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惹儿女的气
作者/如斯
忘记那一次冲突的缘起,只记得嘴唇上长着绒毛的儿子,气咻咻转身离开客厅,冲进他的卧室。我紧追不舍,他“咣”的一声,把我拒之门外。愤怒的我,一脚踹上去,还很凶地嚷了些什么。里面听到重重的摔书声。
踹门,只有一下,火气很大,力度一般,有意发泄,无意破门,悻悻地回到自己卧室,也重重地关上房门,似乎算是对他“闭门羹”的回击。坐靠在床上,回想这小子的顶撞,感觉母亲的权威被挑战,情感被伤害,越想越气;又思忖一向温和的儿子,这样激烈反应,他心里该是怎样的兵荒马乱,有几分担心。这番纠结,让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听到他房门打开,一会儿敲门声响起,他进来了。抬眼望了一下他细细高高站在门口,我倔劲儿上头,把脸一撇不看他。只听他说:“妈,对不起!我因为爱您跟您道歉,但我没有错!”
说完,走了,留下错愕的母亲。
如今回忆这番冲突与和解,我依然很欣慰。情感上不忍伤害妈妈,理性上不忍委屈自己,儿子平衡得很好,为他高级的道歉点赞。
反思我们母子相处中的冲突,多是我的问题,尤其孩子更小的时候。不得不说,一个未经任何教导的新手妈妈,跌跌撞撞中走得太莽撞,太辛苦。自己苦,孩子更苦,多因我的无知让彼此生气。
当读到保罗劝父亲“不要惹儿女的气”,不禁想起很多惹儿女气的案例。尽管这话提说的是父亲,但从目前情势看,母亲对孩子的教养管理更多。因此,这句话放在当下环境,一方面呼吁父亲在教养孩子过程中不要缺席,另一方面告诫为父为母者,要按着正意管教孩子,不要制造爱子害子的悲剧。
一定还记得武汉江夏一中的那对母子,初三的儿子因为和同学玩扑克,母亲被请到学校。听完事情经过,母亲情急之下,在教室外打了儿子耳光。母亲走后,儿子羞愤难堪,纵身从五楼跳下,毫无犹豫与彷徨。事后一年,这位悔恨交加的母亲,也自杀离世。
这场人间悲剧,至今令我窒息,需要敲完上面的字后,站起来缓一缓。
父母的身份,责任重大。但这么重要的角色,十有八九未做好准备就进入了。当然,即使有充分准备,孩子成长路上遇到的问题,也是超乎想象与预备,需要常常学习,处处留心。
孩子既生了,就要关照和管理。有句箴言: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又有保罗提醒:不要惹儿女的气。这让父母为难,不知如何两全。
凡是管教的事,没有觉得快乐的,心里不舒畅是必然。但经历过后,得到警戒与成长,自然会欣慰。只有私子,才不会被管教。既然是自己的亲生儿女,怎能放弃管教呢?因此,管教是必须的,方式和时机要把握。孩子被管教不舒畅是必然的,但不要伤及自尊与志气。
父母管教的方式,大多是动用言语和行为。
话语合宜,如同金苹果在银网子里,让人暖心舒心。话不合宜,如锥戳心,瞬间会令人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中国家庭讲究“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常常成了大人在众人面前表明自己“明事理,懂规矩”的表演。但这是错误的观念。
父母要看重孩子的尊严,再小的生命也是生命。不要随意激惹孩子,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不要为了成全自己的“面子”,伤害孩子的“面子”。
要不要当面教子,分事儿。比如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孩子把人家贵重物品损坏,就要教育批评。其中,家长该承担的责任,要勇于承担。既然外出做客,应当把相应礼数和规则提前给孩子以教导。若造成一定损失,家长要主动承担。回来后,视孩子表现,予以告诫或安慰。
如此面对,对孩子也是一种正面引导:礼貌道歉,勇于担当,情理兼顾。
所以,不要惹儿女的气,不是放弃管教,而是管教中有责任、智慧与恩慈。
怎样做,才能既达到管教,又不惹儿女的气呢?我们把握几点:
首先,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你愿意父母怎样待你,你如今也要怎样待儿女。
我们长大没有多久,一定还记得自己各个成长阶段的心态。当各种问题来临,不要凭如今的你回答,要设身处地,回到当初。
比如考试失利后的你,最害怕什么?最需要什么?
比如就业艰难的你,最害怕什么?最需要什么?
比如失恋的你,最担心什么?最想要什么?
当我们以过来人的心态,以父母的心肠,先有理解,再做反馈。如此对待孩子,让他们在一场场危机中,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爱意,渐渐松弛愉悦,恢复前行动力。
切忌父母对孩子无理的要求、不必要的严厉、没完没了的唠叨,这些都可能灭了儿女的志气。父母与孩子一起解决的,是事情,要就事论事。分析事,不伤人。指控人,马上急。一旦激惹严重,孩子“失了志气”,就会恼羞成怒、自暴自弃,或者自毁,或者躺平。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可以帮助父母与子女顺利胜过一次次关系冲突,在生命长河中留下深情的回忆。
其次,管教为成长,避免情绪发泄。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当需要用“杖”时,一定要让孩子知道错误,不是劈头盖脸不明就里受责罚。
不少父母在个人情绪裹挟中,施行管教,孩子常常成了父母的出气筒。表面看来是孩子惹事,实则是大人情绪失控,让孩子背负所有。
法国作家杜拉斯的童年,承受母亲无休止的情绪宣泄。中年丧夫,破产欠债,背井离乡,这位母亲的性格扭曲,经常歇斯底里、阴晴不定,把小女儿杜拉斯痛骂暴打一顿。长期被母亲虐待,带给杜拉斯极深的伤痕,余生她都在疗愈不健康的童年。
前面武汉江夏一中的案例,那位母亲被前夫套路离异,生活一落千丈,听到孩子违纪信息,脆弱到无法消化,没有力量去维护孩子的尊严,愤怒冲动之下,两记耳光上去,彻底打碎孩子生存的勇气。
所以,在管教之前,先处理好个人情绪,要想:我的管教是为孩子的进步与成长,不是个人情绪的宣泄云云。一番个人对话提醒,情绪平复后再行对话。
还有,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希望孩子健康,有好的生活习惯,父母就应当在生活中践行。
希望孩子公义善良,父母就当追求真理,向上仰望,凡事谢恩。
希望孩子拥有忍耐、节制、温和等美善的品格,父母就当靠着至高者努力结出这些果子。
……
当父母花时间阅读真理,敬虔默想,凡事仰望,对付老我……你的成长和变化,孩子可以看得到。孩子只是小,并不傻,他们看到不断更新的父亲和母亲,深受影响,并引发他们去效仿。
最后,要勇于向孩子认错和道歉。
毕竟第一次做父母,经验不足,难免出错。对过往给孩子造成的伤害,给予正面回应,是让孩子快速恢复伤痛的方式。我儿子在小时候,特别反对我涂口红,我一直不知道原因。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看旧文《口红》。
我们毕竟是人,有限,有罪,怎么可能不会对人有伤害呢?而且,大概率伤害家里人,因为在外收敛和克制,在家就释放现形。大概率伤害家里的孩子,因为孩子弱小,要依仗父母。
因为没经验,因为充满有限与罪性,父母伤害孩子显然是可能的。不管有心还是无意,孩子有伤口,需要父母的诚意和爱心去缠裹。
儿女是至高者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至高者肯将这么宝贵的产业交给我们管理,这是何等大的信任和胆量?我们这些不好的人,居然有资格做别人的父母,我们怎能不尽心竭力做好呢?
成长需要过程,受伤总是难免的,所以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不论父母,还是子女,难得的是知错就改,寻求进步,共同营造好的家庭氛围。
人生海海,就让我们成为对方的一盏灯,在风雨中彼此温暖。
君着一抹凝视
还您一片宁静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