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力,是家长们经常关注的话题。
▼ 这篇文章,是关于大环境注意力的。
✔ 有的孩子一对一个训,注意力没问题。好不容易有机会去学校融合,在教室坐定,却发现孩子根本“听不见“老师的指令。
✪ 家长急问大环境下注意力该怎么训练?猪猪老师来支招……
✎ 大环境的注意力,是我们知道的孩子的弱势所在。从初期做训练的时候,就一再地提:“以后到了学校…”。
不管家里做多少针对性的训练,都要在大环境里泛化,而且始终是有难度的…
大环境的注意力,一步到位的可能性不大,但慢慢改善的机会应该还是有,视孩子的能力而定。
↓↓↓以下是我的建议:
关于叫名反应。我们做训练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孩子在做他喜欢做的事,大人在几米之外,叫孩子的名字,孩子要停下手中的活,抬头看声源的方向,应答。我可以这样推断,几乎没有人做叫名反应的训练是坚持到这一步为止的。但这一步对于将来要入学的孩子来讲,却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步的实现,意味着,不论孩子在做什么,听到他自己的名字,就能转移注意力。
对指令的服从。关于指令的服从性,不完全统计,大概我回的贴子中有80%的贴子,我都有问这一条。不管贴子的主题是什么问题。大部分家长理解的对指令的服从,往往仅限于面对面地给指令,或者是在训练中给指令,却很大程度地忽略生活中的指令。而我们的泛化训练要做到什么程度呢?在生活中,孩子在做他自己的事,大人远距离地正常给指令,孩子可以马上去执行。不要小看这一条,正常孩子中,在我认识的正常发育的孩子中,大概只有一半能做得到。而在这个统计里,跟我从事同一专业的朋友的孩子全部能做到。
对部分重要相关指令的条件反射型服从。“条件反射型服从”,嘻嘻,别从书里去找,是我发明的词——其实说到底,就是熟到不用大脑就能去做这件事。比如说我们开车,大概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就是在开过了某一段路之后发现,在过去的几分钟里,自己的大脑并不在开车上,怎么过得前面几个红绿灯都不知道。但红灯还是停了,绿灯走了,该转弯的时候转了。
对孩子训练的时候,也常常有这种情况。
仿说是孩子在训练中做得最多的,当孩子注意力不在的时候,不管你说什么,他都是条件反射性地仿说。借助这个,服从某些特定指令,也可以训练成为条件反射型行为。
比如:翻书到某一页,即使大脑不在,手却还是在翻的,嘴里可能还叨叨着某页呢。在这里建议大家,把学校最常用的几条指令在家里强化训练,比如说翻书,比如说看黑板,再比如说举手,都是可以要家做强化训练的。
给孩子找个好的同桌,希望既能发展为孩子的友好玩伴,也可以成为孩子的小老师。这个小玩伴不能太内向,要找那种喜欢当小老师的孩子。
在学校的环境里,正强化是很少的。所以,做相关训练的时候,强化物要越来越少,慢慢地只有社会性强化,并且社会性强化都不是次次都有,而是时有时无。大部分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听话,受到的是负强化——也就是避免被老师点名批评、或者被老师叫到回答答不上来的问题。
但这类副强化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的作用可能很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走神,因为他没有担心回答不上来问题会尴尬。
为了增加这种负强化,可以试着在家的时候,通过某些方式让孩子“知道”(不一定是感同身受)回答不上来问题是很不好的事,要避免。
最近刚看了电影《盗梦空间》,里面最让我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在电影最初的时候他们讨论怎么样入侵人的思想——说到大象。具体的对话记不清了,大致的意思是:一人说:“我提到大象的时候,你脑子里在想什么?”另一人回答“大象”;这个人说,“这个大象本不是你想的,而是我让你去想的。”呵呵,我超喜欢这个概念,也是我们可以尝试提高孩子社会性的一条路——你脑子里没有的,只好我来给你种啦。
其它的方案,小范围的情景训练(十来个孩子的)。社会活动——更多一点孩子,这些当然都是好的。不过见效估计没那么直接。毕竟环境还是不同,从小范围到大环境,这个跨度还是很大。
【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