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 10 月, 2024
spot_img

中国人是如何思考的:从政治文化角度看萧延中《中国思维的根系》

这是“如何读书”群分享的第84本书——萧延中《中国思维的根系:研究笔记》(中央编译出版社2020年10月版),阅读此文需八分钟。此读书活动坚持七年了,实在深深感恩欢迎今晚(2月29日)八点参加分享,参加ZOOM会议号 848 2131 8250密码915694欢迎各位有兴趣的朋友转发周知。另外,准备在四月份着手开一门《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的课,我写了一篇长达万多字的《<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方法论发皇》的文章,先发了一部分,有兴趣者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看如何参加此课。


只需不废常识,大家都知道政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显性存在领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且不说大家耳熟能详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斯多德语)一说,即便落后如原始社会,政治对人的现实影响也近乎是主宰性的。但如何观察、研究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学界却也有相当繁复的方式方法。比如比较两个以上国家的行为、思想、价值、机构、程序等方面的比较政治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在政治领域的行为、情绪、心理、领袖人格诸方面变化的政治心理学;有研究选举投票人的相关决定,受演讲、传播、政治符号等方面影响的政治传播学。


当然中国现实政治的特殊性,使得上面这些研究都变得过于高端和奢侈。多国的政治比较似乎可以做,但问题是中国的现实政治,你不敢且无能说透;没有选举,且无政党政治,可以来硬的,不需要花精力在传播上创新,所以政治传播学也大可不必;漫说政治心理学,自然你也不能直接来研究当下的政治首领,于是研究一点历史人物的政治及文化心理,就成了学者们没有选择的选择。但即便是这样的思考,很多人也是炒冷饭,近乎对传统政治人物——刘邦、刘备、曹操、朱元璋等人做“读心术”演义,不能对观察中国传统政治提供更多的识辨技巧和认知方法,好在萧延中先生的《中国思维的根系:研究笔记》却给我们一些不错的思考角度。


萧延中从“认知”与“路径”两个角度来思索中国人的“默会知识”,即那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说,以及近乎下意识所做出的决定,其出自何等样的思维文化底色与认知框架,并从中做出与此前多数人之解释不同的分析,以彰显其学术思考的内在理路。一般说来,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人,谈思维的人不多,因为这既要涉及到政治心理,亦要涉及到文化心理,而且还涉及认知心理,这是不易谈清楚的。最关键的是,就像骑一匹烈马,不容易抓住缰,无法揽辔而行,还容易被尥蹶子,或是被摔下马来。


在关于“认识”这一部分的三章里,我认为《中国思维的根系》谈得最透彻的是中国思维的身体隐喻,这一部分其实所谈的深度与广度,虽然已经不错,但还有可更为精进的空间。可惜的是,萧延中没有从汉字当中与身体有关的偏旁、部首乃至部件,做一个梳理性的研究,使得对中国思维的身体隐喻的思考有所欠缺。当然正如他在附录里面所说的,因为这涉及范围及深度太过精微,要谈清楚必然耗费更大的篇幅,大约超出此书的体量限制。


事实上,关于这一点,香港学者关尹子在《六书学说的现象学诠释》里一反过去比较注重汉字部首,而相对忽略汉字部件的问题时说:“从认知的角度看,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几乎都是以身体性、经验性和生活性为主的,若对这些部件做出定性分析,可分别出以下六个组别”——人体及其部分、生理现象或肢体活动、自然现象、动物植物、生活文化、指事记号(台湾《汉学研究:汉字与思维专辑》P686920156月版)。从中也不难看出中国思维的身体凭据与隐喻,还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当然萧氏在引用《汉字人文精神论》一书时,已经借用了申小龙关于中国人认识及思考世界,多从自身出发就以为认识了外在对象,这正是很多人高看反求诸己的原因。反求诸己,固然得具象之助,但也容易胶柱鼓瑟,胡乱比附。


从包括文化模式在内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着眼,也可以对中国思维的认知与路径做一些言说。比如谈到阴阳互补,互为前提,而非对立,来处理宇宙和人伦二者之间的张力。“有学者认为,正是这种独特而奇妙的‘天人关系’思维,才使得儒家理论能够‘将有限的感性生命和无限的社会群体联系起来,以补尝华夏先民渴望宗教的孤独感,从而逐步建立起了崇经重史、厚爱人伦的古代世俗文明’。”(P342343)其实这里是可以做个案延伸的,胡适曾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叫《不朽:我的宗教》,其实就是大我的绵延来代替小我的死去的补尝机制,也如同钱穆所说“中国宗教是一种浑全的‘大群教’(P348,钱氏在此说小我有罪,大群则无罪,所以说中国文化里无罪的概念。若真如此,这只不过是法不责众的自欺,其扞格难通,令人浩叹)。这就像死亡与创作冲动一样,是一种虚空不实的期盼。因为人类的有限,普遍陷入一种以为自己就能不朽的幻觉之中,如有少人想像李白、杜甫、莎士比亚一样通过作品的伟大来达致不朽,那是不知天地都要废去的绝对真理所致。因为人靠自己及其所创作的作品不能达致永生,而得永恒。


而且从萧氏谈巫—史—王三者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为何中国人注重历史, 到了偶像崇拜的地步。从前面萧氏所引用的“崇经重史、厚爱人伦”的角度来看待,就比较清楚了。因为没有永恒的盼望,人生的意义其实很容易处于悬而未知的状态,使得人内心存在巨大的空洞无法填补,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中国人由于没有真正的信仰,所以用时间的绵延,文脉的不息流淌,香火的不绝,来安慰自己。这就使得历史在时间长度上的特殊性,被当作偶像高举起来,所以司马迁要说“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P296)——看清巫史在上古的合一,就比较明白司马迁为何如此说,同时也明白他何以写了《史记》,还要参与修太初历——同时历史必须要用文字来表达,也因此让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起到了一种类同偶像的震慑作用。其实文字的力量,包括像《中国思维的根系》里所说的政治象征符号,所起的多是宗教作用而已。


总的说来,《中国思维的根系》能给我们启迪的地方不少,但其实在讲清“统属思维”与“关联性思维”,以及知识的分类时,就应该明确地表达,混沌、整体性思维的局限,使得我们很多方面的界限模糊,思想质量低下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世界若不“各不其类”,不讲究启示性的秩序,那么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显然就处于一种言说起来相当困难的混沌状态。正如中国思维有原始思维的性特征,讲究具象的类比、整体思维,让我们不求真,而是在果效与功能上打转,在关系思索上也只停留在水平面的关系上。在没有绝对真理的前提下,中国文化因没有绝对真理而没有真正的本体论,知识论上的相对主义,信仰上的混合主义,影响到政治文化,现实的制度建构上,至今难以走出历史的三峡。


下面是关于萧延中《中国思维的根系:研究笔记》分享提纲


一:萧氏创作此书的问题意识何在?(405页)


二:中国人思维的宗教性与偶像化。(367页)


三:知识分类重本质与重功能的区别。(4349页)


四:统属性思维与关联性思维的知识建构差异何在


五:祖先及皇权崇拜的逻辑基础:身体、宗法、孝道、血缘、唯物主义。


六: 崇圣、教化等象征符号与中国文化的表演性


2024229日下午匆匆草就于成都


所属主题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