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 1 月, 2025
spot_img

留美心理学博士:“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

留美心理学博士:“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 自闭症家长/教育学习、成长分享互助心灵家园。欢迎给我们投稿并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附上我们的二维码。




                        

前  言


方 静



这是一场虚惊,庆幸是一场虚惊,但是作者的心理路程揭示了什么?


“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这个问句我们是不是每天都会问自己几遍?包括我,即使到今天,我还是会幻想:如果我的孩子没有自闭症该多好?如果夫妇间有矛盾的时候,我会不自禁说:这孩子就是遗传你们家。种种的表现所揭示的就是我内心深处还是不能完全接受我的孩子有自闭症这样一个事实。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去培养,道理我懂,就是做起来难。


顺着作者所写的,我们会发现我们不能接纳孩子和小时候我们的父母不能接纳我们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父母不接纳。比如我自己,小时候妈妈总是说我的头型难看,长得像林彪,脑袋太尖,同时也说我皮肤太黑,比锅底还黑。妈妈这样的评级一直影响我,当我谈恋爱的时候八爷说:你好漂亮。我都打哆嗦,我觉得他是讽刺我。而更深远的影响的是,我对石头的发型特别在乎,我对他的皮肤特别在乎,有个黑头有个青春痘我都受不了。


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不仅是让我们去接纳孩子,更是让我们去反思反省自己的生长过程,我们要去医治自己,去饶恕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曾经给我们贴了黑色标签的人,无论是我们的父母还是我们的老师或者我们的领导等。完成医治和饶恕的过程很重要,因为这会影响我们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清理自己内心深处的伤痕吧,让它快点愈合,不要让这伤痕发炎,因为细菌会跑出来影响你最爱的人


本文转载自:i京师心理之窗(IDcruzluan

感谢作者和北师大授权转载

感谢谢刚博士对我们的信任





留美心理学博士


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

留美心理学博士:“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

记忆





本文部分节选自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作者谢刚,笔名心桥, 美国加州执照教育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学校心理学博士。从 2000 年起任职美国加州湾区费利蒙(Fremont)联合校区学校心理学家, 并兼任加州州立大学学校心理系实习生指导老师。她主要从事学前儿童到高中生的教育心理测评及咨询、行为管理、教育方案的设计等工作,同时在校外积极参与社区的教育活动,其亲子讲座也广受旧金山湾区华裔欢迎。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位留美的心理学博士,在怀疑儿子可能有自闭症征兆后,经历了悲伤、怨愤和崩溃,更疑惑“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最终通过细心观察、尊重和接纳,和孩子共同成长、走向幸福。



爱情

亲 情

友情

感知

人 生

时代

生 活


人一生中唯一肯定选择不了的是自己的父母。孩子们各有优点,能力特点和传统教育的要求或父母的期待也常常不吻合。如果按爬树的本领来评价一条鱼,那它一辈子都会相信自己很愚蠢。只有细心观察、尊重和接纳,才能给孩子提供最健康的发展空间。




留美心理学博士:“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





1


曾经的我,也是父亲不喜欢的孩子

1996年8月18日,我就要离开家乡去美国留学了,父亲埋在沙发里,抽着烟,皱着眉,偶尔用阴沉的眼神看我一眼,没有一句话。

 

只有我知道,他是在气愤,为什么拿全额奖学金去美国读博士的,不是他最钟爱的儿子,而是他最不想要的女儿。

 

从懂事起,我就知道我不是父亲想要的孩子。首先,我是女孩,他一直盼的是男孩。我生性活泼,让孤僻寡言的父亲处处看不顺眼。随着妹妹的降生,这一点更明显。

 

除了家长会得到其他父母恭维时,记忆中的父亲看我总是眉头紧锁。上大学时,室友就诧异地问我,为什么没事儿老皱眉头?人生前16年的印记,眉间清晰可见的“川”字,永远也抹不去,就像记忆里父亲阴沉的脸色。



2


莫大的讽刺,我也接受不了我的孩子

等到威廉出生,我更是无法理解父亲的疏远。那是自己的孩子啊!看着他天使般的面容,我可以随时牺牲自己。我无法想象,世上怎么会有不想要自己孩子的父母呢?

 

可到威廉两岁半入幼儿园时,这一切都变了。当时威廉有许多自闭症的征兆: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叫他的名字多半时间没反应,目光的交流时有时无,对周围的小朋友视而不见,而且对班里的活动机械记忆。比如,每周五上午学校先做礼拜,可有一次特殊情况有变动,全班只有威廉一个坚持按点儿去教堂。老师吞吞吐吐、旁敲侧击地问我有没有听说过自闭症,她同情的眼神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

 

对我来说,这真是天大的讽刺。从2002年开始,我就在学校做心理学的工作,经常奉劝亚裔家长不要过于强调成绩,要多培养情商,包括社交观察力、交流能力等。而自己的孩子,居然是标准的反面教材。

 

当两年中所有的交友练习、奖励和鼓励都不见本质的变化时,我终于崩溃了。我哭着说:“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

 

那句话,也惊醒了我自己。

 

我仿佛又看到了儿时的自己,无助地仰望父亲,猜他的心思,琢磨自己该怎样博他一笑,怎样才能让他接受自己?


当我在痛苦为什么社交能力这么健全的自己会有社交缺陷的孩子,威廉一定在更痛苦地问:为什么他会有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他的妈妈?


留美心理学博士:“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



 3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不一样的孩子



当孩子听话、懂事、成绩好、受大家欢迎的时候,父母的脸上增光,怎么会不想要、不爱这样的孩子?


可当孩子不听话、不按父母的期望做事、不交父母喜欢的朋友、让父母没面子的时候呢?我们还想要、还爱这样的孩子吗?  

在学校做心理学的工作,接触最多的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和家庭,经常听到父母的不解:“我和他爸爸在常春藤名校都是尖子生,怎么会有这么差的孩子?”曾经有一位华裔母亲绝望地告诉我:“有一天我可能把他带回国,让他在街头迷路,再也找不到了。我好带着弟弟好好过。”因为她十八岁的长子有精神疾病,处处需要照顾。

 

还有一个老实的孩子,因为智力障碍,学习能力一直停留在一年级水平,每次学校开特殊教育年会都是对英语知之甚少的妈妈来,后来才知道,这个男孩是盼子心切的爸爸当年专门用受精卵分离出来保证是男性后再转移到妈妈体内受孕的。

 

我不再抱怨他的爸爸为什么从不参加孩子的年会了,他一定和我的父亲一样,不能接受千辛万苦盼来的儿子,为什么和自己的期望不相符?

留美心理学博士:“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



4




不能接受孩子,内心深处也许是不能接受自己或配偶的一部分



泪水惊醒了自己,也洗亮了我的眼睛,看到威廉无助的目光。他爱字和符号,爱思考,三岁就追问比零小的数字有没有;看书很少注意插图,就像生活中别人的脸色很少引起他的注意。他和同龄孩子发展曲线不一样,并不说明他低人一等。他是我血脉的延伸,但更是独立的个体,我不能按自己的意愿标准去评价他。上帝把他送给我,不是给我找麻烦,而是给我机会去学习,让我更理解这样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面临的挑战。如果我可以帮助威廉,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其他类似的孩子和家庭


Apple does not fall too far from the tree,苹果不会掉在离树太远的地方,孩子多少是受父母基因影响的。不能接受孩子,内心深处也许是不能接受自己或配偶的一部分。像我父亲看我不顺眼,是他在我的脾气上看到了妈妈的影子,而他和妈妈婚姻不幸的很大根源也是性格不合。当初我不能全面接受威廉,多少和自己对丈夫在社交场合的木讷耿耿于怀有关系。

 

感谢威廉,让我更直观地了解孩子发展的多样性。基因的复杂组合,让有些孩子和父母如出一辙。因为熟悉,所以父母抚养起来更得心应手。可更多的孩子多少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展曲线,就需要父母花心思观察和了解。比如,我是急性子,说话、走路、做事都喜欢快刀斩乱麻;威廉万事喜欢琢磨,用个洗手间也想研究研究马桶里的水冲哪儿去了,所以很慢,我就得时刻提醒自己,在教给威廉时间观念的同时,不能打击他的求知欲。

留美心理学博士:“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




5


教育心理学的多元智能理论

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各有利弊,没有好坏之分,被了解和接纳最关键,父母要留心观察,因势利导。

 

比如,孩子对新环境适应慢,父母可以和老师约好,先让他去教室和校园参观,认识一下老师,看看自己的座位等,这样不完全陌生的环境会帮他们尽快建立安全感

 

天生精力充沛、多动的孩子,家长也可以和老师约好,把班里跑腿的工作留给他做,让孩子有机会在教室里动动。一大早给这些孩子机会先去操场跑两圈再进教室,有机会先消耗一下体力。

 

害怕上课发言的孩子,家长更要和老师早沟通,让孩子知道,老师已经同意除非她自己举手,否则不会当堂被提问,确保安全感,等到特别自信的题目再分享。

 

孩子们各有优点,能力特点和传统教育的要求或父母的期待也常常不吻合,需要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多观察和接纳。哈佛心理系教授加德纳博士(Dr.Howard Gardner)根据对脑部受损的病人多年的研究,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除了广为智力测试和学校教育认同的语言(linguistic intelligence)与数理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还有多种其他智能的存在,如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运动智能(kinesthetic 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如果你按爬树的本领来评价一条鱼,那它一辈子都会相信自己很愚蠢。”


留美心理学博士:“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

6


找到孩子的闪光点

当孩子的爱好、特长、发展曲线等和我们做父母的期待不甚相符时,只有细心观察、尊重和接纳才能给孩子提供最健康的发展空间。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马丁.赛利格曼博士(Dr.Martin E.P.Seligman)在《真正的幸福》一书中曾总结道:“养育孩子,远远不只是修正他们的错误,而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把这些长处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一生的热爱。”

 

感谢威廉,让我更直观地感受,每一位父母在有孩子之前,心底总有一个梦:梦想孩子拥有自己所有,并拥有自己没有却想要的一切,智慧、美貌、成就……但现实中,大多孩子离那个梦有差距,却并不证明他们因此而不可爱,孩子不是用来圆父母的梦的,他们会找到自己的梦。

 

我不再给威廉硬性安排,而是观察他的喜好,发现他对象棋的热爱后就支持他参加各种活动。威廉果然在棋盘上判若两人,和小朋友交流自然又积极,锻炼了社交能力。上学后,他的阅读和数学能力更是突出。从学前到三年级,我都会在开学前写信给新老师,总结威廉的优缺点,让他们了解他在社交方面的需要。

 

八年过去了,威廉有了自己的朋友,再没有老师担心他的自闭了,我也更了解和接纳父亲当年的心情,父女关系得到了改善。

留美心理学博士:“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


7


爱和接纳,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工作上常常看到一些品学兼优的孩子,我曾经忍不住羡慕:要是我有这样的孩子该多好!现在看到他们只有由衷的欣喜:孩子真优秀,将来又是社会栋梁!自己的孩子,也许逻辑性强但不会察言观色,也许外向友好但自控力弱,也许善良但偏怯懦,也许勇敢却莽撞……

 

孩子像雪花、树叶,各不相同。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比自己孩子的短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没有我们的爱和接纳,孩子很难接纳并尊重自己,那安全感——健康自我的基石,也就很难建起了。



留美心理学博士:“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

后 记

小威廉对国际象棋的热爱不断升温,通过勤奋和努力,他在旧金山湾区青少年比赛中取得佳绩,并多次代表湾区参加全美国际象棋比赛,成绩不俗。让我们一起祝福这个小伙子吧~~





留美心理学博士:“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



近期以琳培训正在火热报名和进行中…(点击查看)

以琳自闭症家园

留美心理学博士:“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


家长QQ群信息
群名称 适应年龄 群号
大龄群 11岁以上孩子家长
283890653
小学群 9岁—11岁孩子家长
429752654
幼小衔接一群 5–8岁孩子家长
399520778
幼小衔接二群 5–8岁孩子家长 469169527
低龄一群 2—5岁孩子的家长 259333477
低龄二群 2—5岁孩子的家长 276400783
低龄三群
2—5岁孩子的家长 468530949



留美心理学博士:“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以琳论坛学习更多干预知识



所属主题
以琳星家园
以琳星家园
以琳,是青岛市自闭症研究会、青岛市以琳康教展能中心和宁海县以琳康教展能中心的简称。 如何面对自闭?如何干预、教育自闭的孩子?如何与自闭同行?陪伴星星成长,更是成长自我,请你来到这里——自闭症家长/教育者学习、成长和分享、互助的心灵家园。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