《美国岁月:华裔移民口述实录》《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美丽与哀愁:一个中国媒体人眼中的美国日常》《潮平两岸阔:15位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实录》等书籍。其中《烟雨任平生》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9年度十大中文好书(非虚构类)”。喜欢旅行、摄影、收集民间手工艺品。

所属主题
一苇杭之渡彼岸
一苇杭之渡彼岸
用媒体人的眼光观察美国社会,用妈妈的心肠分享教育心得,用旅行者的心情体验旅途趣味。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将来的画面

你在向谁求雨?

牧人与羊怎能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