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虎妈
有一个妈妈找到我,向我描述了孩子一堆的问题。比如孩子不爱和小朋友玩,爱摸硬的东西,不会打招呼,自言自语,看到喜欢的东西(比如棒棒糖)立刻大哭大闹,有时候还会躺在地上。妈妈觉得,坚决不能给他买,糖吃多了坏牙,爸爸觉得,偶尔买一下也无伤大雅,毕竟是小孩子。爸爸妈妈常常为此争吵。
我请她做了以下几件事:
① 写出所有行为问题。
② 将所有问题行为按干预的原则排序,选定当前最重要和最迫切的一个行为问题
问题行为干预原则:
●严重影响他人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行为。(打人,摔人东西)
●严重影响自己安全和健康的行为。(自残)
●严重干扰他人,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尖叫)
●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行为。(刻板)
●让别人觉得奇怪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感官刺激)
●其他行为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将“看到喜欢的棒棒糖立刻大哭大闹,有时候还会躺在地上”作为行为干预的目标。
③ 行为的(E)ABC分析和功能分析
E超市 A看到喜欢的棒棒糖 B大哭大闹,躺地 C?
F行为功能:实物强化行为,表达的是“我想要xx”。
问题行为的四种功能
1.我想要xx(物或活动或形式)
2.我想要你陪我玩
3.我不想xx(任务或感官)
4.我想要这样的感觉(视、听、嗅、味、触、本体、前庭)
④ 制定全面的行为干预方案
理论:
C:先做对第一步(不再强化错误的行为)
E:尽可能调整大环境:天时与地利
A:积极主动的干预: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B:先寻找替代行为(短期),再逐渐建立恰当行为(长期)
实践:
1.做对C:
忽略哭闹和躺地,不对视,不批评,同时不能给与此物。当孩子哭声减小,表扬安静,给与其他强化物。
2.调整E,避免A:
孩子能力不到,不得已只能预防。尽量少到超市(E),实在必须到超市时,绕开糖果区(A)。
但预防只能解决问题的表,解决不了问题的里。防得了一时,防不了一世,所谓“防不胜防”。有时候在小区玩,看到别的孩子吃棒棒糖,他又大哭大闹。在机构看到老师奖励别的小朋友棒棒糖,他又躺地上了。因为社会大环境没法全按她设计好的,等她带孩子外出的时候,孩子喜欢的东西都像统统被魔法棒一点,收进储物袋里,迎接他们的到来。所以孩子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妈妈随时提心吊胆,每次带孩子外出都心有余悸。
3.教B
短期目标:教导用语言提要求(参考名词:功能性沟通训练FCT,语言行为VB)作为替代行为。
糖➜棒棒糖➜吃棒棒糖➜小明要吃棒棒糖➜我要吃棒棒糖➜妈妈,我要吃棒棒糖➜妈妈,我要吃棒棒糖,可以吗➜妈妈,我看到小红吃棒棒糖,我也想吃,可以吗?➜妈妈,我看到小红吃棒棒糖,我很羡慕,我也想吃,可以吗?我吃完就刷牙,好吗?➜(有外人的时候)悄悄趴在妈妈耳边,小声说想吃东西了,然后害羞地指指棒棒糖。➜(有外人的时候)拉拉妈妈的衣角,看看妈妈,再看看棒棒糖,示意想吃棒棒糖了。——
中期目标:练习等待,延迟满足,练习忍耐能力
等5秒钟➜等20秒钟➜等1分钟➜等10分钟➜等半小时➜等1小时➜等半天➜等几天➜等周末➜等暑假➜等你长大了
长期目标: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观念
1).想要的东西,自己想办法去努力得到。——自己卖饮料瓶换钱买东西
2).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知道糖吃多了对牙不好,会发胖,吃得越来越少
3)区分不同场合灵活处理——结婚,过年,或者朋友分享的糖,不会臆想为别人害他,能礼貌的接受,吃后立刻去刷牙。
总之,从横向看,不同孩子起始介入点不同。纵向看,同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从开始介入到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同阶段的目标不同,强化的重点就不同。目标是什么,就强化什么。不要盲目的机械的评价家长的处理方法,家长做得对与不对根本的标准是,他的目标是什么,他强化的是他的目标行为吗?
从诊断后的痛苦绝望,到两眼一抹黑的找方法,从一场场讲座中找到有意义的讲座,恭喜你,你终于迈出了干预的第一步。可是这也仅仅只是第一步,后面的路还有很长很长,那条路必须你自己去走。你要回家去做,一直做,坚持做,有时候心会很疼,有时候会感到很难,很沉重,有时候会感觉身体像着火了一样煎熬,有时候你真的觉得太难了,我不行了。
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咬着牙,再坚持一下!就像《死亡爬行》里面的Brock教练的呐喊一样,继续,加油,就这样,变出力气来,用尽你的全力,不要放弃,继续前进,尽力,尽力,继续前进,继续前进!
当你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你回头再看,你会发现,原来你以为自己无法跨越的鸿沟,已经被你甩在身后很远很远。
只不过,生活中的你,必须自己做自己的教练。
方便手机用户更便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论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