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 自闭症家长/教育者学习、成长和分享、互助的心灵家园。欢迎给我们投稿并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附上我们的二维码。
她们是以琳教学一线的骨干老师,她们是常常让家长们自愧不如、还忍不住总是点赞的教学能手,她们还是偶尔被方老师跟她的BCaBA团队耳提面命的学生。
今天的福利是,十二位老师接受BCaBA教学督导的场景再现,看看老师们在教学中的教训经验大荟萃。
2017年7月21日 16:30-19:30
文/张春华、于圆圆
台上老师们的心得是实实在在的干货,我们按照分享次序,摘录要点,一一摆上。
刘慧玲老师
从强化物、教学形式和问题行为三方面展开
-
有些课题,让学生享受强化物时间过长,和任务量不成匹配。有些课题,强化的频率过低,会使孩子长时间得不到强化物而产生逃避行为。
-
教学中不能一律使用图片,要结合其他教具(比如积木类玩教具)一同使用。(刘老师幻灯片中使用图片展示了一些项目及其所使用的教具)
-
问题行为方面,刘老师分享了出现问题行为后如何处理。之前当行为问题出现时老师进行比较多的说教,现在改为直接帮助孩子展现适当行为。对于一些自我刺激行为,允许其发生,但是在特定时间段里可控,再逐渐提高要求,即延长行为控制的时间。
SEE MORE →
于圆圆老师
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和新学到的技能
常见的问题举了两个例子:
-
强化物选择的多样性:因为个案选择强化物比较刻板,常常只选择一种强化物,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她跟大家分享了怎样让孩子从选择单一的强化物到可以选择多样的强化物,里面展示了一张分装多种强化物的盒子图片(十二格样式的盒子,见下图),很多同事纷纷询问在哪里买的(在某宝网购)。
-
兑换同等级的强化物,代币数量要统一,不能一会儿一个价钱。如果把强化物分等级了,就可以用不同代币数量去兑换。
于老师跟大家还分享了自己新学到的技能是流畅度的训练。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正确率,孩子还要能够做得又快又好又精熟,这里举了两个流畅度的训练的例子,并播放了课堂操作视频。
SEE MORE →
傅春阳老师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课题操作技巧两大方面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
课题设置单一,大量的辨识训练,一节课没有层次。
-
目标定义不清晰,要写出老师发的指令是什么,物品辨识要从几个物品中选出目标物。
-
学习方位词时,上和下是要同时进行区辨,而不是只教一个。教数字也是几个数字一起区辨,而不是数字和物品进行区辨。
-
课题难度跨度大,对于一个课题所需要具备的先备技能不够清楚。
课题操作技巧方面:
-
常有不自觉的辅助,需要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
-
强化问题行为,当给孩子强化物时碰巧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是不能给强化物的,这样就把这个问题行为同时强化了。
-
指令问题,做任务时不断强调孩子的手、嘴巴。指令是“手”、“嘴巴”,但并没有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也就是说,指令一定要具体,明确,建议把指令修改为“手放好”“嘴巴安静”。
SEE MORE →
吴雪老师
评估孩子的强化物、辅助的形式和卡片的数量与指令等三方面
-
评估强化物,孩子出现的问题是:做任务之前选择了强化物,但是到代币兑换强化物时,孩子不要原来选的了,要换成别的,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较高,比较容易养成孩子讨价还价的行为习惯。后来吴老师在督导老师的建议下采用了愿望清单。得到多少颗星换取相应的强化物,问题有了很大改善。
-
辅助的形式,只使用口语提示,孩子完成任务的成功率很低,所以需要选择不同的辅助方式,比如有的项目需要肢体辅助,有的项目需要示范辅助等,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辅助,提高学习效率。
-
数量和指令:学习卡片时数量很多,指令很复杂,经过督导建议后,把数量减少指令变简单,孩子的成功率增加了。
吴雪老师展示了集体课上使用的多种多样的代币形式,给老师们很多启发。
SEE MORE →
张扬扬老师
辅助、强化、反应标准等三方面
-
辅助:目标行为是怎样定义的就要辅助完成怎样的,比如拍肩膀的目标定义是手臂抬起双手拍在肩膀上,若孩子的手臂不抬,只是手往肩膀上一碰就不是定义中的目标行为,需要辅助孩子去做到,孩子能做的一定要求做好。
-
强化:随着项目难度增加,强化频率要高一些。
-
反应的标准,在配对项目时,如果指令是“给我一样的”,孩子找到卡片并要放到老师手里(孩子有能力这样做),如果只是找到了而没有放到手里不算完成。
SEE MORE →
史盼盼老师
“除了…其它都是”、数量词、比较多少、关于集体课
-
“除了…其它都是”:没有泛化指令,每次都是“用‘除了…其它都是什么’来说话”,还可以用“你来说一说”、“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等等多种指令,还可以用“只有…其它都是什么”来说。
-
数量词上的问题:所有的都是“一”开头,例如:一条毛巾、一只蝴蝶,数量也需要泛化一下。
-
比较多少的课题上:孩子其实不会使用“比”字句,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一个课题里有两个任务,难度上增加了很多,可以拆分任务分别练习。
-
关于集体课的分享:史老师讲了怎样合理分配时间,不能颠倒主次;制作教学PPT要严谨,例如“1和许多”的课题,许多就是多的数不过来,只有几个(孩子们一眼就能数出数量)就不严谨了。
SEE MORE →
代福梅老师
课题设置、目标设定、行为管理、时间分配、强化物选择等五方面
-
课题设置:孩子口语表达较弱,但也要利用所能发的音来做提要求的训练,如:拿不到高处的物品,孩子可以说“帮”,这是孩子能说的词汇,即使字数不多,但可以发挥功用。
-
关于目标设定:要设定一个清楚的目标,使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己清楚达到什么要求。
-
行为管理: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处理和学习任务时的奖励要分明,不要混在一起。
-
时间分配:练习同种功能的项目每节课选择一个练习,如插积木、插小棋、放套杯,把时间分配给其它不同领域的项目。
-
强化物的选择: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把强化物放在桌子上让孩子选,效果会更好。
SEE MORE →
赵岩老师
个训课基线测试和处理逃避行为两方面
-
基线测试的几种方法,在什么样情况下要求百分百的正确率如:命名;在什么情况下百分八十即可,如:应答,虽然没看着对方但是回答“哎”,比较符合生活常态,有时我们在忙碌时也是一边做着手里的事,一边回应。
-
巧妙的利用高机率处理逃避行为:有时即使会做的项目,学生也会逃避,因此利用高机率先让孩子做几个简单的一步动作,孩子进入状态后,老师紧接着发一个之前项目的指令,孩子往往会顺利执行这个指令,学习目标项目。
SEE MORE →
隋晓晨老师
辅助、强化、设置课题等三方面
-
辅助:在教导新项目时要零错误教学,不是靠个人的想法预测孩子的能力,要通过辅助给孩子正确反应的机会,这样能减少畏难及逃避的情绪。辅助的撤销要有层次,中间要有过渡层,逐渐降低辅助的层次或力度,最终达到独立完成的结果。
-
强化:教导新技能时要一个回合一强化,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逐渐淡化强化频率。
-
针对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设计课题,太简单会浪费孩子的时间,太难会让孩子难以掌握技能。
SEE MORE →
李茜老师
高功能孩子的辅助、课题设置的目标行为多元化和明确孩子教学目标
-
高功能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好,所以辅助上要选择合适孩子能力的辅助。比如,在上课时,不要因为孩子手会乱动就总是肢体辅助孩子(按住孩子的手臂),老师可以发指令要求孩子手放好,逐渐地要求孩子管好自己的手,把这个管理任务交给孩子自己,逐渐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
一节课可以有多个课题,但是一个课题如果目标太多,你一会儿强化这个行为,一会儿强化那个行为,那么目标行为就得不到应有的强化频率,所以目标行为一定要具体、清晰且聚焦。
-
不在与目标行为无关的项目上耗费太多时间。有时候我们会在上课时发现孩子在某些技能方面的漏洞,可以列入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如果要教,也是下一节课去教,有计划的去教,而不是临时起意,针对这个漏洞教起来没完。另外,对一节课要有大致的安排,要上哪些内容,每个项目要做多少回合,要提前计划。
SEE MORE →
田景韵老师
对视、课题进退和辅助、关于强化和大课
-
关于对视:田老师有着模特般的海拔,所以即使坐着,孩子都是要45度仰视她,解决方案是田老师身体稍微往后坐一些,并且让孩子坐高点的凳子。这样,孩子可以更舒服地看向老师。
-
课题进退和辅助:如按群计数,一边教孩子手拿两个物品,一边教2、4、6…就目标太多了,先教会孩子两个两个数,然后再按群计数就容易很多。
-
关于强化,要随着孩子的能力增长,强化频率由一个正确反应——强化过渡到两个正确反应——强化…逐渐改变。
-
集体课要给孩子建立规矩,强调集体课上的行为规范,而不仅仅强调学业,并分享了如何灵活运用视觉提示和代币。
SEE MORE →
王成成老师
对语言课存在的问题的5点分享
语言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激情有余、生动性不足;有些环节的设计比较刻板;故事连贯性不强;上课内容单一;与家长沟通不够。
-
有理不在声高:如果一节课都在高分贝下,我们自己听了都会觉得不舒服,声音要有张力,时大时小,时急时缓,这样更具吸引力。
-
课题形式多样性,避免刻板:小班长,每次都是靠边的小朋友当班长,没有任何悬念,可以用轮流、自荐、编号等多种丰富的形式,这样既有灵活性又有新鲜感。
-
故事要流畅:先让小朋友大致了解故事内容,再详细讲根据内容提问题或请小朋友讲、编故事、表演。
-
内容要丰富:班长说事、组词、听句子辨信息、造句、儿歌、故事多种多样。
-
要多和家长沟通:多了解他们的想法,或是吸取更好的意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教好孩子们。
END
台下学习的老师们收获满满,纷纷发来感想总结。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以琳自闭症家园
群名称 | 适应年龄 | 群号 |
大龄群 | 11岁以上孩子的家长 |
283890653 |
小学群 | 9岁—11岁孩子的家长 |
429752654 |
幼小衔接一群 | 5–8岁孩子的家长 |
399520778 |
幼小衔接二群 | 5–8岁孩子的家长 | 469169527 |
低龄一群 | 2—5岁孩子的家长 | 259333477 |
低龄二群 | 2—5岁孩子的家长 | 276400783 |
|
2—5岁孩子的家长 | 468530949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以琳论坛学习更多干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