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 12 月, 2024
spot_img

《世界观的历史》线上共读招募中


魏峰老师的线上共读

又来啦!!!


推荐指数


魏峰老师:


北京大学宗教学博士,橡树文字工作室编辑。曾带领 C. S.路易斯返璞归真》与詹姆斯·史密斯《如何(不)世俗》(查尔斯·泰勒《世俗时代》导读之作)的线上读书会,广受好评。


公众号:


点击小程序,报名加入共读

本期共读《世界观的历史

大卫·诺格尔/著


推荐指数


你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则笑话?


“北大的保安会问你人生最根本的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是的,这三个问题不光北大保安应该关注,甚至北大教授也无法回避。因为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反映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


世界观不仅是我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总的看法,也代表我们每个人最基础的核心信念。它不仅左右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塑造我们的情感经验,决定我们的道德行为。

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多种世界观同时存在,各种世界观在人们的头脑和心灵中争夺支配权无论是学术界、教育界,还是政治界和宗教界,由世界观所引发的冲突无处不在。


近日,上海女子沙白去瑞士的医协自杀之旅为何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为什么有些人热烈赞同、甚至歌颂,为什么有些人却大加鞭挞、深恶痛绝?在这些争议背后其实是世界观层面的分歧。


因此,反思和考察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就非常重要了。对于有信仰的人更是如此。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世俗化的社会中,“有神论立场被排挤到社会生活之外,信仰的本质被还原为个人的虔诚”。我们的信仰面临很多危机和挑战。


身处其中,我们当如何持守自己的信仰,如何与不信的邻舍进行有效的交流并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点击小程序,报名加入共读

我们亟需一种基于圣经的基督教世界观,来回应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无论是护教学、主内教育、信心栽培、福音事工,都离不开一种以上帝话语为根基的“世界观思维”。


面对我们信仰生活的现实难题,我们不仅要有即时的应对,而要有深入的思想和理论预备。


大卫·诺格尔(David K. Naugle)的《世界观的历史》(Worldview: The History of a Concept)就是我们绕不开的一本重要著作。


作者

大卫·诺格尔


诺格尔是美国著名的福音派学者,世界观领域的研究专家,他的这部《世界观的历史》是英语学术界关于世界观概念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在这本书中,诺格尔梳理和追溯了世界观概念产生的背景,以及世界观概念在19—20世纪不断发展变化的哲学史和学科史。


起初,它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所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后来扩展到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各领域,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术语。

早在19世纪,苏格兰长老会神学家詹姆斯·奥尔和荷兰改革宗神学家亚伯拉罕·凯波尔率先使用和吸收当时在德国哲学界和思想界盛行的“世界观”(Weltanschauung/Weltansicht)概念,来回应现代性和世俗主义对于传统基督教的冲击和挑战。


我们所熟知的荷兰新加尔文主义神学家赫尔曼·巴文克也曾专门著书讨论过世界观问题。著名福音派神学卡尔·亨利和文化批评家弗朗西斯·薛华都曾在各自的领域发展了他们的世界观思想。


时至今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不乏“世界观”、“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样的表达。


诺格尔的《世界观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概念是如何从艰深的哲学著作中一步步拓展和演化,最终成为现代社会普遍接受的概念。

点击小程序报名加入共读

线上共读进度安排

共读时间:11.18-12.12


推荐指数


《世界观的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前三章,阐述了福音派、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世界观思想,以及“世界观”概念的起源。


第二部分是4到8章,分别阐述了世界观概念在19和20世纪的哲学史和学科史,这里涉及不同时期的哲学家、科学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所理解的“世界观”。这部分的专业性较强,阅读这部分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


第三部分是9到11章是对“世界观”概念进行神学和哲学的反思,这部分是本书中理论建构的部分,主要展现基督教世界观的独特性和影响力,以及世界观概念的哲学意涵。


我们的阅读计划是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这两部分基本涵盖本书直接与信仰相关的内容,对于我们反思自己的信仰、建构一种坚实的圣经世界观大有帮助。


中间的第二部分涉及专业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讨论,我们留给感兴趣的读者自行阅读(尤其推荐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部分)。


长按可以保存图片,方便随时查看


所属主题
John Wei 拔摩的海岛
John Wei 拔摩的海岛
尔识真理,真理释尔。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不再只为自己而活

打开心灵的眼睛

信心是一道绳

人生总有原因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