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 自闭症家长/教育者学习、成长和分享、互助的心灵家园。欢迎给我们投稿并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附上我们的二维码。
国务院第161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将于2017年5月1日施行。为贯彻落实该条例,教育部、中国残联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 根据《通知》,各地要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以区县为单位,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制订教育安置方案,逐一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安置工作。
与前几年出台的《残疾儿童入学保障制度》相比,无疑,这些新的细则性政策出台,尤其“一人一案落实教育安置”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知道我们可否乐观地想象,一人一案是不是就有点效仿国外IEP(个别化教育方案)的意思了。
不管怎么说,在“全覆盖、零拒绝”的大旗挥舞下,我们的孩子肯定是有更大机会在义务教育阶段到普校大环境里进行融合了。做为百结愁肠的学龄家长,真有喜大普奔的冲动,我们的编辑小吴妈作为今年准备上学的家长写下了她的感受。
“小吴上学前还是该准备准备”,当我把上面的利好政策发在群里以后,一个十几岁孩子妈妈给我泼了杯冷水。这个妈妈是善意的,她不仅了解小吴的情况,还是一个了解政策,对孩子的观察评估相当准确的家长。
作为一个过来人,她跟我谈了她的经历:
我儿子曾经在普通小学读到四年级,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情绪行为问题后转到特殊学校。孩子在普校,真就是“混瞎”的。其实刚进小学的时候,孩子的情况不错,情绪稳定、认识不少字、能坐住、基本的语言表达转述也可以,但是孩子在学校没有任何支持系统,自身缓慢的模仿学习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撑他在校的日子,后来情绪越大、行为问题越来越多,从起初的乱发脾气、爱哭到摔东西,从晃手到上课尖叫、自残,再也没有办法在普校待下去。
混瞎,这个词多无奈,听着扎心。连混都混不下去的孩子,得有多可怜。
这位妈妈说: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了,要是国家之前就这样重视,我家儿子一定比现在好。后面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现在“混”是个时尚词,都是混得不错的才用混这个词的。怎样做才能帮孩子往好上混?有利的政策出台,算是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但如何有效地落实,这是我们最关注的。
政策会以怎样的形式落地?我们特别想了解,家长们的需要细分有下面几类:
1、能力好的孩子家长:急切呼唤影子老师,希望有专人负责。
大部分高功能的孩子,社会交往方面跟普通孩子相比存在较为明显差距,而这些差距,在个别化授课跟小班授课的集体情境里可能表现地并不明显,因为环境相对单纯安静、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度和辅助相对也足够。
但到了几十个人的班里、上百个孩子的年级、几百个孩子的学校,高功能孩子的“另类行为”会倍显突出。如果学校能有专门的老师,即便一个学校只有一个负责老师,这老师能像影子一样在我们孩子的所在的班级里巡回工作,把观察到的孩子表现反馈给班主任老师和家长,能偶尔对孩子实时引导,对于孩子出现的不足或问题跟家、校、生共同策划商议,才能快、准、稳地帮助孩子成长进步。
2、能力中等的孩子家长:请允许我们陪读
能力中等的孩子家长,我是其中一员。理论上来说,这群孩子在谱系里所占的比例最大,相互之间的差异性也很大,很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智力都相对落后,而且发展不平衡,很多技能都不足。但总体来说他们要上学,属于“托一托就可能挺好、没人托一定会混瞎”的一批。换句话说,他们当前不具备能独立去融合的能力。
这些孩子技能不足,但是不缺自尊。高自尊VS低能力,不出情绪行为问题才怪。如果不陪读,只靠孩子自身缓慢的发展,他们的下场多半一定是:零拒绝地入了学,零收获甚至负收获了一堆的麻烦。
如果学校能让家长或助教陪读:
那么陪读人员能跟老师有更多机会交流;
对即将进行的活动或课程进行提前的预知,学习内容跟学习难度上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做出调整;
在课堂或者学校其他场合对孩子的行为提前规范、对孩子课堂上的小动作及时制止或纠正,如突然下位或敲桌子;
对孩子社交方面的技能不足提供有效帮助,比如想跟人打招呼的时候突然拍人一下等问题;
在孩子情绪激动时扮演“救火队员”将其带出课堂……
陪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不陪,陪读是个辅助手段,是可以根据孩子发展情况逐步撤出的,对我们的孩子、对他们所在班级的同学与老师的工作来说都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陪读,对于中等能力、幼升小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必需且亟待。
3、能力弱的孩子家长:能够被培智学校接收、适合星儿的环境
对于先天能力差的孩子,他们除了伴有比较严重的智力发育落后、表现出典型的自闭症症状之外,他们往往在行为、情绪方面都会表现出比较严重的问题,甚至合并其他疾病比如癫痫。
自理能力的培养和保护他们自身安全的环境,是重中之重。
目前很多培智学校开设了专门的自闭症班级,但在专业方面还有待提高。我们的孩子特别需要有个别化方案,特校的老师一定要有ABA的专业知识的装备。对于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可以实施送教上门。
据我了解,目前在培智学校,对自闭儿的要求是家长陪读,那么,对于孩子的规划,家长和学校需要有效地沟通和配合,最好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长期目标性的规划,比如某项技能的培养。比如青岛有个孩子能力并不好但嗅觉特别灵敏,从上学后学校跟家长就明确目标,特校中职毕业后,这孩子有了一份品酒的工作。
需要我们一起推动
无论我们的孩子身处融合教育里,还是在纯特教环境下,家长都是孩子最大的帮助者,但一个家长“单打独斗”一定不如家长组织共同推动的长期效果好。
据了解,在普小就读的孩子,需要陪读的要占一半以上,这些需要陪读的孩子很多都办理了随班就读。有家长陪读又办了随班就读,孩子们在学校很有可能成了“三不管”。要想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接纳、支持、监督缺一不可,避免随班就读成了随班混读。
广州的家长组织——融爱行,核心家长带领大家多年努力的结果,换来了当地教育局的帮助、特教机构专业支持和公益团体的援助跟进,在好几个学校对我们的孩子实现了IEP实施、教育系统个案跟进、逐级“将陪读从一进行到零”的成长帮助。他们的经验格外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推广。
融爱行在帮助ASD孩子上普校方面的探索很有成效,操作性也很强。既然有法可依了,是不是可以发扬下“拿来主义”、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泛化下形式,试试看能否也取得理想效果?
小伙伴们,抱团吧!
– END –
群名称 | 适应年龄 | 群号 |
大龄群 | 11岁以上孩子的家长 |
283890653 |
小学群 | 9岁—11岁孩子的家长 |
429752654 |
幼小衔接一群 | 5–8岁孩子的家长 |
399520778 |
幼小衔接二群 | 5–8岁孩子的家长 | 469169527 |
低龄一群 | 2—5岁孩子的家长 | 259333477 |
低龄二群 | 2—5岁孩子的家长 | 276400783 |
|
2—5岁孩子的家长 | 468530949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以琳论坛学习更多干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