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1 11 月, 2024
spot_img

中国古代帝王庙号、谥号和年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一般有三种:庙号、谥号和年号,但未必所有的皇帝都同时有,末代皇帝溥仪只有年号,即宣统,至于理由大家也清楚。
今天我们讲历史为了方便称周文王、汉高祖、唐太宗等,但在拍摄影视作品的时候,可不能随意这样叫,这会会闹出天大的笑话。我记得有一部作品,孝庄太后自称自己是孝庄,孝庄是她的谥号,谥号只有死后才会被追封,庙号也是在死后被封的。
在中国的朝代有的朝代称皇帝为庙号,有的朝代称谥号,也有的朝代使用年号方便。大家最熟悉称年号的就是清朝,康熙、乾隆都是年号,主要是因为清朝的皇帝登记之后年号一直不变,所以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如果武则天也是用年号,就会给人们带来非常的不便,武则天是一个几乎一年一换年号的皇帝。
今天我们讲中国历朝历代,准确地讲先秦时期称为“代”,有三代,即夏商周;秦之后则 称为“朝”,这就是“朝代”的来源。秦始皇称帝之后,废除的是谥号,理由就是后代根本没有资格来评价自己。秦始皇也没有庙号,当然作为中国历史第一皇帝,这些加分项目在他身上有没有都无所谓,但对于后来的历朝开国皇帝来说则十分耀眼。
庙号的历史始于商朝,商朝是一个非常看重祭祀活动的时代,不论商朝的统治者还是百姓都十分看重祭祀活动,中国今天关于祭祖的文化来源可以说是和商朝直接有关。古人的等级观念十分严重,在祭祀活动中最为明显,商朝统治者祭祀天地祖宗,老百姓只能祭拜自己的祖宗。后来,周朝虽然制定了祭祀祖宗的标准,比如周天子拥有一祖六宗,只有这七个人享受太庙资格,后老中国历史宋代和明代“大礼议之争”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但周朝的祭祀制度只是为了统治的需要,周朝的统治这更看重德,于是就有了谥号,周朝的天子全部都是谥号。简单地说,商朝的文化是祭祀的文化,周朝的文化则是礼制的文化。
秦始皇当了皇帝,否定的就是周代一直以来的谥号文化,而周代本身对祖宗的祭祀也只是形式上,按理说周文王应该是周太祖,周武王则是周太宗,但听的都很怪异。刘邦取代秦朝建立汉朝,据《史记》记载,刘邦的庙号是群臣商议的结果,即汉太祖,刘邦也有谥号,不像周天子们的谥号,主要和德有关,他的谥号才是“高”,因此汉高祖不是庙号,而是谥号。汉朝后来的皇帝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谥号”,比如文景之治,甚至汉光武帝依然使用的是谥号。为何如此?秦朝短暂,统治者可能认为因为秦始皇否定周朝的做法,故汉朝延续周代使用谥号。
三国两晋南北朝也基本上遵守以谥号为主的规则,但也有像魏明帝曹睿在世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自称为烈祖明皇帝,被后世所嘲笑。按照规矩,谥号只有死后才能获得。谥号也不是乱起的,它有一定规则。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为美谥;怀、悼、哀、闵、思、殇等为平谥,有点同情的意味;厉、灵、炀等为恶谥,含有否定的意思。
隋朝统一,杨广灭陈之后,陈后主陈叔宝被俘虏回了长安由于他做皇帝时候的荒唐表现,被当时定谥号为“炀”,但没想到最后杨广成了最有名的“隋炀帝”,主要原因隋朝统治太短。
李渊按庙号必须是唐太祖,但没想到唐太祖成了李虎,他是李渊的祖父,这只能说李二有点不讲究。后来的宋太祖、明太祖都算合理,但李渊却比他们的庙号有点太低了。明太祖的庙号非常合理,自己白手起家,但赵匡胤和李渊的情况其实差不多,都有来自家族的帮助。
唐朝一改前面主要以谥号为主的规矩,改用庙号为主,这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唐太宗、唐玄宗等,唐太宗也有谥号,谥号为“文”,我们最熟悉的是唐太宗的年号“贞观”。唐之后,五代十国、宋元主要使用的都是庙号,明清朝则是年号。
明太祖年号洪武,几乎不变,导致后来明朝的皇帝主要以年号为主,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按理说朱棣不应该叫明成祖,这和后来的“大礼议”执政有关,担心朱棣被驱逐出太庙,给了他“祖”的庙号,其实不合理。
清朝刚开始是庙号,努尔哈赤为清太祖,皇太极为清太宗,这都没问题。但随着顺治皇帝入关夺取天下,他的庙号则是世祖。这就违法了一祖六宗了,但也能理解,毕竟入关前和入关后的区别实在太大,但后来康熙也被封为圣祖,这就有点过分了,祖太多了其意义也就不大了。
至于为什么唐之后谥号使用的越来越少,主要是皇帝的谥号字越来越多,出现这种现象也说明评价有点名不其实了,像努尔哈赤谥号完整版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这样的谥号只看最后一个字就可以了。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