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2024
spot_img

小心!这两件事情会破坏肢体的关系

作者:Amos Chan


马可福音9章33至50节记载了两件事情,第一件就是彼此争论谁为大,第二件就是门徒禁止那个不和他们一样,却奉主名赶鬼的人。争论谁为大是门徒内部的事情,禁止赶鬼之人是门徒与其他信徒之间的事情,这两件事情都会破坏肢体间的和睦。当这两件事情发生后,耶稣及时介入,扭转了门徒错误的观念,并教导他们如何持守和睦。


一、弃绝争强好胜的心(33-37节)


1、争论的可能原因——登山变像

 这几节经文记载的是门徒在去迦百农的路上彼此争论谁为大的问题,根据上下文,这次争论很可能是因为彼得、雅各和约翰三个人被耶稣单独带到山上经历耶稣显荣的事,也就是说12个门徒当中,有三个能享受其他人难以企及的殊荣,于是这件事就成为了门徒之间的区分。也许是三个门徒因为经历山上之事而自觉比他人更被耶稣看中,比他人更高一级,也许是其他9个门徒因为这事而觉得有必要及早争论一下谁将来能在天国里为大。


当时犹太人的出生基本上就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而他们所努力与期盼的就是能够在将来永恒的国度里有地位的变迁,所以雅各和约翰才会出动她母亲的关系(当时社会,母亲出面求情一般会被更加重视)来恳求使他们将来可以坐在基督的两边。


2、争论的时机——二次预言受难

值得留意的是,门徒争论谁为大的时机竟然是在耶稣第二次预言自己即将受难之后,这可能是让门徒看到天国即将来临,必须把握机会马上为自己争取一定的地位。然而,这也让我们看到人的败坏与自私,竟然无人同情基督将要受的苦难,个个都在争一己之利。


3、耶稣的纠正

耶稣知道门徒的争论之后,就开口问他们议论的是什么。也许这些门徒也不好意思在这个时候——耶稣预言受难——争论谁为大的事,所以他们就都不作声。然后,耶稣就坐下来教训他们,此处的“坐下”所表达的是耶稣接下来所要讲的是非常严肃、正式的教导。


耶稣告诉门徒:如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35节),这句话道出了神的国度与人之国度的不同。在人的国度里,为大的是享受别人的服事,而在神的国度里,为大的是要去服事那些软弱的、微小的。


讲了这话之后,耶稣就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告诉门徒“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37节)。


耶稣所领过来的这个小孩,可能是当时屋里其中一位小孩,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指向,也就是说不受父母背景的影响。在当时的时代,小孩子是被认为地位最低的人,所以耶稣这里的实例教导乃是告诉门徒,要去服事那些最小的弟兄,而不是受这些弟兄的服事。


4、对我们的意义

三位门徒经历登山变像本是好事,然而却引发人的争议,实在叫人痛心。我们也一样,因自己有了比较“属灵”的经历就容易自视甚高、轻看别人,因别人有神特别的恩膏就心生嫉妒。我们在社会上总在各方面与人攀比,到了教会也一样,总想在属灵的事上攀比,这是造成教会不同心的常见根源。但愿我们能够如当时的门徒一样被耶稣的教训所扭转,学会越有属灵资历就越谦卑,在教会里越有恩赐、地位,就越去认真服事人。


二、切勿固化服事模式(38-41节)


这几节经文讲的是门徒看见一个人奉主的名赶鬼,但因这个人不跟从他们,就禁止这个人。特别要注意,这个人并不是不跟从主,约翰说的是不跟从“我们”。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不跟从主竟然能够奉主的名赶鬼(徒19章记载的士基瓦的儿子就是一个例证),这个人很可能是信靠主的人,然而他和门徒不一样,或者说他所走的道路,所侍奉的模式和门徒不一样。


约翰可能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一个人跟从主就应该和他们一样,但耶稣所教导约翰不要禁止他,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也许他没有用同样的方式来服侍主,但只要他所做的没有敌挡别人的服侍,甚至能够肯定别人的服事,并适时提供一些帮助,比如一杯水,都被神悦纳,也必得赏赐。


我们在教会中,往往也会如此,我们总以为只有自己的服事模式才是好的,总以为自己的服事方法才是对的,我们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别人和我们有不一样的服事方式。有些人会觉得早上五点钟起来祷告才是好的,有些人又觉得一天到晚热心做工才是好的,有些人认为姊妹必须蒙头,有些人觉得聚会就要男女分开坐,有些人觉得祷告一定要跪下等等。我们往往把这些相对的事情加以绝对化,并当成不可更改的真理去执行,最后就造成极大的纷争。


如此种种,都说明我们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并且有十分强烈的排他性,这背后实际上是我们把神的作为局限了,却去高抬自己的经验。


基督徒绝不应该只有你我都一样才同心,这是世人的样子——人以群分、臭味相投;基督徒要有十分宽广的心胸,容忍别人的不一样,容忍别人对真理经历的程度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容忍别人回应神的爱的方式不一样…只要他没有敌挡你,就应该充分尊重他们对信仰的表达。


三、努力避免绊倒他人(42节)


42节提到的是“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栓在这人的颈项上,仍在海里”。这句话非常严厉,从而也让我们看到基督对绊倒人之事是看得多重。


大磨石非常重,绑在一个人的颈项上,他一定会淹死。而这里的用词是指更重的磨石,要用驴来转动,不是女人所推较轻的那一种。犹太人认为,这种刑罚很可怕,死后不得埋葬(包括死在海中),被认为是最坏的死法。


耶稣这句话是接着前面两个事件而讲的,在第一个事件中,门徒争论谁为大,这受世俗观念的影响,这样的观念会贬损基督信仰,让外人或者信心软弱的人看了,就容易跌倒,很多人不愿意来到教会,或者离开教会,就是因为教会和世界一样充满着争权夺利,却不是努力去服侍好每一个最小的弟兄。在第二个事件中,如果我们不能有开放的心态,容许别人有特别的经历和特别的表达感恩与侍奉神的方式,那么就容易让人跌倒,让他们产生压力,一方面不能按照自己的领受与恩赐尽心服侍,另一方面因为要随从他人的模式服侍而始终无法释放,也无从谈起服侍的喜乐。


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的身份和责任是去造就他人,而不是拆毁他人。耶稣说绊倒人的事是难免的,但绊倒人的人有祸了(路17:1)。耶稣所强调的不是被绊倒的人如何,因为他们自有他的主在,主不会不管祂自己的百姓,但是那些绊倒别人的人,主却要追讨他们的罪。


四、谨记时时约束自己(43-47节)


在43-47节,耶稣用了非常夸张的手法来教导门徒要谨慎自守。这里并不是说人会缺胳膊少腿进入永生,而是用这样强烈的描述给人带来深刻的印象,为要突出谨慎自守的主题。


前面一节耶稣刚刚提到绊倒人的人有祸了,而门徒显然在这两次事件中都可能将人绊倒,所以耶稣特别用这种强烈的词汇告诉门徒要谨慎,相信门徒听了如此强烈的措辞后,会被敲醒,其中印象难以磨灭。


该怎样谨慎?就是要持守圣洁,不要轻易犯罪。若是你的手禁不住要犯罪,就禁止使用手的功能;若你的脚总想站在罪人之地,你就最好少迈开步伐;若你的眼睛想要犯罪,就闭上眼睛,或者如约伯一样与眼睛立约,怎能恋恋瞻望处女呢?(伯31:1)


总之就是学会避开试探,宁愿不享用肢体功能,也不愿陷入试探当中,我们应该树立保罗那样的心志: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林前8:13)。


五、始终持守和睦的心(48-50节)


无论是争论谁为大,还是禁止别人,其背后都是人心的问题,都是以己为中心,想要自己为大,想要以自己为标准。这种心必须被对付。


怎么对付?耶稣给了两个方法,一是“必用火当盐腌各人”(49节);二是“你们里头应当有盐”(50节)。


48节有点难,要理解必须注意小字——凡祭物必用盐腌。根据旧约,一切的献祭都用盐调和与配制,然后呈献在祭坛上(利2:13),只有这样才得蒙上帝悦纳。此处,盐至少有两个含义,一是有防腐作用,二是代表永久有效的约(即盐约)。


到了新约,我们都应该献上自己当作活祭(罗12:1),此时的我们,作为祭物就不是用盐调和,而先要用火当作盐来调和,也就是我们要先被全然炼净,要在神的祭坛上,被从天上来的火烧净,就是被神全然洁净、改变,这样我们才能被神悦纳。


一个祭物被献上,就意味着他把自己交出去了,也就是说他已经不再自我主张,不再以自己为中心了,这样的人是不会去争竟,考虑的焦点就不会是自己的权益,而是神的荣耀,神的工作。


耶稣所给的第二个教训是“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就是说当我们全人已经被神的烈火洁净之后,还需要从里面生发出盐的功能,即防腐,基督徒要有自动防腐功能,要对付自己一些不合宜的念头,不至于生发出来。


我们作为重生之人,就应该由内而外散发出盐的作用,一方面保持自己的心不至于被原来的老性情侵蚀,另一方面要行事为人要温和,好像用盐调和(西4:6)。


“温和”所表达的是一个人不会以自己为标准,他会以宽广的心态聆听别人的心声,会以感恩的心去看别人的服侍,会以柔软的心与人相处,这样的人必会带来和睦。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支持拿细耳      祝福更多人

小心!这两件事情会破坏肢体的关系

小编声明:

1.拿细耳拒绝心灵鸡汤,旨在提供有营养的属灵干粮。

2.请为拿细耳祷告,多谢大家长期以来的关注和支持,愿主赐福每位读者。

3.拿细耳不愿开通赞赏功能,为了保持平台清洁也谢绝一切广告植入。

4.拿细耳以原创为主,希望有感动的肢体奉献稿费,鼓励创作。 (长按二维码,点识别二维码后即可输入金额转账)

所属主题
拿细耳
拿细耳
让真光驱散黑暗,让信仰点亮生活~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