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 自闭症家长/教育者学习、成长和分享、互助的心灵家园。欢迎给我们投稿并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附上我们的二维码。
写在前面
四月,青岛最美的季节,到处都是花。樱花、迎春花、玉兰花、桃花、海棠花,最美的季节以琳人见到了敬爱的周老师和周师母。
周老师一直在听课,一直在和老师们、家长们交谈,下面这篇文章是他这次特意为家长们、老师们写下的。
经常会对家长说,所要干预的问题行为当中,自我刺激的行为比较难处理。我们也很难找到同等强度的替代行为,有时是干脆找不到。另一方面,看到孩子有自我刺激行为的时候,家长特别紧张,因为感觉自我刺激的行为就是一个标签,一个要告诉任何人我的孩子是自闭症的标签。
请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然后你会发现其实不用那么紧张不用那么揪心,照着老师给出的方案去做,关键是坚持和耐心。
家长努力学习,努力实践,孩子才能不断进步。加油!
(周老师、师母和以琳BCaBA团队合影)
◆ ◆ ◆
“自我刺激—自我强化”行为,ABA怎样应对?
文|周立明(Ph.D., BCBA-D) 以琳BCaBA团队
常常听家长报怨孩子表现“自我刺激”行为,例如转圈,摇晃,翻手,按耳,咬嚼衣服,舔手指,重复动作,自言自语,等等。家长为之担心焦虑,进而寻求干预。
八十年代,ABA功能分析技术横空出世,自闭症患者的问题行为干预从此改变了方向。三十多年来,对问题行为功能分析,针对其功能进行干预,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黄金标准。不但为自闭症谱系学界所接受,并且被写进美国联邦特殊教育法。
功能分析文献表明,自闭症患者中常见的问题行为,究其行为功能,大致可分为社会强化(关注,实物,逃避)和自我强化(自我感官刺激,自我感觉逃避)。
从ABA视角来看
第一、“自我刺激”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因为它没有说明行为是如何强化维系的。
一个系统化完整的概念应该是:“自我刺激—-自我强化”行为。这样既说明了刺激来源,也说明了强化后效。
第二、不是所有的“自我刺激—自我强化”都需要“干预”。
“自我刺激—-自我强化”是人类很普遍的行为,在NT人群中并不少见。就拿周老师来说,清早练一套太极拳,就属于地地道道的“自我刺激-自我强化”行为。在人群中,有许多自我刺激自我强化行为无害有益,或者无害无益,只有很少数是有害无益的。
NT孩子也普遍表现“自我刺激—-自我强化”行为,但是往往表现得比较隐蔽,而且他们有自我控制能力,这类行为通常不会对他们的学习与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自闭症孩子缺乏服从指令、服从规则、自然学习、自我管理等能力,因而常常会在不恰当的时间地点,在学习或社交场合,不停顿地表现这类行为,这使得家长们焦虑。
根据ABA原理,很明显,提升孩子服从指令、服从规则、自然学习、自我管理的行为技能,是减少这类行为的根本方法。我们对自闭症孩子进行的“早期强化行为干预”(EIBI),其最终目标也正是为了塑造孩子自然学习、自我管理的适应性行为。
随着孩子对指令与规则的服从,和对自我的监管能力上升,大多数 “自我刺激—-自我强化”行为会自然下降。ABA研究文献充分展现了适应性行为与非适应性行为之间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关系。对于担心孩子这类行为的家长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也应该成为他们建立积极学习ABA、参与孩子EIBI训练的动机。
那么,当孩子表现出什么样的“自我刺激—-自我强化”行为时,家长必须引起重视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呢?
只有当孩子的这类行为严重影响他的健康(比如造成自伤)与安全(逃离乱跑),或者严重妨碍学习与训练(老师用常规方法无法有效控制他的视觉听觉注意力),行为的强度和频度持续增加,那就需要咨询行为分析师,看看是否需要进行功能分析、功能干预。
如果通过功能分析评估,专业人士确信这类问题行为是由 “自我刺激”控制,“自我强化” 维系的,才能进一步设计功能干预的思路,基本上分为四条:
1、动机干预
2、前提刺激干预
3、替代行为干预
4、后效干预。
本文限于篇幅,只能沿着这四条思路,各举一个临床实际案例,供家长参考。
1、动机干预:
小A 13岁,在特教班学习。他喜欢听摇滚音乐,喜欢把音量开到最大,同时全身摇晃,嘴里大声哼哼跟着唱。上课他不能听音乐,就摇头晃脑,嘴里大声哼唱,自己不学习,还干扰同班同学。功能分析提示该行为具有自我强化功能。上课不能听音乐,是建立问题行为的动机。
干预方案:
把30分钟的课程分成10分钟一段,总共三段:8分钟安心学习,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业任务,可以换取2分钟在教室隔壁资料室里带上大耳机听喜欢的音乐,同时随心所欲地大摇大唱,尽兴地自我刺激自我强化。2分钟以后音乐被切断,主动回到教室继续8分钟学习,如此交替。
这样的干预,帮助小A渐渐学会安坐学习,也学会了自我掌控。
2、前提刺激干预:
小B 3岁,坐车出门时总是尖叫哭喊,直到汽车引擎熄火后才停止。功能分析表明,该行为可能是由于引擎高速转动发出的声频刺激引起的,是一种“自我感觉逃避”行为。
干预方案:
考虑坐车是孩子日常生活必须,在与家长及医生反复讨论后,决定采用系统脱敏的干预措施,培养孩子在听觉上的容忍行为。让小B坐进汽车,发动引擎,容忍(不哭闹)时间的最初目标从30秒钟开始,30秒钟后就熄火。同时用手机上的卡通和零食来强化孩子的容忍行为。当她的容忍时间达到30秒钟后,延长10秒钟。
如此逐渐延长,最后小B可以容忍一个小时以上的行车而不表现问题行为。
3、替代行为干预:
小C 7岁,喜欢用手撕书本,撕图片,撕纸张,后来发展到偶尔会撕汗衫,撕短裤。功能分析表明,该行为是手指触觉的自我强化。
干预方案:
经过喜好物筛选,家长为小C准备了一个旧报纸箱和一个沙箱。在小C不表现撕书、撕图片、撕衣服等行为满60分钟后,就可以选择沙箱玩沙子或者报纸箱撕旧报纸10分钟。平时如果发生撕书本撕衣服的行为都加以阻挡。
这样区别强化、区别削弱,逐渐教会了小C自我监管、自我控制。选择社会能接受的无害的“自我刺激-自我强化”行为,使得他撕书本、撕图片、撕衣服的行为降低到零点。
4、后效干预:
小D 14岁,长期表现吮吸大拇指行为,即把右手大拇指含在嘴里吮吸,手指皮肤肿胀破裂发炎并发出恶臭,危害健康。通过喜好物筛选,确定替代行为是用手玩震动玩具。
干预方案:
分析师发现,玩震动玩具的强化价值敌不过吮吸手指,所以在玩具之外又加上小零食,来强化玩玩具的替代行为。大人同时用手阻挡小D的右手,防止他把拇指放进嘴里。妈妈还设计了加厚的袖套,套在小D右胳膊肘上,使得右手向上弯曲的困难度加大,利用“行为成本”(response cost),减少目标行为。
所有这些干预方法共同使用,结果使得小D的吮吸大拇指行为逐渐下降,保护了他的手指皮肤,也培养了新的适应性自我强化行为–玩震动玩具。
综上所述,对于担心孩子“自我刺激”行为的家长,我们的建议是:
第一、孩子表现的大多数自我刺激行为无害无益,并不一定需要干预。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EIBI学习训练,努力提升孩子的服从行为、语言行为、游戏行为、社会行为。强化孩子学习,发展生活兴趣,“自我刺激”行为会随着适应性行为的上升而自行减退。
第二、如果孩子确实表现出危害健康、安全、学习和训练的“自我刺激—-自我强化”行为,家长应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来应对治疗。万万不可道听途说地尝试用一些“土方法”应对,同时也不可以放任不管。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于自闭症患者表现的问题行为, ABA文库里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分析干预策略技术,提供了雄厚的实证治疗参考,有兴趣学习的家长老师可以参见本文最后引用的综合性参考文献。通过学习这些实证有效的科学技术,遵照具体孩子具体分析的原则,客观分析,积极干预,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积极合作,一定可以降低孩子的问题行为,提高适应性行为,保护孩子的健康安全,保障孩子的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and Mouthing
作者:Eileen M., Roscoe; Brian A., Iwata; and Liming Zhou
发表刊物: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013, vol. 46, p. 181-198
– END –
群名称 | 适应年龄 | 群号 |
大龄群 | 11岁以上孩子的家长 |
283890653 |
小学群 | 9岁—11岁孩子的家长 |
429752654 |
幼小衔接一群 | 5–8岁孩子的家长 |
399520778 |
幼小衔接二群 | 5–8岁孩子的家长 | 469169527 |
低龄一群 | 2—5岁孩子的家长 | 259333477 |
低龄二群 | 2—5岁孩子的家长 | 276400783 |
|
2—5岁孩子的家长 | 468530949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以琳论坛学习更多干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