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 11 月, 2024
spot_img

三个问题引发的激战?

三个问题引发的激战?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 自闭症家长/教育学习、成长分享互助心灵家园。欢迎给我们投稿并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附上我们的二维码。


请输入标题     bcdef

昨天公众号推送了《没有行为数据,怎见孩子进步》的文章,我们收到了读者的提问。有三个不同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本想在留言区回复,但是发现受字数限制,同时也考虑很多人不一定看留言区的内容,有必要让这些问题和对问题的回答独立成文,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Q&A

NO.1 

网友“听花开的声音”:零正确率是个什么鬼?孩子故意弄错的是吗?小编没学过概率论吗?



郭常蕾老师回复:

这位朋友,您好。感谢您的留言!您提到配对时孩子不能是零正确率,是从概率的角度来考虑。这就意味可能是蒙对的,所以会有一个不为0%的假阳性概率。但我们文中说的反应正确率是指在排除了这一假阳性“蒙对”概率之后的反应正确率。蒙属于心智解读,是教者对学生的一种主观判断,是没法观察和测量到的,不是ABA里应该有的概念。ABA只看外显的行为数据,而不看你怎么想的。在ABA训练中,假设一个孩子在个别回合上是误打误撞做对的,但不可能所有的都操作正确,除非教者在训练中给予了各种自己都不知道都没有意识到的辅助(暗示)。一个项目的某个阶段是否通过,需要至少连续2-3次训练的数据,比如连续3次训练达到90%以上的正确率,或者2次训练达到100%的正确率。这样的数据,就不是靠蒙来取得的了,或者说靠蒙绝对过不了这个关。其实,这个完成标准本身就是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正确反应率,并且是稳定地达到。这个稳定的特征,能够屏蔽了那些偶然因素。



一般来说,我们在课上操作,会及时地辅助孩子,在辅助的情况下不会让准确率太低,一般会在70%左右,这样可以让孩子及时的得到强化,当达到一定的准确率后,再降低辅助级别。针对配对这个项目,在初期孩子没有配对概念时,我们介入教学都是会及时的给予辅助,并且辅助下完成的也会给孩子强化,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其挫败感。但是我们所记录的数据是这个课题中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即独立做对的回合数除以总的回合数乘以百分之百。辅助完成的不算作独立正确反应,由于初期我们每个回合都是有辅助的,所以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正确率是为零的。



而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我们的辅助由手把手辅助降低到部分的肢体辅助,然后到手势辅助,而且我们的辅助在时间上也进行了延宕,这个时候可能有的回合就是孩子独立完成的,所以正确率会达到40%左右。我们训练的目标是孩子真正掌握,能独立表现,并且有好的反应速度,这才有可能将来在生活自然环境中泛化。没有自然泛化,回合训练就等于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



方静:

看到老师说要排除所有的有意识无意识的辅助,我想到了一个电视节目,也是讲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非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过人的能力,但是后来很多专家一起测试后就是发现孩子其实是通过妈妈一个无意识的眼神的提示来做判断的。


平时总是会有家长告诉我:我的孩子我教都会啊,怎么到老师手里就不会了?一方面的指令可能变了,一方面极有可能是家长给了无意识的提示。所以我们在培训老师和家长的时候特别强调如何辅助,其中一条就是不要给了无意识的辅助。




NO.2 

网友“成”:如果放假前后课程的难度不同,或者孩子近期身体不适,这些数据是否有可比性?如何修正参数得出最接近实际的结论?



周立明老师回复:

成这位网友:谢谢您的点评。以琳的教学,针对我们孩子的学习特点,慎重考虑前后衔接,不断温故知新,复习旧知识和学习新内容精心有机组合,特别是假前与假后的衔接,我们考虑得特别周到,不会做“跳跃性突进”,把难度突然提高。


假期中孩子可能生病不适,这些变量不在老师掌控之中。引起老师注意的是家长反应孩子行为退步,而对孩子的课堂实操,任务行为以及其他学习行为的仔细观察测量比较,以及及时与家长分享讨论分析,这些均在老师掌控之中。


通过这样的分析过程,老师与家长达成共识,做出孩子确实退步的假设,应该具有实际可信度。而验证老师与家长的观察分析测量以及假说的最后依据是什么?是按照这一分析做出干预计划,实施以后获得孩子进步,这样的结果就是证实。必须强调,这只是日常教学,并不是严格的科学实验,没有严格的实验设计以及可信度观察记录等要求。我们的目的是改善孩子行为,提升孩子技能。谢谢留言指教!



NO.3

网友“托安An&To”:太绝对了。孩子的进步看得到的,以前不会的今天会了难道不能说明进步了?为什么一定要用数据开提示?



周立明老师回复:

托安An&To:谢谢留言指教。 您提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家长常常会觉得,强调数据是不是太绝对了?凭直接观察,直接感觉,就可以判断孩子的进步了,为什么要用数据。


直感与数据之间,存在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分水岭。直感往往靠不住,直感往往会骗你,直感告诉你,地面是平的,可是理性告诉你,地球是一个大球,飞机飞到一万公尺以上,您就亲眼看见了。直感告诉你,太阳月亮东升西落,而理性告诉你,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就是科学存在的意义,这就是我们需要科学的原因。


如果您也是一位谱系孩子家长,正在急切寻求帮助孩子康复的方法,那么请您一定要相信科学技术。凭着家长相信直感这一点,骗子用来忽悠家长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不依靠科学,您若上了当,耽误了孩子宝贵的治疗时间,最终受害者还是孩子啊!再说一遍:没有数据就不是科学,没有数据就不是实证,没有数据,怎见进步?!




三个问题引发的激战?


针对网友提出的问题,在群里,我们有很好的讨论,周老师给我们做了很详尽的解释:


谢谢郭老师!您做了非常好的回答。


回合训练不同于考试多选题,多选题有蒙对的概率。回合训练要达到训练目的,蒙对是必须控制消灭的非目标变量。所以我们说回合训练以及其它一切训练的目标正确率是100%,应该是避免了蒙对率的100%。同理,基线是0%, 也应该避免蒙对率。


 怎样避免?在设计测量前必须考虑进去:比如卡片命名,第一次错了,第二次对了,而第三次又错了,总的算正确还是不正确?第二次很可能蒙的,所以不应该是33%正确率。继续在不同卡片顺序里出这张卡片几次,就可以确定孩子是真会了还是蒙的,或间接提示辅助完成的,这就得出0%正确率。我们训练的目标是孩子真正掌握,能独立表现,并且有好的反应速度,这才有可能将来在生活自然环境中泛化。没有自然泛化,回合训练就等于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同样道理,关于辅助完成的反应,我同意您的解释。谢谢!



@方静 @郭常蕾   谢谢您两位!


这些都是很典型的问题,我在这儿也常常面对,估计回来后一定会更多。郭老师分析得很到位,方老师掌舵得很稳重,加上我们督导组的各位老师支持,小编加班,我们作为一个团队团结运作得很有效!读者反馈是十分重要信息来源,我们得时时盯着。如果我们错了我们一定承认,如果我们没有解释清楚我们重新解释。


提问者有与人为善的,也有来者不善的,呵呵呵,区分性强化,区分性消退,甚至区分性惩罚,ABA 武库里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应有尽有,我们的目标是传播科学,服务孩子家庭,弘扬以琳模式。我将乐此而不疲。也谢谢大家啦!


方静回复周老师:我可以笑么?我以前迷武打小说,幻想自己会梅超风的梅花针。

周老师回复:方老师您笑我么?我是不是太老顽固了?


方静回复:周老师的古文功底太厉害了。我岂敢笑您,我是觉得我们一点不觉得苦,还以此为乐,ABA到您手里出神入化,然后我就想到了梅花针,一针封喉。跟周老师道晚安前,我有个请求——我这个没有执照的想旁听督导,请恩师批准。

周老师回复:方老师,您大驾光临,我等求之不得!您是教育心理与发展心理学研究生,高校老师,又有二十多年自闭症干预实际经验,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之中,亲临关怀,一定会使得督导课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我代表大家先谢谢了!

1

周老师特别写给郭常蕾老师的信

 郭老师

对于读者“听花开的声音”的留言,您即刻写了回答,才思敏捷,逻辑清晰,术语准确,分析到位,非常感谢!混淆蒙对概率与训练测试正确率两个不同概念,这是个带有普遍性的疑点。一般读者没有自闭症疗育常识,没有 ABA 专业底气,没有做过许多面对面个训的丰富经验,不知道正确率,只知道蒙对概率…..



郭老师,基于您的回答,加上我的那几句画蛇添足,您能不能写一篇普及 ABA 知识的文章,不必很长,解释什么是正确率,什么是蒙对率,为什么在训练时要控制蒙对率,训练者在做训练项目计划和实操时如何考虑控制蒙对率,可以举命名图片、图片配对、名称图片配对为具体例子,按照方老师常说的“什么是问题 ~为什么是问题 ~ 怎么解决问题” 的流程写科普,一定会对以琳老师们,广大想学习的家长,以及全国同仁都有启发帮助。您如决定写,我们个别督导时可以进一步聊,我负责修改。记得我们在群导课讨论的分析师三大技能吗?讲课,写作,强化孩子。您一定行!









三个问题引发的激战?

2

张春华老师留言

我和常蕾都认为:蒙属于心智解读,是教者对学生的一种主观判断,是没法观察和测量到的,不是ABA里应该有的概念。ABA只看外显的行为数据,而不看你怎么想的。在ABA训练中,假设一个孩子在个别回合上是误打误撞做对的,但不可能所有的都操作正确,除非教者在训练中给予了各种自己都不知道都没有意识到的辅助(暗示)。一个项目的某个阶段是否通过,需要至少连续2-3次训练的数据,比如连续3次训练达到90%以上的正确率,或者2次训练达到100%的正确率。这样的数据,就不是靠蒙来取得的了,或者说靠蒙绝对过不了这个关。其实,这个完成标准本身就是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正确反应率,并且是稳定地达到。这个稳定的特征,能够屏蔽了那些偶然因素。

3

 周老师深夜再次回复

@张春华 @郭常蕾   @宿晓霞  


我再说一遍,训练必须有两套数据,第一套是测试独立技能的,包括基线测试和进阶测试,前不能有辅助,后不能有强化,想象您们在考证时,华老师不能提示,袁老师也不能表扬。第二套是李老师说70%的具体训练操作,帮助孩子在学习之中,需要提示,应该强化。你不能把第二套数据作为孩子技能获取的依据,基线测试应该无辅助无强化 (想想为什么?),独立技能测试也就应该无辅助无强化。这是第一个需要搞清的问题,搞清楚了,才能进一步考虑蒙对概率问题。


对于图片配对,蒙对概率存在,也是我们在第一套测量中必须预先考虑排除的。怎么排除,对于简单的配对技能,教者完全可以从观察和测量来确定是否蒙对。如果孩子是0%正确率基线,无提示无强化无暗示,他的配图行为应呈现随机分布,取的样本(随机重复数量) 足够大就可以分析出结果,错误分析是另一种方法。宿老师数学出身,请给大家复习一下概率统计。春华老师说“心智解读”,这就进了斯金纳反对的“认知机器”的死胡同,违背了行为分析ABA最基本的原则。好了,我这儿晚十一点多了,我也不一定正确,有问题明天个导时继续讨论吧。



方静老师感想:没有后悔药,当初把我自己读书的名额给了白眼狼,如果我也读了,我一定能考出执照,接受正规的督导。先躲卫生间哭去。

4

李国香老师的回应

常蕾分析的案例,我觉得是否可以这样分析:配对的基线测试确实是有准确机率,也不可能是零。而且几个月后,准确率达到40%,也是会有误解的,会让别人觉得,一节课里孩子错误率太高,会有挫败感。一般来说,我们在课上操作,记录孩子的准确率,在有辅助的情况下,不会让准确率低于70%,这样可以让孩子及时的得到强化,当达到一定的准确率后,及时的降低辅助级别。那么是否可以解释:孩子没有配对概念时,我们介入教学都是会及时的给予辅助,为了让孩子没有挫败感。那么这时候,我们记录的数据是孩子完全独立的反应,所以是为零。而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我们的辅助游手把手辅助降低到部分的肢体辅助,然后到手势辅助,这个过程记录的也是孩子独立完成的回合,达到40%左右。

5

周老师回复

@李国香 @郭常蕾  谢谢两位老师,看你们的讨论很受启发。

我认为,所谓基线测定,按其定义就是要测出孩子在接受训练之前的真实水平。在郭老师的分析中,配对技能是因变量,训练是自变量。目标是通过训练提升孩子的技能。如果孩子在基线测量时测出配对技能的正确率为0%,训练的最低目标就是要消灭0%正确率。李老师说的训练时的准确率70%和测试时的正确率0%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好比我们课堂作业时有老师辅助指导解疑,一个善于强化学生的老师往往会提供丰富的强化机会,帮助我们学习进步。但是考大学考研考证时就不同了,完全是独立的技能表现。


该文中说的正确率,也是指测试的结果。在教育实践中,通常会把训练记录和测试抽查的两套数据分开来,它们之间有相关性,但是性质不同。让孩子进阶到高一层次的学习,依据的应该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否则基础不稳,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在基线测量时有没有可能出现蒙对的几率?当然可能。这在实验设计中叫做“假阳性”率。是测验设计时必须避免的,否则你永远无法知道孩子的真实水平,因为在以后的训练与考试中都会出现这种假阳性,而每次出现时它与真阳性真阴性的比值会上下波动,每每不同。当然在复杂的考试设计中要完全避免假阳性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我们做的训练科目非常简单,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这就是我和郭老师讨论在设计测量时如何考虑消除避免蒙对率。怎样消除避免?这是一个经验性问题,需要各位老师在教学中总结探索。


我在昨晚留言中抛砖引玉,提了一个反复大量随机出图片的方法,这样可以抓住孩子蒙对的独立事件,进行错误分析,最后可以发现到底是蒙对的还是掌握的,如是后者,就可以把已经掌握的图片换成新图片。其他一定还有许多实用的方法,请大家集思广益。好了,啰嗦的够多了,听听大家意见。

6

方静给大家留言

我昨天晚上本来就腰痛,然后看了周老师关于这篇文章的回复,就更睡不好了。感觉自己就是白纸,脱了鞋也追不上了。你们有执照的加油啊,一定要跟着周老师好好学。



我对大家提出了批评:

中午你们开会,我很想去,但是张老师不让,怕我腰更痛。我希望张老师代替我严肃批评大家。我寄于你们的希望是成为专家,看看周老师所做的,也看看常蕾反复的修改,对照自己好好反省一下。以后专业性的文章,大家一定要认真去看,还有留心后面的留言。更要关注群里的信息,回复如果心中没底就要讨论一下。这次的几个问题我真的学到很多,不知道你们心里有何感想。

7

周老师回复方静

方老师,千万别生气。精神压力对腰伤恢复有碍。风物长宜放眼量。她们几个都在忙,也一定都看了,可能觉得郭老师已“夺了头筹”,就不发言了。其实在个别督导时,个个都有独到想法。举两个例子让您高兴高兴:黄老师这次和我讨论了在训练时如何抓住孩子的动机,甚至设法创造动机,很时髦实用的题目;江老师讨论如何教孩子表达内蕴事件,例如情绪感觉,也是很酷的研究课题;宿老师讨论了好几个题目,与她代表以琳出去讲课有关,其中关于代币的功能形式,其在运用中的简化,实用化甚至泛化,大大超越了他们的老师原先教她们的水平。郭老师这次积极反应,也表现了她的敏捷思路和事业追求。都是好样的!


我以后如果有了时间,会一个一个题目地强化她们写文章。人才就是这样历练出来的。您我都有过年轻的时候,我年轻时浪费了许多大好光阴,初来美国时有奖学金还老记着打工挣钱,现在想来后悔不已。她们年轻,会通过自身经历长进的。



方静老师的感想:周老师真是慈父心怀,我不管,我只能做黑脸包公,否则年轻人不能进步,以琳没法卓越。(文章已经交给美编,大洋彼岸刚睡醒的周老师又来补刀,读来如醍醐灌顶,能有这样的前辈给老师们做师傅,实在是感恩感恩再感恩。

8

周老师的话

各位老师,昨天的讨论很给力,应该谢谢那位留言的读者给我们一个值得讨论的议题,也谢谢方老师的因势利导。


实质问题其实在于两对不同概念的混淆(自身混淆,互相混淆):

其一,测试正确率 vs 训练准确率

其二,测试正确率 vs 蒙对率

它们之间的不同,测试方法的不同,我昨天的发言已经解释清楚了,@郭常蕾 请郭老师动手,用“什么是0%正确率”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我负责修改。读者不懂这一概念,问了,我们有责任解释清楚。


至于我说的怎样观察蒙对蒙错的概率方法,道理很简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手拿图片甲,桌面有图片甲和乙,假设他只有0%,无辅助无强化无暗示,他配甲或乙的可能性都是50%。如果只做一次,结果可能只配甲,或配乙,不能说明其技能。如果配100次200次,同时注意随机轮换图片位置,结果会逐渐接近于50% 对50%。如果结果不是50%对50%,而是配甲图次数接近100%,我们则可以知道孩子不是蒙的。



春华老师昨天提到的“心智解读”,职业习惯,听到“心智认知”这样的说法总使我担心。昨晚太晚,师母几次提醒要休息了,匆匆码字,语气态度上没有注意,要请春华老师见谅。ABA不假设心智,因为心智认知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把握无法观察无法测量。我们把行为发生解释为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包括个体的生物特点和以往行为历史同时在起作用。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斯金纳1938年发现理清的五条行为原理。


在你们的库伯教科书,第一章一开头就说得清清楚楚,什么是行为主义的特征?

1. 决定主义,2. 经验主义,3. 最简逻辑,4. 科学实验,5. 哲学怀疑

这是考证时必考的基本原则,不能考过就忘。要当心爱荷华大学的华老师叫你们回去补课啊!!!


三个问题引发的激战?



小编的话



看了方老师发来的文章,小编感慨万千,因为这两天也在读者群看到方老师为核心家长批改作业,我更了解以琳这个团队是如何工作的了,真的是在精益求精。大大点赞一个。

读者留言的三个问题,24小时内,一群最核心的老师在他们导师的带领下针对三个问题反复讨论,导师帮助他们把问题理清楚的同时更是让他们明白什么叫科学,真正去体验了一把。读下来,小编对ABA有了更加深的认识,不敢说更精确了,但是真的明白为什么迄今为止,只有ABA才是被证明有效的方法了。

发这篇文章,能否让家长们、同行们对ABA有个崭新的认识呢?能否再次问自己我为孩子选对方法了么?

 


三个问题引发的激战?





三个问题引发的激战?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以琳」苦水变甜

学习更多干预知识


家长QQ群信息
群名称 适应年龄 群号
大龄群 11岁以上孩子家长
283890653
小学群 9岁—11岁孩子家长
429752654
幼小衔接一群 5–8岁孩子家长
399520778
幼小衔接二群 5–8岁孩子家长 469169527
低龄一群 2—5岁孩子的家长 259333477
低龄二群 2—5岁孩子的家长 276400783
低龄三群
2—5岁孩子的家长 468530949

三个问题引发的激战?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以琳论坛学习更多干预知识



所属主题
以琳星家园
以琳星家园
以琳,是青岛市自闭症研究会、青岛市以琳康教展能中心和宁海县以琳康教展能中心的简称。 如何面对自闭?如何干预、教育自闭的孩子?如何与自闭同行?陪伴星星成长,更是成长自我,请你来到这里——自闭症家长/教育者学习、成长和分享、互助的心灵家园。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