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1 11 月, 2024
spot_img

用心陪伴丨第二篇:举一杯“我在”的清水,干杯




举一杯“我在”

清水,干杯


用心陪伴丨第二篇:举一杯“我在”的清水,干杯

睿欣│ 文   


用心陪伴丨第二篇:举一杯“我在”的清水,干杯


编者语

2024年春季用心生活父母群“用心陪伴”系列课程内容,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





1


陪伴这回事,通常早就在你我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起步,对象往往是亲人,最有“意识”去陪的可能是老人家,或是孩子


因为我们很少会对一些看起来强壮、独立、有干劲的人说:“让我陪伴你吧!”总是认为一个人需要陪伴,是因为比较脆弱和需要照顾。老人、孩子,自然成为第一顺位。


或许,也只有孩子和老人家最容易坦诚地要求:“你陪我玩!”“你陪我去买菜。”“你陪我做功课。”“你陪我散散步。”


陪伴是不是帮助人的一种做法呢?有人曾经问。


的确,在某些特别状况下,这真的是给人帮助、拉人一把的一种方式;不过,在生活中,我们更想避免造成由上到下,从高到低,或是强护着弱的不平等陪伴关系。


当两人或一群人能站在同一个高度时,同在式的陪伴能走得更远,并且互相滋润。


用心陪伴丨第二篇:举一杯“我在”的清水,干杯



2


在家教育起初,我相信自己立的约是24小时在孩子身边陪伴他们,没有周末,没有假日。想起来风萧萧兮易水寒,颇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烈心境。


过了甜蜜期,开始尝到孩子用各种形式挑战老妈兼老师的我时,只好不断为自己牺牲奉献的精神喊话。


那些正面积极的劝言对孩子们讲到耳朵长茧之后,我发现有句没说出口的话,老在喉间咕噜咕噜:喂,老妈我花这么多时间精力陪你们上学,就不能合作点吗?


那咕噜咕噜后劲不小,绕了几天后就有自怜的酸味儿免费赞助喉咙。


都说母爱是天性,歌不都唱着“为了儿女着想,不怕乌云阻挡”吗?阴雨天的确撑伞就行了,孩子不听话可就怕了、气了,忍不住想:干脆把你们都送回学校,让老师管,眼不见为净。


“回学校吧,我帮不了你们,说不定还会误了你们。”这话在我心里每天绕来绕去,一不小心就溜出口。


用心陪伴丨第二篇:举一杯“我在”的清水,干杯


一个燥热天的午后,私塾里的人都像浇了油的枯木,在等候火星子的降临。早上才跟资优生辩论过为什么在家上课也要准时进教室,不能多待在床上读二十分钟小说;又和另一位才女讨价还价,把在家上课的弹性实践成一周只花一天狼吞虎咽完成所有学习、其他四天可以变成休假日的想法,转成四个课业学习日加上一个创意学习日。最后,还不会说话的老三在地上爬进爬出惹得两个姐姐同声抗议之后,我已经准备要冲到浴室用冷水替自己灭火,免得做出冲动后悔的事。


“阿爸,太难了,送她们回学校吧。”怕湿冷的我选择坐在马桶上镇静。


“你不是说孩子很快就长大了,跟神求说要亲自陪他们几年,看着他们成长吗?”另一个自己插嘴。


“我当不了老师,我在他们眼中,就是个可以耍赖的妈妈。”你听过心虚的人讲话特别大声吗?我就是。


“没办法,他们不听我的,连陪伴者也当不了。”大声之后,气若游丝。


本来陪伴孩子对年轻时的我是特别美好浪漫的讲法:眼睛闭起来,那陪伴的画面是孩子快乐地坐在地上堆积木,妈妈坐在一旁看,满足的脸上堆满了爱意。


用心陪伴丨第二篇:举一杯“我在”的清水,干杯


可现实里,那所谓的陪孩子,都伴随着大声小声的音效、粗暴的表情和急促的气息。


你为什么不乖乖听妈妈的话,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没孩子以前,我觉得陪伴是特别轻松的事,毫无压力,没有目的,也没有什么要打勾勾的清单。


有孩子之后,我觉得陪伴有时候是上刀山下油锅,离不开又待不下去,掐不了又安顿不住。


在那些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里,痛苦挣扎的记忆,大概都和“我想把你带到更好的地方,你为什么不跟着我走”有关。


陪伴孩子经常等同于和他们站在两端拔河;我拼命想把他们拉过来, 他们则拼命抵抗。


用心陪伴丨第二篇:举一杯“我在”的清水,干杯


多年后,告别大一的女儿假期回家,我满心欢喜地期待与记忆中熟悉的她重聚,特地安排了母女两人单独用餐的时光。但那顿饭吃得不如我预期,她似乎还在摸索着怎样以“大人”的身份来和妈妈相处,因而有点尴尬。


我也有点急躁,想把她拉回“从前”,却反而让空气稀薄起来。


饭吃得无味,我赶紧付了钱,两人跳入车内。几分钟后,她突然说:“你知道吗?关于你,我常会想到,高中刚回公立学校时,有几次考试考得很糟,回家我告诉你,你却说, 没关系啊!会越来越好。然后安静地在旁边的书桌上做你的事,陪我把那一天正常地过完,好像一切真的没关系似的。”


“是喔?!我没安慰你吗?”


她摇头:“其实我更感激你没说太多安慰的话,只是陪着,相信着,让我觉得一切真的可以继续走下去——走下去,就可以了


是喔?!我在心里问自己,顺便很快地打开记忆档案app,刷呀刷,就是没找到她说的那几页资料。


用心陪伴丨第二篇:举一杯“我在”的清水,干杯


也许那真是我生活中属于“没关系”的日子,也许我当时只是还有更需要操心的事,坦白说,也可能我没有感受到她的挫折。但这让女儿长大离家后会怀念的几页,让我苦思不解了好一阵子。


孩子没记得那些我替她解决难题的时刻,没记得我教过她什么重要的生命功课,没怀念我为她精心设计的假日旅游,甚至,忘了我曾经在她快掉到坑里之前,用力推她避过。


还有,我以为那五年特别放下一切在家教育,才是母女之间最深刻的印记,结果——也不是。


老大从小像一团特别优质的黏土,怎么捏,就成怎样。也因为我这个妈初生之犊不畏虎,在她身上总有用不完的理论和方法去教导、引导和修改。没想到当她与家有段距离之后,回顾从前,印象最深刻、最受益的经验,却是妈妈平凡无奇的同在。


她形容的画面里,看不到教养书上任何技巧的展露,没为她解决任何困难,挡掉任何风雨。


只是一个熟悉的地方,有熟悉的妈妈待在那里,陪她,用同样熟悉的节奏,把那天过完,用宁静的陪伴抹去外面的风痕雨迹。


用心陪伴丨第二篇:举一杯“我在”的清水,干杯


原来,在成长风暴中的孩子常常需要的陪伴,就是挽着他们的手说:没关系,咱们继续把今天活完,把路走下去。



3


几年后,老三因阿斯伯格自闭症造成的社交障碍,在初中时饱受冲击,同学和老师进不了他的世界,他也进不了他们的世界。


青春期的孩子,对特需孩子的奇异对话模式和行为,有各种解释和回应。老三智商高,反应慢,理解力强,执行力弱,在一个亚洲人比较多、升学成绩优异的学校里,既不属于老师放弃的放牛生,又不被以亚洲学生为主流的优异生接纳。


美国教育讲求团队学习,小到课堂上的分组讨论,大到重要的团队报告,每次到了要分组的时候,如果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找组员,他一定是那个最后没有组可以去的学生,老师只好硬性把他放入某组,然后那组传来哀鸣。


有时小组组员觉得他是个负担,在约时间讨论做研究时故意不告诉他时间,或是临时改地方,然后跟老师打小报告,说他都不干活,让他得一样的分数很不公平。


有时小组组员故意摆烂,让他一个人做大部分的内容,一个人急。


那个年纪,连朋友很多的学生都是孤单的,而他的孤单是一个看不到底的深渊。


用心陪伴丨第二篇:举一杯“我在”的清水,干杯


放学去接他时,看他常常都是一脸疲倦,好像刚打了一场仗回来。本来很开心看到他,想跟他聊天,问他那天过得如何,但想起治疗师说,有社交障碍的阿斯自闭儿放学后最需要的是放空休息,我就把嘴闭紧,专心开车。回到家,给他弄点心,让他埋首在餐桌上,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步调里,不必再做一只假装是蚂蚁的蜗牛。


经常,只要我忍得住不去打扰他,不去催促他该做这该做那了,总会在某个时间点,突然听到他发出长长的一声叹息:


“做功课吧!”


“洗澡吧!”


“妈,我可不可以告诉你一件事……”


他是我养育的第一个特需儿,也是我第一个靠近的自闭症患者,我做过很多错事,自以为是想要救赎他,帮助他,但他住在一个我很难理解的世界里,从婴孩到成年,我仍然在努力,仍然在犯错。


过去这些年,老大讲的话,不断在我耳边响着:“其实我更感激你没说太多安慰的话,只是陪着,相信着,让我觉得一切真的可以继续走下去——走下去,就可以了。”


我发现老三其实最需要的陪伴,也是这样。家人的陪伴,是让他觉得日子即使不好过,也能继续走下去的支持。


这种陪伴,显得很淡很薄,没做什么,在网络资讯专家的提醒声中,好像不是太尽责的父母。


用心陪伴丨第二篇:举一杯“我在”的清水,干杯


可是对孩子来说,父母太有企图心的陪伴,反而打扰了他们想要自己慢慢探索、突破、成长的渴望。






4


你会觉得陪伴孩子如果没能做什么,倒不如把孩子送去辅导班、才艺班,自己上班去赚钱还来得实际一点吗?


别忽略这些平凡重复的陪伴岁月,家,是一个让孩子安心、跌倒了有勇气明天再爬起来的地方,不是因为那栋房子,而是因为有人一直在那里守候着,陪伴着。


原来,母爱的记忆浓缩在一句“我在”里,就可以带到海角天涯了。


用心陪伴丨第二篇:举一杯“我在”的清水,干杯


THE END


用心陪伴丨第二篇:举一杯“我在”的清水,干杯

对孩子的苦心,对家庭的细心,对配偶的耐心,对关系的存心——生活,其实就是一颗心。

公众号:结伴用心生活





所属主题
结伴用心生活
结伴用心生活
咱们跟睿欣老师一起聊成长,记录在这里。喜悦与你们分享,因为自己有需要时,总想揽着人一起得饱足。此账号下的文章转载自公号“结伴用心生活”(ID:Hearty_Life)。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