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 自闭症家长/教育者学习、成长和分享、互助的心灵家园。欢迎给我们投稿并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附上我们的二维码。
从前,我家小树是个比较乖的孩子,不过,最近我家小树长高了……
有木有搞错,这也叫“长高”啊,
这简直是个无法无天的“熊孩子”啊!
请听我解释:抚养正常发育儿童的家长可能在孩子2岁自我意识萌发期就经历过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在语言上,开始说“不”;在行动上,常常会用“打人”来表达自己不同意、反对的态度。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这是孩子从意识上最早开始的与父母的分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感受与他人分离的快乐,并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优秀的个人品质。
都说自闭症的孩子发育的晚,我的宝贝儿子小树啥时候才能开始叛逆啊,我等啊等……,终于小树快六岁的时候,让我盼到了他“叛逆”的时刻,对此我喜忧参半——喜,是因为这是小树“长高”的表现,而且他“无法无天”的风格简直和我小时候如出一辙;忧,是因为我尝到了之前教养不当的苦果,之前传统教育的几大法宝在这个阶段几乎失效。这些传统教育的大招都有哪些呢?以孩子不好好吃饭为例,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常用的五个大招:
为什么经常是这几招?因为在当下确实有用,但是用行为管理理论来检验一下的话,这几招如果可以治标治本,那么“熊孩子”已经变成了“乖宝宝”,为什么还逼着家长们每天出招啊?学习完青岛以琳组织的《正面管教》讲座,我被指点迷津了。
1
什么是Positive Discipline(正面管教)
《Positive Discipline(正面管教)》(简称PD)是一套被翻译成16种语言,仅美国销量就超过400万册的育儿丛书。为什么是“Discipline”而不是“educate、coaching、train、manage……”?Discipline来自拉丁语“Disciplini”意思是“令人憧憬的领袖或真理或原则的跟随者”。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特殊需求的孩子们有能力积极成长和改变。”源自该套丛书之一的《特殊需求孩子的正面管教》。
不论是正常发展儿童还是自闭症谱系儿童,都有“熊孩子”的一面,面对“熊孩子”的各种“作”(乱发脾气、各种破坏公物,欺殴同伴……),曾经,家长对孩子严厉控制、动辄惩罚(过度控制,有规矩但没有自由、没有选择)。后来,很多人又矫枉过正,走向娇纵、溺爱(没有限制,有自由但没规矩、无限制的选择)。作为ASD孩子的家长,我当然知道过度严厉或娇纵都不可取,但是养育ASD孩子真的是一件极其辛苦的“情绪劳动”,情绪失控了“严厉”便成了必然,失控过后的懊悔的补偿心理又会变成溺爱,经常徘徊在两个极端之间,好像人格分裂,搞得孩子无所适从。参照《正面管教》“惩罚”和“娇纵”的后果,小树的许多叛逆行为都能对号入座,因此,反思,迫在眉睫!改变,势在必行!
PD倡导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弃二者之短而取其所长,既有娇纵的和善,亦有惩罚的坚定,而且剔除了娇纵的无规矩和惩罚的过分严厉。PD认为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才能帮助孩子具备七项感知力和技能,从容面对人生的诸多挑战与议题。
2
PD的启示
在启动PD的视角之前,对于小树的叛逆行为我是迷惑的,既然不是出于小树认知方面的不足,那他为什么明知故犯、屡教不改呢?尽管绞尽脑汁使用行为塑造法来解决不良行为问题,我依然无法参透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在理解了PD理论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论基础后,小树上演的“叛逆秀”其实是在向我传递一个个密码,破译这些密码,我看到了小树成长的积极的线索与过去错误教养方式埋藏的危机。
什么是不良行为?当你主动观察,就会发现,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当孩子丧失信心时,是用了错误的观念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纠正不良行为的良好开端,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更多了解。我们把这些不良行为分成以下四个类型:
也许小树在用错误的方式寻求我的关注、与我争夺权力、甚至有“我下次绝不让妈妈抓到我在干坏事”的报复行为。他在试图告诉我:“我感受不到归属感或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它们抱有错误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改善?通过学习PD我反思并得到如下四点启示:
启示一、“赢了”孩子却没有“赢得”孩子
过去我常用控制、惩罚,因为可以获得短期的效果。在物竞天择的进化之路上人类就是用这种“win-lose(输赢策略)”的博弈策略征服其他物种,因此当受到挑衅或技穷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选择这种深埋在潜意识中的策略迫使孩子屈服。人生如棋,“win-lose”策略是在只有一次机会的博弈的前提下得到最好的结果,但是教养孩子却是与孩子进行无限次对弈的过程,这种“win-lose”策略注定穷途末路——孩子“输了”,作为失败者要么反叛要么盲从。小树选择了反叛来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尊严,我很庆幸他选择了反叛而不是盲从,在我看来反叛是自我意识的积极觉醒,而盲从则是自我意识的深度沉睡。
在可能有无限次对弈的前提下用“win-win(双赢)”策略“赢得”孩子,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彼此尊重,是“王道”。PD中强调“关系优于一切:纠正前,先连接”,当孩子觉得被你理解,他们就会感受到鼓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营造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氛围,可以通过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以上过程的根本。当孩子觉得被理解了,就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获得自尊。否则,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
【案例】陶行知的四颗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学校的校长时,看到一个男生小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求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小王心情忐忑地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却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小王惊讶地接过了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了一块糖果放在他的手里,然后说:“这块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小王更惊讶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小王手里,说:“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和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小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着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分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
都是正面的语言,没有任何严厉和惩罚,这四颗糖一定是小王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启示二、挑战是一起成长的GPS
从积极的一面看,“熊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给我们的种种挑战,是提醒我们孩子需要帮助的GPS。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要让他感觉到羞耻感。可是,除非不进行任何尝试与积极探索,否则错误绝不可能100%避免。
反思我最近的糟糕表现:有一天小树在学校休息区的地上捡到一片别人掉下来的苹果吃了起来,我当时面带一种难以置信(平时家里啥时候缺了你的水果啊)、觉得很丢人(这么大的孩子居然还捡地上的食物吃,让我情何以堪啊)的表情责怪他,我想当时我的表现和我的心情一样,一定糟透了。反过来想:孩子可能真的分不清在什么情况、什么场景、谁的水果可以吃。生活中孩子给了我们很多这样的挑战,如果每一次都是彼此伤害而没有进步的话,那么我们就浪费了培养孩子成长的机会。
当我们把犯错看成是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否则,我们将倾向于认为自己无能,会为自己辩解、推托。对此,我们可以运用3R方法矫正自己曾经在孩子身上犯下的错误:
【案例】乱七八糟的玩具和积极内省
孩子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让我心烦,觉得孩子又犯了错。反省自己,发现虽然天天跟孩子说,玩具玩完要收拾好,但是自己每次看完一本书,也没有及时放回书架上。而且,我也没有给孩子示范过,怎么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
改进方案:
1、反省自己的习惯,利用绘本等方式和孩子一起探讨整洁环境的好处,以及做到整洁的办法。
2、为孩子准备一个高低合适、空间充足的玩具柜。
3、和孩子一起,为玩具柜贴上醒目的标签,约定玩具的使用收放计划。
4、拆解目标让孩子掌握收放的步骤。
5、定期提出改进的意见。
7、当孩子完全掌握后,鼓励孩子保持。
启示三、给孩子有边界的选择权力
很多时候家长似乎很民主,与孩子用商量的口气,“我们去吃饭好不好?”“我们一起刷牙好不好?”……大多数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回答“不好!”接着家长又会软硬兼施地让孩子接受提议。
面对孩子自我意识萌发的需要,我们可以试试给孩子有边界的选择权利。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选择方式,给他有限的选择,比如你想吃米饭还是面条?咱们现在出去,还是五分钟后出去?比如用“选择轮”让孩子自主安排上课内容的顺序。当然,有时孩子会给出额外的答案,我们可以和善而坚定地告诉他,这不是选择范围内的。选择和放弃的能力同样重要。
启示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PD倡导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要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自己有很多方面,其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于ASD家长尤其重要,我们陪伴和训练孩子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情绪劳动,而控制情绪的自制力并不是用之不竭的。出现情绪失控的行为百害而无一利,被情绪控制的我们看起来像走到了惩罚的极端,心情平复后反扑回来的懊悔又会将我们推向溺爱的极端。
PD建议家长学会并教会孩子在情绪失控前“积极”地暂停,如何悬崖勒马地控制情绪呢?我们首先要先了解自己大脑,接纳自己,才能积极地面对。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中,将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两个思维系统命名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当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们往往调用的是系统1,为什么是系统1呢?试想我们的祖先,原始人遇到一只狮子的时候,生存的本能是或战或逃,不论是战还是逃,没有时间进行更多的理性思考,身体都必须迅速调整到巅峰状态,因此这套原始的生存反应就像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存在于系统1中,孩子给我们的挑战有时就像按下了启动程序的按键。
那我们怎样迅速地切换到理性脑(系统2)呢?方法很多,我分享在《心理自卫术》中学到的一种简单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数数,别看数数很简单,其实有窍门:第一、千万不要正着数1、2、3、4、5……,这是备战状态,数到10就要冲出去打架了;第二、不要按照数字顺序数,因为这样不能调用理性脑(系统2),要间隔数:13、11、9、7、5……这样数到1就能平静一些了。等我们平静一些就可以进行PD中介绍的“积极暂停”的方法了。好方法是不和自己对抗,而是简单利用人性。
结尾
有效教育的四个标准:
-
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鼓励)?
-
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建立心灵纽带)?
-
是否长期有效(惩罚短期有效,但存在长期负面效果)?
-
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孩子们要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动力来自内在的自控力、自律力。世界上没有教会孩子自控与自律的捷径,唯有家长知行合一,自控自律地言传身教。自律的动力是什么呢?是 “爱”,而什么是“爱”呢?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意识。
近期以琳培训正在火热报名和进行中…(点击查看)
以琳自闭症家园
群名称 | 适应年龄 | 群号 |
大龄群 | 11岁以上孩子的家长 |
283890653 |
小学群 | 9岁—11岁孩子的家长 |
429752654 |
幼小衔接一群 | 5–8岁孩子的家长 |
399520778 |
幼小衔接二群 | 5–8岁孩子的家长 | 469169527 |
低龄一群 | 2—5岁孩子的家长 | 259333477 |
低龄二群 | 2—5岁孩子的家长 | 276400783 |
|
2—5岁孩子的家长 | 468530949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以琳论坛学习更多干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