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 1 月, 2025
spot_img

建立共融的教育情境:给「身心障碍」一个机会

建立共融的教育情境:给「身心障碍」一个机会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 自闭症家长/教育学习、成长分享互助心灵家园。欢迎给我们投稿并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附上我们的二维码。  



小编读完这篇文章,落下了感动的眼泪。人类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认知、理解和接纳,经过了无数人不懈的努力,至今也依然在努力的路上。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身心障碍者,无论是因为天生、意外或是老病。我们需要打破思维的壁垒,更要摒弃陈旧偏狭的观念,普通或障碍,都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大花园中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彼此共融,彼此相助并相爱,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世界。


建立共融的教育情境
给「身心障碍」一个机会


作 者

陈静江,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复健咨商所退休教授、社团法人台湾智青之友协会理事长。
建立共融的教育情境:给「身心障碍」一个机会

原文阅读

建立共融的教育情境:给「身心障碍」一个机会
从懂事以来,我一直被教导要做个有出息的人。小学毕业前,我的导师便不忘在最后一次的作业簿上勉励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我就是在这样的期许下成长。“平凡”似乎是个不被重视的价值,以至于到了进大学时,我还会在简短的自传里狂傲地写道:“我是个在平凡中一直想做个不平凡的人!”。
 
然而,这样的想法在我认识许多身心障碍的朋友与他们的家庭后,受到很大的冲击。原来,“平凡”是一个多么值得感谢与珍惜的状况!而我过往的生命里从来没有机会细细品味,就已弃之如敝屣,就像穷孩子抱怨没有鞋穿时,从来不会想到周遭里竟然有人连脚都没有!
 
我很遗憾这样的体会必须等到我已过不惑之年,才如此深刻。

建立共融的教育情境:给「身心障碍」一个机会

如果在我小时候成长的环境里,我的班级里就有所谓身心障碍的同学,也许我就能早点体会到即使身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是一件多么值得珍惜的事;如果在青少年阶段,我曾有机会结识颜面伤残的朋友,我就更能了解平凡是一项福气,因为有些人连想拥有一张平凡的脸都是如此困难;如果在我刚踏入社会,在工作场合有机会接触到身心障碍的同事,我就不会在意气飞扬的年华只会滥用同情,而缺乏对身心障碍者潜能的肯定与真正的接纳。

建立共融的教育情境:给「身心障碍」一个机会

1
「缺乏认识身心障碍的机会」
   对平凡如你我的损失

我不得不认真地去思考「缺乏认识身心障碍的机会」对平凡如你我的损失。

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从小没有机会认识周遭同年龄的孩子中有人是看不见的、有人是听不见的、有人是无法站起来走路的、有人是连吃饭都有困难的….;即使有机会接触,也常止于短暂的相处,于是我们无法想象如果自己变成那样,日子会是如何?再想下去,便不寒而栗,彷佛难以接受被剥夺身上任何一种器官或功能。
记得我还是个大学生时,有次一位教授问全班同学,如果我们有一天为人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发现有严重障碍,命在旦夕,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会选择让孩子带着障碍活下来?还是就此放弃救治?我还记得当时几乎全班都举手赞成后者时,教授瞪大眼睛回问我们的话:你们又不是上帝,怎能断然决定什么样的人适合生存?

显然我们对“身心障碍”经验的缺乏与恐惧,让我们在否定身心障碍者的生命价值时,也同时逃避接受自己也有机率成为身心障碍者,这是一个多么矛盾的心理。
建立共融的教育情境:给「身心障碍」一个机会

我们不给自己机会去认识与接纳身心障碍的本质,也同样不给身心障碍者肯定生命价值的机会。


有一次,我问课堂里一起讨论研究生:“如果有机会认识一位异性朋友,对方在各方面都与你非常契合,唯一遗憾的是对方是位行动不便的身心障碍者,你会考虑和对方结婚吗?”几位学生犹豫了很久,都作了很相似的回应:如果还有其他选择的对象,他们不会轻易作此考虑。虽然这几位年轻人都是在特教工作上非常投入与称职的老师,虽然在特殊教育的殿堂里,他们都在积极引导身心障碍学生去接纳自己的障碍,去追求自己所爱,然而“身心障碍”的意义在他们心目中却仍是相当负面而消极的。

有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忧伤地告诉我,她孩子班上同学的家长都很担心班级里有个情绪不稳定的孩子会影响全班的学习,一直透过导师要她将孩子转到启智班就读,这样的现象实在令人忧心。


因此,有一次在与一般家长谈亲师合作时,当有家长抱怨身心障碍孩子干扰了其他孩子在课堂的学习时,我忍不住要提供这些家长们另外一个观点:想想自闭症的孩子出现率大概是两千个中有一位,智能障碍的出现率大约是一百位有二至三位,而造成自闭症或智能障碍的原因有的是不明原因的,那么当我们很庆幸生到健康的孩子时,是不是也该感谢那些为我们承担了那两千分之一与百分之三的障碍儿出现率的家庭呢?如果让我们的孩子有机会和这些身心障碍孩子一起成长,学习如何协助身心障碍同侪,学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不也是一个终身受益的经验吗?


我们当中,没有人会主动选择与“身心障碍”共存,却忽略了我们也许只是现阶段幸运的非障碍者,却都有可能成为人生下一阶段的障碍者,而当我们有机会和身心障碍者共处时,我们竟如此轻忽他们及他们的家人所承受的痛苦对我们的启示!

建立共融的教育情境:给「身心障碍」一个机会

2
  存在我们心中的障碍
  才是最大的障碍

如果我们愿意去面对每个人都有可能致残这样的事实,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再对「身心障碍」的本质显得如此淡漠与无知。
有一回,在国中教师特教知能研习的场合,我问听众:“如果有一天我中风,必须仰赖轮椅行动,口齿又不清,校方认为我无法再胜任教职,因而建议我提早退休,我该如何?”,几乎全场的人都认为我应该顺从校方建议,赶快退休。

接着我又问:“如果我的家人担心我白天一人在家,乏人照料,家中又因空间局促障碍重重,因而建议我移居赡养中心,好有专人照护,我该去或不去?”,众人中有七八成都举手认为我该拿着退休金找个好的照护中心居住。

我近乎乞怜的反问:“对一个一生如此努力又充满生命力的我,如果我很渴望致残后能与家人住在一起,难道也是一种奢望吗?难道没有比离开熟悉的家人更好的选择与机会吗?”,台下的听众虽然面有难色,可是对我这个假设性的问题,似乎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有的甚至生气的说:“我很难回答这种假设性的问题!”。

我们对“致残”后的情景似乎是充满悲观与恐惧的,是什么使我们如此焦虑面对呢?

缺乏机会了解身心障碍者如何与身心功能缺损共生共存,以及长久以来漠视改善身心障碍者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显然是主要的原因。如果我们觉察到身心障碍者的处遇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而改善环境就能让身心障碍者的命运改观,我们也许就不会如此悲观。
例如,当我告诉上述听众,许多辅助性科技已能改善我的住处变成无障碍居家环境,包括:将屋内动线都改成轮椅可进出自如,有可以自动调整的床,可以遥控的各式用具设备,以及经过改良的厨具与卫浴设备等,为什么我不能留在自己的家?

如果我有机会可以加入肢体障碍者有关的联谊会或社团,经常参加这类支持性团体,并有志工来协助我外出,为什么我必须离开我熟悉的小区?

如果我有计算机辅助沟通设备协助我在课堂上讲课,为什么我不能继续我所热爱的教学生涯?

说到此,终于大多数的人都支持我应该有权利要求留在自己熟悉的环境。
原来一个人致残后的生活并不一定得与悲惨划上等号,虽然障碍本质没有改变,但是一个人的障碍程度是可以因为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否愿意给予善意的响应,而降至最低。

一个因意外失去双脚的人,也许终其一生医疗科技无法让脚复生,但是义肢的辅助,生活空间的改善,社会大众透过无障碍环境所表达的尊重与关怀,是可以让许多身心障碍者感受到存在的价值而减轻忧惧。

存在我们心中的障碍恐怕才是最大的障碍!
 
建立共融的教育情境:给「身心障碍」一个机会

3
失去融合机会
对身心障碍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对的,让我们也来审视”失去与一般同侪互动的机会”对身心障碍者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多深。

试想一个先天致残的孩子,如果打从出生就必须和疾病或身心功能缺损长期奋斗,必然被剥夺了许多与一般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若在后续求学历程都被安排在特殊班或特殊学校,只能和自己同样状况的身心障碍孩子一起成长,而失去和正常发展的孩子一起学习及成为友伴的机会。这样的教育安置初始也许是一番美意,认为较能提供适当的教育与照顾,却忽略隔离所造成的标记,深深影响身心障碍孩子的自我概念,也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更讽刺的是,当这些长期被隔离的身心障碍者长大离开学校时,又被训练与期许要回到家庭,走入职场,和一般人竞争,殊不知过去长期缺乏与同侪相处的经验与学习的机会,导致他们在踏入主流社会后,因为适应困难而不得不选择自我封闭与逃避。
同样的,在这个社会里,大多数人也因从小成长过程中没有机会接触身心障碍者,以致于不知如何来与这些成年后突然冒出在其身边的身心障碍者共处及提供适当的支持。

如何给彼此一个机会,如何营造一个无障碍的生存环境,显然需要我们先克服自己内心恐惧致残的障碍。

认识障碍,接纳障碍,进而拥抱障碍,超越障碍,应该不只是身心障碍者终身的课题,也是每一位现阶段的非障碍者要学习的课题。
建立共融的教育情境:给「身心障碍」一个机会

给身心障碍者和我们自己一个机会,跨越彼此的障碍,让我们成为彼此的朋友,让我们不再只是参与他们活动的志工,也不再只止于当幕后捐款赞助的无名氏。给身心障碍朋友有机会成为你的同学、作你的同事、当你的员工、作你的邻居、当你的伴侣,那么当有一天身心障碍的状况轮到你我时,我们何所忧惧?



本文原刊载于《南区伊甸五周年纪念文集》



建立共融的教育情境:给「身心障碍」一个机会


各QQ群列表
群名称 适应年龄 群号
大龄群 11岁以上,即05年前的孩子家长 283890653
小学群 11岁—9岁,即05年—-07年的孩子家长 429752654
幼小衔接一群 8—5岁,即08年—–11年的孩子家长 399520778
幼小衔接二群 8—5岁,即08年—–11年的孩子家长 469169527
低龄一群 5—2岁,即12年后的孩子家长 259333477
低龄二群 5—2岁,即12年后的孩子家长 276400783
低龄三群
5—2岁,即12年后的孩子家长 468530949


建立共融的教育情境:给「身心障碍」一个机会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以琳论坛,学习更多干预知识

所属主题
以琳星家园
以琳星家园
以琳,是青岛市自闭症研究会、青岛市以琳康教展能中心和宁海县以琳康教展能中心的简称。 如何面对自闭?如何干预、教育自闭的孩子?如何与自闭同行?陪伴星星成长,更是成长自我,请你来到这里——自闭症家长/教育者学习、成长和分享、互助的心灵家园。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