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 自闭症家长/教育者学习、成长和分享、互助的心灵家园。欢迎给我们投稿并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附上我们的二维码。
作者
Derek Liu:北京双胞胎可欣可奕的爸爸
资深IT专业人士
中国应用行为分析专业委员会(ABA-CARDP)
第一期BCBA/BCaBA认证课程学员
(作者女儿刘可欣的画)
生活自理中可以教什么
家庭用餐的任务分析
生活自理能力是如此的重要, 它很大程度决定了孩子能否进行实际平等的社会融合。
对小龄和学龄儿童而言,适龄或略低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进入正常幼儿园、小学进行融合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父母经常犯的错误就在于,认为有基本的语言能力,接近的认知水平,没有大的问题行为就应该进幼儿园和小学融合。其实,没有相当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是无法进入一个真正意义的融合环境,或者说,你自己要求平等的融合教育权利,但却没有为这个平等的环境进行最大的努力。
对于大龄儿童而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他能依据自身发展程度,在家庭环境、社区环境或是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基本条件;
对于高功能孩子,只有具备完全的生活自理能力,在配合相应的就业培训后,通过庇护性和保障性就业政策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就业的最高干预目标;
针对重度自闭症孩子,虽然可能终身无法脱离看护而生存,但不同的生活自理能力对看护成本的要求完全不同,在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的成年自闭症患者很难找到看护机构;
因而,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及干预是重中之重,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家长们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把生活自理的问题看得过于狭窄。
以用餐为例,什么是用餐已经达到自理水平了?
例
什么是用餐达自理水平?
小龄的孩子家长的回答大多是,他可以安坐,可以独自用勺子或者筷子吃饭,不会吃得到处都是。 进阶一些的家长会说,他能自己盛饭, 吃完饭能自己收拾碗筷。
没错,这种回答对于3-4岁的孩子而言,我认为可能是够的,但我再三强调的是“适龄的”生活自理能力。
大家不妨考虑一下当孩子6-7岁,10岁,15岁的时候,针对用餐这个生活自理项目, 应该教会他们什么呢?
对生活自理项目,永远不要轻易的说“他已经会了”。我们能教给他们的有太多太多。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配合的认知、社交、沟通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干预训练,每一次生活自理能力的进阶,其实是孩子全面的能力提升过程。
我做了一个思维导图,以用餐(还仅仅是在家庭中用餐)这个生活场景来演示一下,根据孩子的能力提升, 我们能够教会(或者说应该教会)他们什么呢?
图中的数字1,2,3可以理解为干预训练的优先级,1级基本上不是非常重度的孩子应该在6岁就应该能够做到。从图上我们就能看出,其实家长们认为的就餐往往局限于“独立进餐”这一个小小项目中,扩展一下思维, 想想“适龄”这个词。
即使我们只考虑“独立就餐”这一个小项目,是不是也仅仅限于安坐、正确使用勺子、不遗不撒这几项呢?我们接着细化。
看到了?这里面需要教的东西更多了! 涉及到沟通(表达意愿)、行为组织的能力( 合适的地点进餐、合理的进餐时间、工作的自然转换 – 用餐结束)及亲社会性的行为(用餐的礼仪)。每一项可能都需要我们教给孩子,尤其针对中重度的孩子而言。
下图再拆解了一下帮助盛饭这个子项目,这里面涉及到的认知项目就很多了(不同的食物种类、数、量的关系、准确的数量和模糊的数量)。另外,安全意识、卫生常识、社交礼仪甚至风俗习惯等等也需要考虑教授。
从以上两个部分就可以看出:生活自理是个很大的命题。通过生活自理,基本上所有自闭症相关的训练项目都可以涉及到,以生活自理为最终目的的前向回朔法可以帮我们确立很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项目由于其最终目的是完成生活自理的一个子项,所以在ABA当中就是Applied的体现(有社会实际意义的),其动机也是很自然的, 也体现了当前干预训练最看重的M&M原则(有动机和有意义)。
大家不妨自己就就餐的其它几个子项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拆解,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干预项目的安排。
下面的拆解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家庭环境和背景不同,考虑的细致程度不同, 都会有不同的结果。这里只是给大家一个思路,确定训练项目有很多途径,这个途径确定的项目一定是有实际意义的,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读了这篇文章,心中感慨万分,不由想起前一阵子朋友圈热传的那本书《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内容是一位身患重病的年轻母亲教五岁女儿阿花做饭这项生存本领的故事。书中提出全新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爱孩子,就要教会孩子独自生存的能力。那么,欣奕爸爸今天的文章就是告诉大家:爱星儿,就要教他生活自理。
生活自理,关乎将来。对普通孩子来说是这样,对特殊孩子更是如此。因为他要走出家门,且终有一天要离开我们。无论是他将自立于社会,或是在辅助下生存,自理能力都是生存质量的保证。而自闭症孩子学习自理需要的时间很长,须从小开始,反复教导和练习。这一项训练可以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非常钦佩作者欣奕爸,对于我们这些家庭来说,面对一个星儿就已焦头烂额,他却有俩。他是乐观积极的行动派,更是走专业路线的技术派。感谢欣奕爸这些来自实践的思考和总结,造福圈内所有的家长。
文章来源
微信号:心依成长,感谢授权发布。
关注奕欣爸爸的文章,可点击下面的二维码。
– The End –
群名称 | 适应年龄 | 群号 |
大龄群 | 11岁以上,即05年前的孩子家长 | 283890653 |
小学群 | 11岁—9岁,即05年—-07年的孩子家长 | 429752654 |
幼小衔接一群 | 8—5岁,即08年—–11年的孩子家长 | 399520778 |
幼小衔接二群 | 8—5岁,即08年—–11年的孩子家长 | 469169527 |
低龄一群 | 5—2岁,即12年后的孩子家长 | 259333477 |
低龄二群 | 5—2岁,即12年后的孩子家长 | 276400783 |
|
5—2岁,即12年后的孩子家长 | 468530949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以琳论坛,学习更多干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