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1, 2024
spot_img

《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方法论发皇

编者按:

  2020年“方法论四课”之后,听啊读书课”现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今年,我们再接再励,在新的一年将推出新课——“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本课引入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参考丰富的学术资料,透过立体多维视角,深入剖析内核本质,以帮助中国文化爱好者避免偶像崇拜或简单否定两个极端,对中国文化有合乎中道的认识,或有观念上的更新。


本课共二十讲,带大家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和框架上有基本的认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所教的乃是方法,而且所教都毫无保留,不怕你学会,就怕你学了还不会。盼望你学了此课之后,自己就能建立基本的学习体系,即便脱离老师,也能继续自学。


从我有限的认知,目前市面上,这样的课可谓别开生面,其深度、广度和维度都比一般的课程要好。平均每小时才二十多块钱,却能学到这样的课,应该可以说是物超所值。这话不是自夸,乃是事实性的阐述。知识不是使人自高,而是使人谦卑。这是我们所谨记的。

《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方法论发皇


众所周知,按照常识,要开一门课,必须对所在领域有比较深的研究。但有些领域,即便我们接触比较多,认识得似乎也不浅,但真要说清楚,能让人明白,却绝非易事。而中国文化这个领域,就是少数不少人都能说道一些,却无法更深地清理其障碍的领域。我们很多时候,在使用中国文化,却像鱼并不知自己在水里一样,处于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懵懂状态。


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市面上并不缺乏,而这样的课在一些学校也开得有,但要让人明白中国文化本质的书与课,实在稀少到近乎没有。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大多数关于中国文化的课,要么是罗列现象,将文学、哲学、建筑、绘画、书法、宗教等各个门类,做一个大杂烩的汇合,就认为自己在讲文化了,不少高校所开的“中国文化概论”的课及其所出的教材率多如此。同时,有的讲中国文化的书,将自己的讲解当成历史脉络的延展来呈现,按着朝代史的编纂方法来做,非常省力,但其实所提供的东西相当有限。


我看了几十种关于中国文化的书,也编辑上百种的关于中国文化书目,很少看到讲中国文化的书和课,注意自己所运用的方法问题。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似乎很多东西不需要认真思考,直接讲来就行。比如“中国文化”这个词组在他们看来似乎不需要任何解释,他们认为听讲者听得明白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上无论是“中国”这个名称的历史,及其演进,本身就蕴含着的政治、地理、血缘、文化、身分、族群、归属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解释。这就是为什么胡阿祥的《吾国吾民: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何志虎的《中国国名的由来与中国观的历史演变》这样的书,必须让我们引起注意的原因。


与此同时,关于文化的定义更是言人人殊。可以不夸张地说,文化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说清楚的,但人们又多能意会的概念,其定义多到有上千种之多。但很多谈中国文化的书,基本上既不溯流“中国”的历史及其演变,也不确定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更不在概念上加以阐明,似乎只要读有关“中国文化”之书的人,天然就会明白这一切。这样一个预设,看似尊重读者,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偷懒行为。虽然谈“中国”涵义的演变,阐发“文化”简洁明了的定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总不能绕过不谈,而对“中国文化”谈得相对明白清楚者。好在陈登原的《中国文化史》、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诸书,在这方面做了些铺垫性工作,但还是有进一步申说的必要。


观察文化的三个面向


《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方法论发皇


换言之,我所讲的《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不是罗列诸种现象,不是找各种现成的史料,像讲中国文学史或者中国哲学史一样,按朝代编排下来,就完成了这样的课程讲授。我的方法是首先扩展观察中国文化的视野与角度,即不停留在以中国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文化,可视为内部观察,钱穆、柳诒徵等人便是如此。尽管他们有对本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但其自蔽不足以看清自己的面貌,不劳多言。以西方乃至全世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固然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脱离自蔽的圈套,如陈序经、余英时等人,即便是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汉学家、传教士等,也难脱离蔽于人的困境。因为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若你只是从人的角来观察中国文化,那么其有限便是显而易见的。


任何文化包括中国文化,若是有垂直与航拍的视角,从绝对真理而来,具有超越性和绝对性,那么对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就会看得更为深刻,对洞悉其本质是绝对有帮助的。但很遗憾的,从这最后一个视角,来探讨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世界诸种文化的作品,是非常稀少的。只有像尼布尔的《基督与文化》、卡森的《尼布尔文化观再思》、霍菲克编《世界观的革命》,拥有这样的角度。但他们也只是因此来观察了西方文化的领域,并没有延展到中国文化这个领地来。


自我、镜像与他者


《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方法论发皇


既然是要注意如何用世界看中国,那么就理当注意世界的中国观,中国的世界观,二者之间的交互影响。这不仅要涉及到华夷之辩,是如何贯穿整个中国历史,乃至当今历史的,这是相当典型的中国文化的问题。为何如此说呢?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在华夷之间,在世界与中国之间,至今有一种不能不面对的张力。这种张力的正常表达是文化交流,过于防卫的表达就是以夷变夏和文化侵略——像日本侵华与奴化教育之间的事,可以堪称文化侵略,但像学者陶飞亚《“文化侵略”源流考》(《文史哲》2003年第五期))一文所说的瞿秋白发明的“文化侵略”,实为文化交流。但这样的表达在中国历史上也并不是每个朝代都一样,需要仔细加以分辨。然而,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却是彰彰在人耳目,自然也使人如鱼在水中,习焉不察。


进一步地说,排外与同化,意味着他者和比较与自我和镜像,成为思考文化时必须加以深深耕作的领域。这样一个充满张力的二选一,往往与华夷之辩和文化侵略高度沟连在一起,而正常与平等交流的时段并不多见,唯汉唐稍有此气象而已。但即便这样的时刻,如唐代的地理学家、地图绘制者贾耽所绘制的图,也似乎不可能不取名为《海内华夷图》。至于说像学者廖光生在《排外与中国政治》一书,所表达的情形,随着近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日趋意识形态化,使得自我与他者的构建,日益被多方政治势力所利用。


诚然在自我、镜像与他者之间,更产生文化上的吸纳与排异,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在多有。上古地理的“不出五服”——类似血缘上的“不出五服”,关系的亲疏也由此确定——“侯、甸、绥、要、荒”,离宗主国或是京城依次产生亲疏,此种“文化地理”的分别,并不是准确的和实际拥有的地理划分,也不是血缘及宗法上的远近亲疏,而是因文化的距离远近特别是文化上的亲疏而决定的。因为中央的、正统的宗主国或者共主大君的京城,越远就越没有文化,这样的判断当然是以自己文化至高无上的自我中心决定的。也就是上古的“地理”并非政区地理,更非自然地理之划分,而是“人文”地理的划分(这与后世学者王应麟的“地理考”,或者是陈正祥的文化地理,当然不是一回事),要在这种情境中来理解九州与禹迹,并将中国意义上的地理与天文联在一起来观看,才能明白自我、镜像及他者,是如何影响祖先的生活,甚至今天中国人思考问题的路径的。


华夷之辩与正统观


《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方法论发皇


文化上的华夷之辩,传达到政治上,就呈现出一种长期的“正统论”争论,《三国演义》的尊刘抑曹就在这一点用生动的文学作品,以及在戏曲表演的脸谱化妆高度统一起来。事实上,统治合法性的来源,法统与道统是否能紧密协调,一直是中国历代政治文化要处理的问题。也就是说,用暴力夺取天下——皇帝轮流做,今日到我家,如何用“天命”的转移来实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便是当政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你能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有的朝代用的是拓殖疆土,实现政权的大一统来增加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学者杨念群著《“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就比较好地阐释了这一点。


而“正统论”的提出,就意谓着必须解释何为“正统”,甚至必须必须剖分出来对“正”与“统”加以辨析。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就是,“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此为继承邹衍五德运转说,以及皇浦湜“大一统所以正天下之位,一天下之心”而来。这也就是学者饶宗颐为何花不少精力来写作《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一书的原因。不过,只将正统论定睛于史学上,显然缩小了正统论在政治学领域的影响力和发轫之功,这正是正统论与革命观在中国政治文化里反复拉锯,成为中国人皇权、朝廷、国家、政府等权力运作及其偶像崇拜的认知基础。

后记:本文只是《中国文化通识》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接下来,冉云飞老师会持续发出更多的文章,为大家更多、更深地阐释中国文化通识。同时,冉老师也会把自己所参考的相关书籍,在之后的文章中全部分享给大家,供读者和听众参考。敬请期待!

《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课程招生开始后,将会有两次的咨询答疑会,分别在3月15日晚八点和4月4日晚八点。欢迎感兴趣的朋友预留时间,参与咨询和答疑。




听啊读书课」2024年《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招生公告


“听啊读书课”自2020年推出“方法论四课”,现已进入第四个年头。我们再接再励,在新的一年将推出新课程“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课程引入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参考丰富的学术资料,透过立体多维视角,深入剖析内核本质,以帮助中国文化爱好者避免偶像崇拜或简单否定两个极端,对中国文化有合乎中道的认识,或有观念上的更新。敬请期待!


讲课老师


《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方法论发皇


冉云飞,基督徒、作家、学者。生于酉阳,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长居成都。现供职于某杂志社。先后著有《尖锐的秋天:里尔克》《手抄本的流亡》《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陷阱里的先锋:博尔赫斯》《庄子我说》《像唐诗一样生活:中国人心灵栖息的诗意追寻》《通往比傻帝国》《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古蜀之肺:大慈寺传》《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等书。


2020年开设有“听啊读书课”方法论四季课程,分别为《中外阅读法九讲》《通识教育九讲》《审辩思维(批判性思维)九讲》《逻辑入门九讲》(详情请关注“听啊读书课”公众号,或添加“听啊读书课小助手”咨询)。近年还多次开设《唐诗宋词里的中国文化》《古诗文教育与现代生活》《中国古诗文中的生与死》《唐诗中的巴蜀》《民国NGO历史上的失踪者》《古代汉语》《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没逻辑忒抓狂」五讲》《基督教古典教育六讲》《家庭教育五讲》《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以流沙河认字系列为中心》《文言创世记二十讲》等课程。


开班时

2024年4月6日

至2025年1月4日


授课时

2024年4月6日晚八点为第一次课,之后每隔一周上一次课,时间都是周六晚上八点至十点。报名之后,每次上课时间都会提前通知。


讲课方式

网络视频授课

每次2小时以上

具体时间为晚上8:00-10:00

讲课时间1.5小时

互动问答0.5小时


课程费用

1.单人报名1200元/人,5人以上组团报名,每人享受优惠价1000元/人。

2.凡购买了《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课程的学友,将有机会参与课程之外的更深入交流。

3.开课前和开课后报名,价格不变。

4.报名后因个人原因退出课程,不退学费;如遇不可抗力不能继续授课,可申请退费,退费标准按课程进度操作。



招生咨询&报名方式

扫码添加 听啊读书课小助手 微信报名

也可以搜索微信号 17380145739 添加




《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方法论发皇

注意事项


我们保留选择学员的权利

(可自行转让名额)



如需咨询,请添加 听啊读书课小助手 微信




所属主题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