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闭症家长/教育者学习、成长和分享、互助的心灵家园。欢迎给我们投稿并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作者:大豆长大(以琳ID)—— 勤学+能教+高悟性的超级辣妈。家有星儿豆豆,3岁10个月。小豆豆正在妈妈精心培育下天天进步,茁壮成长。
(可爱的小豆豆)
用ABA教孩子游戏的家庭实践 by: 大豆长大
我理解的ABA教学过程,是一个分解和合成的过程。
分解,就是把课题目标拆成细小的单元,然后再逐一去教孩子。这样会把难度降到最低,如果再跟上即时强化(立刻得到强化物)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强辅助提升教学的流畅度,那么孩子学会的成功率会极大提高。
合成,是指孩子在学会了各个细小单元后,自己去组装成一个复杂技能的过程。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在我看来,这个让他们自己去构建的过程,也正是逻辑思维逐步形成的过程,因而我非常殷切地希望他们通过无数次的自我构建,能够慢慢地形成一种摆脱辅助的自我学习能力。
遵循这样的思路,ABA就可以用来教很多东西,比如:游戏。
1、教接力赛 豆豆在游戏课上有项活动是接力赛跑,他是彻底的不会。规则是这样:听到鼓声就跑,跑过去摸墙后跑回来跟下一个小友“耶!”一下。
他们的表现如何呢?鼓声响了不知道出发;跑过去后不知道要摸墙而是在墙附近晃悠;或者摸了墙后不知道还要快速跑回来,慢悠悠地散步回来,有的干脆不回来,随意跑开了。暂且不要求理解团队合作,单就执行自己承担的任务而言,他们的表现都是五花八门。
曾经和许多家长一样,我拉着他跑了全程也絮叨了一路,然而几次下来他还是不会。我想问题出在这里了:我在试图把一个完整的任务教给他!既然一股脑地灌不行,那么我们用ABA的思路来试试。在家里的实践是这样的:
我的目标技能是完成指令——听到拍凳子的声音就跑过去摸窗帘,然后跑回来和妈妈“耶!”一下。
我先把目标分解为:
1) 听声音就跑
2) 跑过去
3) 摸窗帘
4) 跑回来
5) “耶!”一下
6) 跑得快
接下来我们从第一个目标开始,逐个加入新目标,最终完成整个任务链。
强化的方式是即时强化(立刻得到强化),这样可以提高学习动机。强化物为赞扬(低级强化物)、半个洋葱圈(中级强化物)和整个洋葱圈(高级强化物)。
1)完成指令——听到拍凳子的声音就跑。
第一回合:拍凳子同时喊“快跑!”,孩子跑出去就表扬,同时立刻得到半个洋葱圈的奖励。
第二回合:撤销语言提示,只拍凳子,孩子跑出去奖励整个洋葱圈。
2)完成指令——听到拍凳子的声音就跑过去摸窗帘。
第一回合:和孩子一起出发,并旁白他的正确行为,“对了!这是跑过去”。跑过去后拉着孩子的手摸窗帘同时概括这一正确行为,“太棒了!你摸了窗帘”。奖励半个洋葱圈。
第二回合:撤销辅助让孩子独立完成,奖励整个洋葱圈
3)完成指令——听到拍凳子的声音就跑过去摸窗帘,然后跑回来。
在跑回来的环节辅助,拉着他往回跑并说,“对了!这就是跑回来!这就是往回跑!”
用类似的方法教授分解的目标,直到完成整个任务链。
整个过程中强化物的给予规则是:有辅助时完成,表扬+半个洋葱圈;独立完成,表扬+整个洋葱圈。
最后为了考察他是否真的明白,我们需要改变游戏规则。
比如:跑过后别回来、跑过去后放下积木再回来、跑过去后放下小熊然后在那等着、跑过去拿一块积木回来……
很凑巧的是,训练过后的转天游戏课上又跑了接力赛跑,难以想像原本懵头懵脑的小豆豆变身机灵猴,感叹孩子教和不教区别真的太大了!
2、教“抢”东西 游戏课上,老师说谁先拿到XX颜色的卡片,谁就能吃海苔。豆豆伸手了,可是看别人的手也伸过去,他就把手缩回来,可见不知道什么是“抢”。
没关系,我们同样可以用ABA的方式进行家庭训练。
这个游戏考察的是孩子辨别颜色、视觉搜索和“抢”的能力。这里单说如何“抢”。
把活动转移到桌面上,设置教学目标为完成指令:抢红色的积木。
游戏规则为谁先拿到红色的积木谁就吃海苔。
发指令后我把手伸出来作势要抢,果然,我一伸手,他就缩手。这时拿住红色的积木,并提示他“你来抢啊!”
第一回合,让他轻易抢走,立即奖励海苔。
第二回合,发指令后同样率先把红色积木拿在手里,诱导他从我手里争夺,并在我稍有反抗的时候能进行拉锯战,最终让他抢走并立即奖励海苔同时表扬他。
不幸的是,终于学会“抢”了,却又过度泛化了。老师让小朋友们两个人一组上去拿盘子。明明桌上有很多盘子,他却偏要抢别人手里的那个。
我们知道不恰当行为的背后往往是技能的不足,而这技能不足的背后则反应的是我施教的偏狭。我有训练他在目标物“唯一”的情况下去抢,却忽略了标的物数量多,甚至品种也多的情况。
那么下面接着来教“抢”的变化。
3、教“抢”积木的接力赛跑 游戏课上还有一个和“抢”有关的复杂游戏,规则是以接力赛的形式跑到对面去抢积木,哪一组抢回来的积木搭得高就算赢。
这里要控制三个变量,第一是跑得快,第二是要挑大的积木拿,第三是如果大的积木都拿完了怎么办?拿小的。
这种复杂的任务,可想而知一群呆萌的小朋友是怎样执行得花样百出的。比如豆豆是这样的,跑过去了,满地的积木他不捡,就要抢人手上拿着的,而人家又不给,于是抢得那个“开心”啊,浪费时间不说,还两手空空地跑回来。
我是这样教的(这里暂不要求他理解团队合作,单以完成自己的任务为目标继续桌面训练)。
我把教学目标设置为:执行指令——去“抢”一个熊,先抢大熊,没有大熊就抢小熊。
给予强化物的规则是抢到大熊吃大饼干,抢到小熊吃小饼干。
将教学目标分解为:
1)、有多个同样的大小的熊:
A.别人还没抢——随便拿一个
B.别人已经抢走了——拿剩下的
2)、有多个大小不同的熊:
A.大的和小的都有——拿大的
B.大的被别人抢走,只剩小的——拿小的
一开始,放两个大熊,指令——抢一个熊。规则是谁拿到熊谁吃饼干。
果然,我拿了一个,豆豆就来抢我手上的,没让他抢到,他就傻笑了,也不去拿桌上剩下的积木。我提示他去拿桌上剩下的积木,然后马上奖励饼干。(慢慢撤销提示让他自己拿)
接下来变一变,放两个大熊和一个小熊。指令——抢一个熊。规则是拿到大熊吃大块饼干,拿到小熊吃小块饼干。
我率先抢走一个大熊,这时他看我把一个大的拿走了,又傻笑,是真的不知道要去拿剩下的那个。于是提示他去拿剩下两个熊中大的那个,拿对立即强化。(辅助逐步撤销)
再变一变,只放一个大熊,放两个小熊,指令——抢一个熊。规则还是拿到大熊吃大块饼干,拿到小熊吃小块饼干。我率先抢走大熊,引导他没有大熊的时候,可以拿小熊,拿到小熊也可以吃饼干啊,比没得吃强嘛!
最后泛化指令为——抢一个熊,先抢大熊,没有大熊就抢小熊。目标完成。
以上训练基本解决上面游戏的理解难点,理解上疏通了,乱“抢”的概率就会变低,至于能否圆满执行任务,还需要在环境中再泛化,那又是新的挑战。
大家很容易发现,这几个游戏的教授,都是用先分再合的方法,而这正是我理解的ABA的魅力所在,它能像“变戏法”一样将一个个难点击碎又再重新复原。
每当游戏规则改变的时候,孩子依据已经学到的模块重新组装,从而理解新的规则。这种发自内在的重构过程,正是他们宝贵的思考过程。不言而喻,我们非常愿意看到孩子思考!
– END –
小编有话说:
在编辑本文时,曾跟跟豆妈有过交流,她说:“太喜欢ABA了,尤其是高手的ABA。”当时,她刚跟远在美国的小忘老师[以琳ID:冲灵剑、忘了我是谁]讨论完一个项目的设计,说是受益匪浅。她承诺在那个项目实践之后,继续写出来跟大家分享。
为什么患有自闭症的儿童需要ABA?我们共同分享了美国BCBA马凌冬老师的一篇文章《自闭症儿童需要ABA的10个原因》(微信号:美国ABA特教咨询),一致认为要将其文末引用的小短文分享给大家,那正是豆妈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到的。
自闭症儿童需要ABA的10个原因——
1)在自闭症干预的的所有方法中,ABA具有最多的科学依据
2)自闭症的孩子是人
3)ABA帮家长做最好的自己
4)ABA帮助孩子睡整夜,教会他们用洗手间
5)ABA直接对自闭症孩子的低期望值给予反击
6)ABA教会孩子怎样交朋友
7)ABA帮助家长和老师把孩子的强项和兴趣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8)ABA教会父母在此时此刻该怎么应对
9)总有一天父母会离开
10)ABA让孩子成为自己最好的倡导者
(来源: Mary Beth Walsh,2010)
家长们,为了你的孩子,学好用好ABA!
您的心灵家园|学习 分享 交流
微信ID:yilin20150105
群名称 | 适应年龄 | 群号 |
大龄群 | 11岁以上,即05年前的孩子家长 | 283890653 |
小学群 | 11岁—9岁,即05年—-07年的孩子家长 | 429752654 |
幼小衔接群 | 8—5岁,即08年—–11年的孩子家长 | 399520778 |
低龄一群 | 5—2岁,即12年后的孩子家长 | 259333477 |
低龄二群 | 5—2岁,即12年后的孩子家长 | 276400783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以琳论坛,学习更多干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