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 自闭症家长/教育者学习、成长和分享、互助的心灵家园。欢迎给我们投稿并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附上我们的二维码。
◐
写在前面
12月2日,星妈王建丽女士带着儿子小冯去北京宣武医院就诊。在候诊时,因为小冯劝告一个小女孩在看手机动画片时应该设静音或带上耳机,以免在公众场合干扰他人,竟被该小女孩的妈妈和姥姥破口大骂“弱智”,“神经病”,”傻X”等等不堪入耳的脏话,把小冯吓得呆坐在椅子上不能动弹,王建丽女士上前解释并保护小冯,也受到辱骂,推搡和肢体攻击。
王女士的文章在一发出,立刻引起全国各地自闭症家长群热传议论。方静老师特邀行为分析大咖周立明老师对此事给出了专业建议,小冯和妈妈心情平复了吗?小冯以后遇到这种事他自己能合理处理吗?小冯妈妈给我们发来了这篇后续文章~
相关阅读:(点击标题阅读)
(小冯和妈妈)
在真实的世界中
解决自闭症孩子的真实问题
文/王建丽(小冯妈妈)
我跟小冯在宣武医院被骂的文章发出后,家长和同行们纷纷留言声讨,方静老师没有跟大家一样骂那对母女,竟然毫不留情地把我骂了一顿:建丽你没有把小冯训练好,他不服从,他的警察行为是一种问题行为,你却做得不好……在我情绪还比较崩溃的时候,听到她这么说,眼泪都下来了。我这么努力,小冯这么有进步,方老师为什么还要骂我?我真想怼她!
(方老师画外音:冤枉啊。我明明说得很温和,我还拍马屁拉她进以琳一个重要的群。我承认我是说了我们的孩子不可能生活在人人接纳的环境中,我们要教孩子不去“惹”别人,因为垃圾人太多。这家伙还要怼我,这没良心的。)
但是冷静下来后,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这件事是不是能避免?这次没有避免下次是不是能避免?下次我是不是可以帮小冯做得更好?经过思考,我的答案是“是的”。既然这次前事控制没有做好,那就赶紧补救,在后事策略上下功夫。小冯已经受到惩罚了,他被骂得完全不知所措。虽然我保护了他,离开医院时情绪还算平稳,但他显然是体会到了巨大的挫折,回家痛哭了整整一下午。
(方老师画外音:你现在的补救其实不是后事,而是教导。)
第二天下午,我被方老师骂过后,觉得必须做些什么,就试着跟儿子聊:
以前爸爸妈妈不让你管人家手机和IPad外放声音,就是担心遇到垃圾人,你总不信,非得坚持自己是对的,这次果真遇到了,咱俩被骂得这么惨。有些人就跟垃圾一样,又脏又臭,你碰它就会搞得自己臭烘烘脏兮兮心情不好,可垃圾还是垃圾,不会因此变成干净的东西。你说咱家的垃圾是赶紧倒掉还是带在身边呢?
小冯说倒掉啊。
我接着说:再比如烂香蕉是赶紧扔掉还是揉搓着玩搞得满身都是烂香蕉泥呢?
小冯说当然赶紧扔掉了。
我说:对啊,今天咱们遇到的人就跟垃圾和烂香蕉一样,一定躲得远远的。
小冯问:是不是烂苹果就要赶紧扔掉呢?烂菜叶也得扔掉啊!
我说:对啊!儿子太棒了你又想明白了!
小冯:那怎么判断谁是好人谁是垃圾人呢?垃圾人是不是长得很丑?
我说:垃圾人没有标签,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说话很凶很难听,就像今天遇到的人那样,你就赶紧躲开,这是为了保护自己。你别管闲事比如别人外放音乐,就不会遇到这样的人。违法乱纪的事自然有警察去管,你不是警察。外放音乐又不是违法乱纪的事,再说看病的小朋友年龄小,不像你这么大了很听话,能做到安静地候诊,可是小朋友等得不耐烦就哭闹,他们爸爸妈妈只好用手机哄他们,如果没有手机游戏,他们哭闹起来会更吵……
讨论持续了一段时间,中间爸爸和爷爷奶奶时不常帮腔,四个大人一唱一和配合得不错。小冯不断动摇,一会儿豁然开朗想通了,一会儿又义愤填膺想不通。好在他终于开始放下执念,事情开始有了转机。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解决小冯的问题上时,竟也不再怨恨那对母女了。(后来我想了想,似乎边讨论边画图效果会更好,比如画上垃圾和烂香蕉,孩子更容易理解不易忘记)
后来几天,我们天天带小冯去医院输液。遇到人多时,爸爸陪小冯坐在远处的位子,远离其他小朋友,我听着护士叫号,轮到时再去诊室。去输液室前,先跟小冯讲好规矩:不要管别人外放声音,否则遇到不讲理的人就会被骂得很惨。小冯一开始还不太情愿,却较之以前的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气势减了大半。
护士给他扎好针走进输液室,屋里输液的小朋友十有八九在用手机和iPad打发时间。我因有点儿事出去一趟,只剩下爸爸在陪他,回到输液室时听见屋里充满手机游戏和动画片的声音,小冯竟然很安静地坐着输液。我惊喜地看着小冯:“发生什么事了,你咋这么懂事啊?你真的能做到了!”爸爸跟我示意,悄悄说:“回家再说。”小冯看到我一直欣赏地看着他,脸上闪过不易觉察的自豪。
回到家,爸爸告诉我:“一开始儿子只是要求人家把声音弄小一些,没有非得让人家关声音或戴耳机,我就跟人家商量,说孩子听力有些敏感,能不能麻烦您小点儿声音,家长挺不错就把声音调小了。后来又进来一个孩子在手机上看动画片,声音挺大,儿子就没再管了。”以后的几天输液,小冯没有管过一次闲事,每天5个小时的输液时间安静顺利。困扰了我们大半年的事情竟然戏剧般地解决了。
(方老师画外音:多好教的孩子!就是小冯妈你的问题,哈哈。)
记得今年暑假我们三口坐动车去了趟南方旅游,小冯突然开始管教车厢里、候车室里手机和pad外放声音的事情,见到一个揪出一个,搞得我俩一度束手无策,想了很多办法:让他坐最里边座位我俩坐外边不准他出去,他说上厕所,在上厕所的过程中就会揪出外放声音的人。他再说上厕所时,我俩不准他去,他就原地站起来指着人家喊话:不准外放声音!这样不文明!我使劲儿按他坐下,他就跟我吵架。
我上火车前总求上天保佑不要有外放声音的人。绝大多数人其实很配合小冯的督查,即便不情愿也乖乖戴上耳机,其实这种做法反而强化了小冯的警察行为。我最怕遇见带小孩子的家长,他们对小冯的行为非常气愤,即便我们把小冯拉走,他们还是很生气,但彼此都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
(方老师画外音:你们原来做的都是控制他,而不是事前的教导。事前的教导是让孩子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如果发生来该如何做。关键是不能光讲讲讲,而是要演练。还有间接教更重要,那就是提升他对环境的理解能力,提升他的表达能力,提升他对冲动行为的管理能力。)
宣武医院的激烈冲突发生得如此猝不及防。现在回过头来想,假如不是因为骂人的这对母女,小冯管闲事的行为可能依然得不到纠正,这次只是被骂,如若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下次可能就是挨打了。这次他栽了一个大跟头,家里人趁机跟他充分讨论,立规矩,强化恰当行为,竟然以这样一种意外的方式解决了。从这个角度讲,我还得谢谢那对母女呢。
只是这个解决过程有很大随机的因素和经验的成分在里边,不够专业不够系统,假若小冯提前受到专业系统的训练,或许这件事情可以避免。
我还要感谢一位大恩人——方静老师,若不是她骂我一顿,我可能还沉浸在情绪当中,还认为小冯的这种行为很难解决,若不是她泼我冷水,我可能不会如此积极地想办法并付诸行动。最令我没想到的是方老师竟然请了行为分析大咖周立明老师点评了这件事,让我汗颜,让我感动,周老师提出的建议让我如获珍宝,若有跟周老师进一步探讨的机会,我很渴望进一步请教。
当然,谁都不是先知先觉,能够提前料到所有的事情。ABA说得都没错,但不是说用了ABA就能避免所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在ABC分析中,能在前提事件A做足文章,给予行为B恰当及时的辅助,然后有一个完美的C,这当然是极好的一个回合。但真实社会中总有意外,有意外没有关系,ABA还有后事控制策略,能够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对于孩子下一次出现预期行为依然有效。
因此,把孩子放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从小事做起,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件事,把发生的好事、坏事、平常事都当是训练孩子的机会,孩子学到的技能才能得到很好的泛化,孩子才会不断进步。
还有人提出,我不应该理这母女,理他们就是强化了她们的辱骂行为。从ABA的消退原理来说,确实如此,任何的理睬都是一种强化。可是,如果您当时也在现场,就知道这真不容易做到,需要太高的修为,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她们那种暴戾、骂的脏话之不堪入耳的程度令人发指,推搡的行为也让我怒火中烧,我能够做到没有挥出拳头已实属不易。
从这个角度上讲,ABA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也不仅仅是行为科学,而是一种修为了,有一双善于抓住契机的眼睛、做到恰到好处的强化、给予力道适当的辅助、还能不动声色的消退……真正做到这些何其之难!
(方老师画外音:提这样的建议,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说的话。如果我当时在场,梅花针飞出去,给这对泼妇母女一针封喉。)
因被骂而解决了小冯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行为,因被骂得到那么多读者的共鸣和声援,因被骂得到业内黄埔军校领袖方静老师的点拨,因被骂得到行为分析大咖周老师的指导,坏事变好事,因为我们有ABA。爱上ABA,用好ABA,在真实的世界中解决自闭症孩子的真实问题。
写在后面(方静)
这两天和建丽沟通,她说:方姐你能再骂骂我吗?
晕,喜欢找虐啊。
从ABA角度是她强化了我骂她的行为,同时也是我强化她来获取我骂的行为,因为每次骂了之后我一定有甜果子给她,呵呵。
在国内自闭症干预方面有个很大的误区,觉得要把孩子放到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去学习,觉得在这样的场景中孩子是能学会如何社交的,但是当孩子没有准备好,也就是说他还缺乏必需的社会技能,简单的放进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惩罚。
小冯去纠正别人的不合适行为招辱骂,表面看是对方太没有教养,但事实是小冯没有社交技能,他的适应性行为没有过关。因为他只是简单看到在公众场合弄外放声音等是不合适的,没有看到很多时候事不关己是需要高高挂起的,尤其是当别人在你提醒后已经生气了,你就要一走了之。
每个自闭症孩子在小时候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这样的「国际警察」行为,所以家长们都要重视,因为我们孩子的特点就是把握不好分寸。所以要教!教!教!我是特别强调教,不是说防和控不重要,但是不教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近期以琳培训正在火热报名和进行中…(点击查看)
以琳自闭症家园
群名称 | 适应年龄 | 群号 |
大龄群 | 11岁以上孩子的家长 |
283890653 |
小学群 | 9岁—11岁孩子的家长 |
429752654 |
幼小衔接一群 | 5–8岁孩子的家长 |
399520778 |
幼小衔接二群 | 5–8岁孩子的家长 | 469169527 |
低龄一群 | 2—5岁孩子的家长 | 259333477 |
低龄二群 | 2—5岁孩子的家长 | 276400783 |
|
2—5岁孩子的家长 | 468530949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以琳论坛学习更多干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