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9月 7, 2024
spot_img

教育 | 为什么单靠“想或说”的方式不能带来改变?



世界读书日刚过去,当当、京东等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还没有截止,朋友圈转发和书有关的文字尚且冒着热气儿,趁着周末,我坐在书桌前,盯着眼前一摞摞刚买的书,除了自己想看的书之外,大部分是给两个女儿买的绘本和儿童小说
 
两个孩子每天都特别兴奋,随我一同去快递点取书,帮我把包裹拿到楼上,姐妹俩一个拿着剪刀,一个手持美工刀,打开一层又一层的包装,像是揭开宝藏一样,眼睛里满满的都是惊奇与期待的神色。
 
或坐在沙发上,或在上厕所时,或在床边,我都能看到女儿们翻书的身影。这一幕幕场景常令我想起自己做小学生时的事儿。那时候,家里穷,也没有别的书可看,只好等新学期开学发新书的时刻,等着老师叫自己的名字,上讲台领书,跟上台领奖一样兴奋,拿到手后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看里面都有些什么故事
 
少许的兴奋之后,我的语文老师,一位四十多岁的乡村教书先生,个头足足有1米八九,戴着一副宽边眼镜,先是给我们朗读课文,然后是教我们一句句读课文,给文章分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第二节课,他会制定一个同学上台,拿着唯一的一本练习册,把一道道题目抄在黑板上,底下的同学们就跟着台上同学抄写的速度,或快或慢,有的催:快点写呀;正要擦时,又有人喊着说:别擦。
 
那个在黑板上练习了好几年抄题的小孩,早已经熟悉了每节课的习题的套路,第一题,永远都是基础知识部分,下面则有“看拼音写词语”,“比一比,再组词”这样的小题。粉笔字是一件累人的活儿,可他也干得不亦乐乎。
 
那个小孩就是我。
 
后来上了高中,我的历史老师,又是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她人很年轻,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幽默和严厉交织的气质。她教历史的方式令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孩子大开眼界。这位历史老师上课的方式,是推开课本,带我们读巴金的名著《家》,带我们看成龙和金喜善主演的电影《神话》,她不仅上课时从不看书,却能够用大量课本以外的事实、材料、信口拈来,叫我们更准确地理解那课本上笼统、像是外星人讲的一些历史概念和讲法变得具体起来,可以联系某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者一段影视作品的画面,让我们这些学习历史的年轻孩子可以触摸历史。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在上任何课时注意不同老师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我发现,老师这一行当,既可以是天底下最没有创意、循规蹈矩的事,也可以是天底下最让人猜不透、想不通的事。有的老师,刚一张口,你就知道他下一句会是什么,你甚至可以准确地猜出他会在那里“啊、这个、嗯、那个”一声;有的老师,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节课会带给你怎样的知识的宴席。
 
有的老师,一直在责备学生:“怎么还不会?再讲一遍——”;有的老师:“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翻到第——页”;有的老师,会在你的作业本上批注:“有创造力,必成大器!”;有的老师:“这次你考得差,看都懒得看你一眼。”有的老师,仿佛能够洞悉你的内心,有的老师,你一眼看过去,就发现对方的猥琐。有的老师,他让你不断地想要问更多的问题;有的老师,你别说问问题,你只有回答问题并且必须要猜对他的心思方可过关。有的老师,从来不读书;有的老师,一上课就刹不住车似的讲那书中的千姿百态。
 
但无论哪一种,所有的老师,都是在用话语从事“教学”这一古老的行当。话语的奥秘,话语的廉价,话语的揭开与隐藏,话语的挑战与鼓励,话语的伤害与安慰,话语引发的思考,或者话语本身就是思考。话语塑造了我这个人,我也通过话语和学生、所教的学科建立起更为深厚的联系。
 


上周,刚上完《白桦》,我拿起语文课本,仔细将第四单元的教材看了一遍,然后从教材梳理、整体评估、透视光照、改进意见、圣经整合这5个方面,对整个单元的设计提出了基于基督教世界观的一些看法。

做完单元分析之后,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好像这个单元现在属于我一样,我能看到这个单元经过改进之后,会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经过我的大脑这么一转,似乎事情就已经解决了。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单元设计是一回事,对单元整体立意的思考是一回事,但实际上是怎样的,又是一回事。我把文章发给一位熟悉的朋友,我原本以为他会鼓励我把文章发出来好可以帮助到一些老师,但他给我的建议让我有点意外:弟兄,我的建议是你先按照你的设计和改进思路把这个单元上完,之后在文章末尾加入你的课后反思,那个时候或许文章会更有价值,对别人的益处会更大。
 
感谢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提醒我,教学,绝不仅仅是在纸面上做一些思考就完事了。我见过好多老师,设计了不少在自己看来十分优秀的课件和教案,可是真正按照自己设计意图和计划去上课的人却不多。
 
我们似乎都走入了一种怪圈,总觉得,只要我们多去谈论、多去思考中国教育,那么,中国教育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当我们面对一个现实中十分棘手的问题,比如我们都感到只是按照教学参考书或者别人设计好的教案教课是不对劲的,但我们往往也仅是在做了一点的思考之后就觉得这个事情,良心上已经说得过去了,证明自己并未麻木,甚至在写评价语文教材的文章时,还能显出自己有多么地正义感十足,受不了教材刻板的呈现方式。
 
但假如我们真的想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我们就不能只是在头脑上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然后用我们的思考作为答案将现实的需要打发掉,我们如果这样做,其实说白了,现实依然还是现实,根本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改变。
 
所以,你如果有改进课堂的计划,那就去真的改进,你若有感动想去关心某一个让你一直头疼的人,那就赶紧去关心,你若在脑子里想到一个特别好的点子,那就去将它实现。
 
写作的,就老老实实地坐在书桌前;想要运动的,不能窝在家里,每一步操练,都是机会,让我们绝望,也让我们仰望,让我们谦卑,也让我们喜乐。

今天,你有什么行动,是你梦想的自然延伸呢?
 






读书节专文 | 成为大阅读家吧!
《碎瓷片》 | 少年小说的另一读法
《碎瓷片》 | 少年小说的另一读法
教材 | 宝贝,你愿做哪一粒豌豆?
教育者 | 到哪里找一位严格点的老师?
一位渴望活得整全的教师的心灵告白
【写作教学】与在家教育者谈中文写作教育









行走教育 Walking Eduaction





探索新道路,

实践真教育!


所属主题
Wayfaring, 徒步客
Wayfaring, 徒步客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