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要观点和图片来自 王天明 博士的著作
人体长期重复同样的费力动作,很容易引起劳损,这是常识,所以要讲究“巧劲”,护理身体比孩子沉重的长者或病人时,尤其需要掌握使力技巧。
不管需要帮助被照护者完成什么动作,总原则是将大动作拆分成小动作,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来;照护者自己要降低重心,尽量让全身都参与,而不是只用腰、臂来承受压力。
右图为错误示范,腰部独自承受压力;左图为全身参与的示范。但下蹲的动作可能又会成为膝盖脆弱者的负担,所以一定要量力而行。
那么,如何将一系列的大动作拆分成小动作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照护者亲自慢慢地完成这个动作,体会下完成这个动作,依次需要使用人体哪些部位的力气。
以起床为例,我们都会自然地先颈部使力,头部起来,然后腹肌使力,上身起来,同时腿自然弯曲,帮助上身更容易起来,最后就是完全坐起来。那么在照护一个起床困难的人时,就可以先将之头部扶高,或用枕头一类的东西垫高,再让他的腿微微弯曲立起来。如下图所示,最后才是扶着肩部使其完全坐起来。
这样操作,明显比一次性使很大力气硬把人扶起来省力。而且也符合下面要提到的“减少阻力”原则。
物理学里有同样表面,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阻力也越大的规律。同样适用在照护动作中,可以多加留心应用。
移动被照护者时,利用“杠杆原理”。
下图以下床为例。臀部作为“杠杆”的支点,先将腿移动下床,上身只用扶稳,就可以慢慢随着腿的放下,自然立起来。比起将整个人全抱起来移动,省力不少。
最后一条重要原则是,取得被照护者的配合。
在需要完成一个动作前,清晰地告之对方,两人合力总好过一人负重。这样既是对被照顾者的鼓励、肯定,又是为照顾者减负。
两人一起配合时,要注意给对方留下他自己发力的空间。如下图所示。
右图的照护者重心过高,腰部吃力,还因为贴得过紧,使被照护者没办法发力站稳;左图是一次很好的配合,双方合力完成了起身、站稳的系列动作。
照护者的生活因为多了很多繁重的工作,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变得尤为重要,除了根据自己时间和被照护者时间制定每天的护理时间段外,一定要好好利用各种资源,形成一套支持体系,以备自己需要休息调整时替换。
下图是一个支持体系参考图。
从右上角第一个框“自己可以行走”开始看,情况符合描述,即为“是”,就顺着红色箭头往下看下一个框;情况不符合描述,即为“否”,就顺着紫色剪头往下看。最后一排的绿色框内,即是可以参考的照护计划。
照护计划共列举了六类情况,按照图中顺序为:
1.被照护者住家中。照顾者使用辅助工具,和照护人员轮流进行照护;
2.被照护者住家中。专业人士上门观诊,对一些护理进行实地指导;
3.被照护者在短时间内入住护理中心;
4.被照护者在白天时入住护理中心,或白天由照护人员上门照顾;
5.被照护者住家中。照护人员上门照顾一段时间,家里人完全学会护理后,接手照护;
6.被照护者住家中。只在必要时提供照护。
最后一栏“照护者的生活方式”,列举了不同照护者的情况,每种情况可能会用上哪条照护计划,都有用箭头联接,可根据个人情况灵活选择、搭配,制定出属于自己家的最优计划。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