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应用行为分析协会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 新西兰注册心理学家(Registered Psychologist New Zealand),美国爱荷华大学BCaBA课程讲师,以琳专家顾问团成员,以琳论坛志愿者。
猪猪老师
初见到D的时候,感觉他很礼貌、很友善。然而观察他在家里和学校的举动,就会发现谱系孩子的特点。
D的案子申请干预的原因是D的暴力行为问题,这类行为在观察中已经可以见到。他很冲动,当事情出乎他的期望的时候、或者当其他人影响到他的时候,他会很冲动地打人。大部分时候只是打一下,然后他就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会道歉。但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他玩游戏时的好胜心非常重,不能接受输,输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大叫、哭、拍桌子、扔东西甚至打人。因为这个问题,他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当然,他的社会性存在的问题不仅于此,需要同时进行其它方面的干预和训练。)
下面是第一次干预“D怕输以及游戏输了之后的行为问题”的记录,当然,事先我和D的妈妈进行过很好的沟通。
我带了两个游戏去D家,一个是相对平缓的游戏,一个是竞争激烈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人包括D、D的哥哥(十二岁)、D的妈妈和我。
首先,我给D打预防针。当我到D家里的时候,D看到我拿在手里的游戏,兴趣就引上来了。我对D说:“今天可能会让你哭哦。”D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说因为玩游戏的时候,我会让他输,听说他输了游戏会哭。D说:“我不会哭的。”我故作诧异地问他:“那你会怎么办呢?”D说:“我会祝贺赢的人。”
其次,从平缓的游戏开始。第一个游戏是以趣味性为主的,没有太大的竞争。虽然也有输赢的概念,但游戏过程的内容丰富,很有吸引力,会把孩子的注意力从输赢转移到完成任务上去。
我们每个人都有未完成的任务。我们三个人在未完成任务时的表现成为了D的榜样。当D不能完成任务时,表现得也很平和。中间,因为他未完成任务,所以拿到了“CHEESE”,有些情绪化,但稍稍提醒,他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最后,我赢了游戏,D很平和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三、代币的使用。游戏开始之前,我提醒D,这个游戏是竞争性很强的游戏,输了会不会哭。D说:“不会”。(当然,我知道他说和做完全是两套的。这里的提醒,是起到让D做好思想准备的作用。)
游戏开始,D的哥哥一直赢,D的妈妈赢了一轮(她一直故意让着),D一次都没有赢。我们说好谁先赢到十轮就赢这个游戏。当D的哥哥赢过五轮的时候,D开始控制不住情绪了。他开始抱怨哥哥,抢哥哥地盘上的东西——我马上指出这个是规则允许的。D马上要求改规则。我告诉他说:“游戏规则是我们要遵守的。 ”
接着,D输的时候就有些叫喊和小幅度扔东西的动作了。每一轮完成的时候,我都会提醒D深呼吸,看到他情绪平衡了,他自己确认已经准备好了,才开始下一轮,给D一个情绪缓冲的过程。
后来,D的哥哥开始让着他,让D的比分接近他(这个不是我指导的,他的哥哥非常地体谅这个弟弟,也非常地了解这个弟弟)。
D的妈妈提示他哥哥不要让着D,但他还是尽量地让着。于是D的妈妈开始追比分,以免让D最后赢了游戏。三个人的比分慢慢接近。
当D赢的时候,我们会祝贺他(示范),D会非常高兴。但当他输的时候,他的情绪就变得越来越控制不住,有一次还打了他哥哥一掌。中间停顿和深呼吸仍然有缓冲作用,但效果明显降低了很多。
于是,我问D的妈妈拿了两个代币。我告诉D说:“玩游戏是为了高兴,不仅是为了赢。当你输的时候,试着马上深呼吸,然后轻轻地把杯子放回原处(杯子是游戏的器具)。你能坚持到最后,就能获得两个代币。”D答应了。
我把代币放在D看得到的地方。接下去的几轮,D有赢有输。在他输的时候,我马上提醒他深呼吸。我能看到D在很努力地控制他自己的情绪,他的问题行为还在,但强度明显降低了,在可接受的程度内。
最后,D的哥哥赢了游戏。
我对D说,“你说过,如果别人赢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呀?”D马上祝贺了他哥哥,而我马上奖励了他两个代币。D的注意力马上从输游戏上转移了出来,喜笑颜开。
第一次训练以成功告终(感谢D的妈妈和哥哥的大力配合)。
在我离开的时候,D说他很喜欢今天玩的这两个游戏。我对D说:“那我们下个星期还玩这两个游戏,但再下个星期就换其它游戏了。”D满口答应。很礼貌地把我送到门口,说了再见。
后记:猪猪老师告诉我们,D 现在已能自己控制了,表现得很好。
查看讲座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