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2024
spot_img

教会历史(三十七):伊拉斯谟

伊拉斯谟(1466-1536)出生于今天的荷兰,作为宗教改革之前最重要的三位(威克里夫、约翰•胡斯和伊拉斯谟),伊拉斯谟可能是人们更熟悉的一位,他横跨宗教改革前后。其代表作《愚人颂》更是属于伟大的文学作品,他本人也被视为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
1483年,伊拉斯谟的父母在黑死病中去世,他和哥哥一起去了奥古斯丁修会当修士,他哥哥后来成了修士。但伊拉斯谟并不喜欢当修士,尽管如此,他还是三年后被提拔成为正式的修士,因为他特别有学习的天赋,并且后来还被按立为神甫。虽然不喜欢修道和修道院,但他在修道院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1495年,经修道院院长推荐,伊拉斯谟前往巴黎大学继续深造,第二年他就获得了神学硕士学位,后来他在都灵获得神学博士学位。1497年,他去英国牛津大学访学,期间受到伦敦市长的邀请。在市长的家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友莫尔(《乌托邦》的作者),并且据说还见到了年仅九岁的亨利八世。
1453年东罗马灭亡,很多学者带着希腊文圣经逃到了西方。伊拉斯谟就是从这些人手中,渐渐将部分希腊文圣经收集起来并整理出版,结果发现其中有很多天主教的做法早就偏离的圣经。伊拉斯谟特别鼓励每个地区都应该翻译属于自己语言的圣经,因此有人称正是伊拉斯谟催生了马丁路德的思想,至少在翻译圣经方面是这样的。
教会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像伊拉斯谟一样,尽管他抨击教廷的腐败,但教廷依然授予他副主教的职位。很多改革者都很尊敬他,并且深受他的影响。慈运理称他为“最伟大的哲学家奸神学家“,加尔文称他为“抒情文学的奠基者”,马丁路德更是伊拉斯谟的直接受益者。
当时,欧洲很多大学都向他发出邀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授予他帝国一个永久固定的席位,英王亨利八世承若它可以永远留在英国,法国国王曾邀请他接受法兰西皇家学院院长职位。
尽管他和马丁路德最后产生分歧,但并不妨碍他是一个敬虔的人。就教廷的腐败他和马丁路德看法基本相同,但就解决的方式俩人还是有别,伊拉斯谟一生没有脱离天主教,他认为教廷的改革是必要的,但他也致力于维护教会的合一。
路德认为凡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人,直接将伊拉斯谟放在他的对立面。路德认为教廷必须被推翻,但伊拉斯谟认为教廷需要内部改革。我们回看历史,教廷并没有推翻,而且教廷也从自身上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像天特会议就废除了赎罪券。
伊拉斯谟认为教廷固然不对,但我们要给他改正的机会,这种思想究竟对不对呢?萝卜青菜各有各的道理,总之伊拉斯谟和马丁路德一样痛心,只是他的策略不同。
伊拉斯谟是一个伟大的人文学者,故他里面有很多人文情怀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如他自己看到教廷的腐败,但依然不能像路德一样和教廷决裂,大多数文学创作者都有这种东西。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路德的伟大而苛责伊拉斯谟,他们都很伟大。

西方教会史之一:人物简史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