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 自闭症家长/教育者学习、成长和分享、互助的心灵家园。欢迎给我们投稿并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附上我们的二维码。
写在前面/ 小树妈妈
ASD孩子未来的路在何方?这个问题几乎让所有ASD孩子的家长或焦虑或迷茫,这个命题换一个问法就是:他是谁?他从哪来?他要到哪去?这简直就是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禀赋和不同的使命,每个ASD孩子的父母都是责无旁贷的“星探”。教育目标的管理过程是一个随着知识积累、格局提升而不断探索、不断放弃和不断修正的过程,在这条步履维艰的探索之路上以琳如同一架望远镜,邀请各路专家开设讲座拓展家长视野。在以琳,我不再为孩子能否上小学而惶惶不可终日,开始思考更远的征程,以下为近期个人思考总结。
作者 / 小树妈妈
1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个人发展策略篇
人生要么谋定而动,百炼成金,要么浑浑噩噩,归于沉沦。战术上的勤奋永远无法掩饰战略上的懒惰,生涯设计,需要带着全局观的角度思考,否则有可能陷入低水平勤奋的陷阱虚度光阴。有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天赋异禀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人都是因为纯度不够而没有“闪闪发光”的金沙,成长之路犹如金沙淬金的过程,首先要将含金量提高到一定程度,才会成为金矿,然后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熔掉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最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才成为光彩照人的金子!ASD孩子犹如一块来自天外飞星的神秘的陨石,也许蕴含着胜于黄金的独特禀赋,禀赋的实现需要建立在“自立可能区”的地基之上,否则将是镜花水月。何为“自立可能区”?我的观点是“能力圈”、“未来的机会圈”和“绝对优势圈”三圈交叠的部分(下图绿色阴影部分)。要想扩大“自立可能区”的范围,则需要尽可能地扩大每一个“圈”。
1
从大处着眼理解“机会圈”和“绝对优势圈”
三个圆圈中“机会圈”和“绝对优势圈”需要用拥抱未来的心态来理解。“机会”是指时代变革带来的机遇,懂得并且善于借助时代发展的势能,就像鸟儿借助同伴拍打翅膀上升的气流飞跃大洋。在时代变迁的交界点,所有的人与这个时代的互动正如小说《在轮下》里的描述“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候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未来是什么样?谁都不好说,但是当下有许多关键词值得家长注意和思考,例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
互联网放大了个人的能力,颠覆了“组织”和“交换方式”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比如:
小A是一个懂得咖啡调制技术但不善言谈、没有开店资本的人,在过去就只能在咖啡厅做一名职员,他的个人发展也许会掣肘于人际关系能力的短板,而现在却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注册一个公众号来开咖啡微店,减少人际关系能力短板的影响,更加专注地发挥咖啡调制技术的专长。
▼
在未来世界人类将与智能机器人共存,人工智能技术降低了科技的使用门槛。即使是不会打字、不懂手机APP,不会使用互联搜索引擎的老年人,现在只要声控马云团队为中国家庭研发的第一款机器人——“天猫精灵”,就可以轻松地充话费、叫外卖、放音乐、查天气、设置闹钟、咨询问题、甚至控制智能家居!人工智能颠覆的将是生产方式,人类将体力和职能外包给了机器人之后,生活将更加联合化和简单化,有些职业可能被加速消亡,例如:
出租车司机在当下的“共享经济”中仅仅是遭到了冲击,而在自动驾驶技术成熟的未来,也许这个职业将遭遇恐龙的命运。
▼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帮助ASD孩子实现自我价值,必须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他能做的事,机器人能做吗?每个人身上都有“比较优势”,如果将“我能做的事”变成“只有我能做的事”的时候,“比较优势”就转化成了“绝对优势”,例如:
被誉为日本“手工皂之父”的82岁的石野荣一先生,在日本的顶级手工皂界,他是各大品牌最怕失去的灵魂人物,超过90%的顶级手工皂,都必须出自他的亲手调配,50年的经验无法用机器替代。而当下ASD孩子正在做什么工作呢?笔者曾发起过小规模问卷调查,搜集到的结果如下图(供参考)。未来始于现在,家长要用更加宏观的角度重新审视,我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看法。
2
从小处着手扩大“能力圈”
有时家长会对ASD孩子的禀赋“视而不见”,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ASD孩子的谱系特征过多地吸引了家长的目光,而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可以用奇普· 希思与丹 · 希思合著的《粘住》一书中的“知识的诅咒”来解释,即:如果我们很熟悉某个对象的话,那么我们会很难想象,在不了解的人的眼中,这个对象是什么样子的。认知水平限制了家长甄别ASD孩子禀赋的能力与评估这些禀赋在未来世界的意义。为了更加具象地阐述“能力圈”提升的策略,我借助一个二维视窗来说明:第一维:孩子的优势,第二维:家长对孩子的认知程度,两个维度由低到高,可以划分出四个象限:
优势区(第一象限):在这个家长充分认知孩子优势的象限里,家长不妨将优势列出一个清单,以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挑出与职业发展有关的优势,并且走出舒适区,不断精进,将“比较优势”更多地转化成“绝对优势”。
宝藏区(第二象限):家长还没有认知到的孩子已经浑然天成的优势象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家长需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一些行家的看法,与此同时不断提升眼界与格局,将“宝藏区”转化到“优势区”。
杂质区(第三象限):家长已经知晓的孩子劣势的象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缩小这个象限,家长可以用时间管理的策略:先将这些劣势列出一个清单,然后将清单内容放入一个由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构成的二维视窗进行归类并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对于属于第一象限的重要且紧急需要改正的问题,例如孩子突然出现的自伤行为,马上着手解决;对于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问题,例如孩子独立吃饭,则需要制定改正计划并让所有参与孩子养育的家庭成员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共同执行;对于一些不影响生活质量的不重要不紧急的问题,家长可以选择暂时忽略。
盲区(第四象限):盲区中存在家长没有觉察到的孩子的劣势,包括因欲速则不达而错过的成长阶梯带来的问题、错误的方法衍生的问题、被轻视的问题、家长自以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以及家长还没有觉察到的隐患等。这些短板需要在多样的环境下由行家多维度、密集的观察才能看出来,此时需要一个像以琳一样专业的特教机构帮助家长提高认知劣势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将盲区有效地缩小。如果没有来以琳,我不曾发现我的儿子小树用笔有3处错误、不会抛物、手指转动区域有限、看东西只看局部、空间秩序感很差……。看得到短板,学得到方法、有高人指点、自己刻意练习,我的小树成长得很快。
能力圈=宝藏区+优势区,家长用以上策略缩小盲区和杂质区的面积,“能力圈”的面积就能扩大,“能力圈”中的宝藏区向优势区转化得越多,能力就越强。
2
仰望星空不忘脚踏实地
——职前教育方向篇
有了“自立可能区”作为地基,就可以在这个“地基”上搭建自立能力的框架,以下为曾做客以琳的职业重建专家分享的职前教育方向(讲座笔记整理,仅供参考):
▼
依据职前教育方向,家长可以进一步进行教育目标拆解,为孩子设计职前教育课程内容,例如青春期性教育目标拆解(仅供参考):
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庇护性就业模式及社区小家建设分享篇
完成了职前教育,若ASD孩子仍然无法适应竞争性职场环境,则需要考虑庇护性就业,目前日本、美国和台湾等地都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以台湾身心障碍者职业重建模式为例,台湾的身心障碍者完成9年义务国民教育之后可接受四种模式的就业服务,能力从低到高分别是日间托育服务(日托所)、社区作业设施(小做所)、庇护性就业(工厂、商店)和支持性就业(四种模式的特点请见下图)。这四个模块紧密协同,身心障碍者在四种服务间可以进退自如。下面简要介绍庇护性就业及社区小家建设:
1
庇护性就业模式
庇护性就业指身心障碍者由于就业能力不足,无法进入竞争性就业市场,需长期就业支持,依据职业辅导评量结果,提供庇护商店、庇护农场、庇护工场等就业安置。提供庇护性就业的机构要负起产品市场研发、产品营销等责任,除此之外对身心障碍者需要不断地做职业培训,在生产环节要根据身心障碍者的能力情况将工作拆分到他能够胜任的程度。生产环境有结构化的视觉提示,帮助身心障碍者记住工作流程和标准等,对劳动工具进行辅助化地设计与改造,例如身心障碍者不会看时间,那么可以制作提示时间的辅助工具等。只要安排合理、支持到位,在生产的环节身心障碍者可以实现协同劳作。
2
社区小家的生活模式
当身心障碍人士在支持下有固定的收入,那么建立社区小家就有了更高的可行性。每个社区小家都有独立的卧室和公共活动的区域,身心障碍人士下班后就在这个公寓生活,定期会有管理员上门提供帮助与支持。在台湾这种社区小家仍需要来自政府及家庭的资金支持,因此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有稳定收入及生活能够自理的身心障碍人士。
虽然“ASD孩子生涯发展之路”这个深奥命题趋近于无解,但是家长还是可以从生涯规划、个人战略的角度来探寻方向、借鉴先驱者的成功经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平静而充实地度过当下的时光,用辛勤而坚定的足迹镌刻未来的辉煌。
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自以琳家长小树妈妈,转载请申请授权
近期以琳培训正在火热报名和进行中…(点击查看)
以琳自闭症家园
群名称 | 适应年龄 | 群号 |
大龄群 | 11岁以上孩子的家长 |
283890653 |
小学群 | 9岁—11岁孩子的家长 |
429752654 |
幼小衔接一群 | 5–8岁孩子的家长 |
399520778 |
幼小衔接二群 | 5–8岁孩子的家长 | 469169527 |
低龄一群 | 2—5岁孩子的家长 | 259333477 |
低龄二群 | 2—5岁孩子的家长 | 276400783 |
|
2—5岁孩子的家长 | 468530949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以琳论坛学习更多干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