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6月 29, 2024
spot_img

教会历史(六):早期反异端的教父们

早期教会不仅各种异端横行,而且各种异教也犹如荆棘四处抵挡教会。教父们奋力驳斥这些异端,在帝国西部有爱任纽、特土良、居普良和希坡律陀;东部则有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和俄利根,当然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护教家游斯丁。
游斯丁是二世纪最伟大的护教家,他也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神学家。年轻时候的游斯丁认为哲学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他说:“哲学是对本体的全备知识,与对真理清晰的洞察,而快乐则是这种知识与智能的报偿。”
游斯丁信主之后主要的工作是与毁谤和迫害基督徒的人辩论,向他们解明基督教的真义。游斯丁殉道是受到犬儒哲学家克雷桑的陷害,理由是他曾多次在公开的辩论中败给游斯丁,因此他怀恨在心故意报复。
游斯丁也预料到自己会遭人陷害并且为主殉道,他称克雷桑甚至是一个极其不尊重苏格拉底宝贵教导的人,克雷桑实际上是一个极其贪恋男色和钱财的人。他劝别人藐视死亡,而自己则极其怕死。相反,游斯丁则获得了“殉道者”的美誉,爱任纽与特土良都从他那里获得了极大的帮助。
公元二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大致分为两派:东部主要以安提阿的伊格那丢为代表,西部则是在罗马讲学的护教士游斯丁为代表。爱任纽是两者兼之取其精华,他大约出生在公元130年,生于示每拿地区,并加入了士每拿教会,受教育坡旅甲,而坡旅甲又是使徒约翰的得意门徒。
坡旅甲为主殉道之后,爱任纽去了罗马跟随游斯丁学习。公元166年,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掀起逼迫教会的又一个高潮,爱任纽被迫离开罗马去了里昂。当时里昂的主教坡提努是他的好友,主教努力留下爱任纽并任命他为长老。公元176年,爱任纽受主教坡提努派遣去罗马,正是这次罗马之行爱任纽发现了当时教皇竟然接受孟他努主义的错谬思想,这也是爱任纽写下《驳异端》的初衷。
公元177年,罗马皇帝逼迫里昂教会,主教坡提努为主殉道。爱任纽因为在罗马反而躲过一劫,劫后余生的里昂教会在爱任纽不在的前提下选他为主教。爱任纽在乱世之中重建基督教基本信仰,他也是三位一体论的先驱,他还最早将现今圣经正典中的四福音书列为神的启示,并力求教会在信仰上合一,他也热心于传教事业等。
教会起初,罗马教会并没有特殊地位,但二世纪末,罗马主教(天主教皇维克托一世)竟然强烈要求东方教会的所有仪规必须跟罗马教会保持高度一致,如果不从将宣布东方教会为异端,爱任纽勇敢地向维克托表明自己的观点。爱任纽认为,在信仰上一致的前提下,习俗上有些分歧应该是次要的。公元202年,爱任纽安息主怀。
公元三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主要阵地转移到北非,尤以亚历山大城和迦太基著名。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和俄利根属于师徒关系,被称为“亚历山太学派”,试图用希腊哲学来解读基督教的教义。迦太基分别是特土良和居普良师徒,被称为“迦太基学派”。
公元150年,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出生在雅典,但他对雅典哲学兴趣不大,反而很痴迷于神秘主义,长大后离家出走求学,在亚历山大城遇到了他心目中的智者。
大约公元176年,亚历山大城出现了一所基督教学校,他们以哲学问答的方式来教导基督教神学,这是可查考的世界上最早的基督教神学院。后来,有一个名叫潘代诺的人担任该校校长,对于潘代诺我们知道的不多,但却是革利免眼中的智者。
革利免在潘代诺的教导下认真学习了三年,后来他担任该校校长并兼任亚历山大教会长老。用希腊哲学调和神学最早源于犹太人斐洛,当时亚历山大城作为希腊哲学的重镇,基督教神学家延续的依然是斐洛的做法,但却比斐洛走的更远,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寓意解经”主要和亚历山大学派有关。迦太基学派的特土良最有名的一句话“耶路撒冷和雅典有什么相干”,就是对亚历山大学派的不满。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只是将希腊哲学和基督教义揉合在一起的奠基者,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则是俄利根。俄利根(185年一254年)也有翻译为奥立金,土生土长的亚历山大城人。他十五岁就拜访了当时神学院校长的革利免,公元202年因为罗马政府逼迫基督徒,神学院被迫解散,俄利根的父亲因为信主也被抓了。
听到父亲被抓的消息后,俄利根决定要和父亲一起为主殉道,幸亏得到母亲的劝阻。俄利根的父亲不仅为主殉道,而且因为这个原因,他家里的所有财产也被全部没收。此时,俄利根担负起了养家的重担,他有六个兄弟姐妹。
公元203年,政府逼迫稍微缓解,有人写信邀请只有十八岁的俄利根担任关闭一年的亚历山大神学院的院长。我们今天最熟悉俄利根的一件事情就是他为了天国的缘故自阉,据说他因为年轻担任校长,而学校里面有一些女学生,结果就传出了他和这些女学生的流言蜚语。于是,他选择为天国的缘故自阉,不管如何这都是不太正确的做法。后来,他也为自己的做法懊悔。
俄利根当了二十七年校长,按理说成为牧师或长老应该不成问题,但正是他的学问太大导致他一直只是一个平信徒。这背后则是因为亚历山大主教底米丢的缘故,而当时正是他邀请俄利根担任亚历山大城神学院校长,但他后来不仅后悔,而且后悔的要命,只是因为他太嫉妒俄利根的才华。
最后,在底米丢的主持之下通过决议﹕第一,罢免俄利根圣道学校校长一职﹔第二,禁止他继续在亚城施教讲道﹔第三,革除他的教籍,把他逐出教会﹔第四,并将亚历山太教会的这一决议转发给帝国内所有的兄弟教会。从此以后,俄利根离开自己出生的地方,前往该撒利亚并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俄利根著作之丰古今中外都罕见,据说有六千多部。他遇到了一位名叫安布罗斯的人,他富有热心资助俄利根,花钱雇佣七位书记员轮流值班分别记录俄利根的口述。俄利根是运用和发展“寓意解经”大师里面的大师,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
就俄利根本人而言,哪怕发生过为天国自阉事件,他依然是一个为信仰而活的人。但就他的神学著作而言,他既没有被称为教父,又没有被天主教封圣。
迦太基学派的创始人就是特土良(公元150-230),也有人翻译为德尔图良。他出生于迦太基,他父亲应该是一名罗马军官,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精通法学、哲学、史学、文学、又精通希腊文及拉丁文。他是真正意义上用拉丁文写作的第一位神学家,有“拉丁神学鼻祖”之称。
特土良四十多岁才悔改信主,后成为迦太基教会的长老,并且一直到去世。今天我们很多熟悉的神学词语都是他首次提出,比如“三位一体”、 “圣礼”、“救赎”、“功德”等。特土良不同意亚历山大学派研究神学的方法,他认为希腊哲学源自雅典,而基督教神学源自耶路撒冷,二者没有任何关系。
特土良还有一句名言:“(基督教)正因其荒谬,故而才可信。”荒谬并非基督教本身荒谬,而是使用希腊哲学解释就会荒谬,但难道不信吗?特土良在教会服事多年,却发现人们甚至罗马教会对真理的认识还是很荒谬。当时很多人以为只要受洗,罪就被赦免,之后反而变本加厉去放荡犯罪,即便连所谓的大公教会对这些问题也视而不见。
公元200左右,特土良为了表达对大公教会的不满,加入了孟他努主义的阵营里面。迦太基教会立即召开会议开除了他的教籍,并将决议分发给罗马帝国各大教会。因此,特土良也没有被后来的天主教会封圣。不过,特土良很快就发现孟他努主义的错谬,他宣布脱离孟他努主义,但大公教会又不愿意接受他。于是,他自己开宗立派。
公元202年,罗马逼迫教会,无论什么样的教会都不例外,特土良在逼迫中说出了又一句伟大的名言:“殉道者的血是福音的种子。”公元230年,特土良安息主怀后接替他的是他的老乡居普良。
居普良(公元200-258),居普良和特土良一样,也是四十多岁后才悔改,他的家境很富裕。他大约五十岁时,成为迦太基教会的主教。居普良的贡献在于教会论,在他的《论教会合一》一书中,他这样写道:“不以(大公)教会为母的,也不再有上帝为父,在教会之外没有救恩。”
简单地理解,正是居普良发展了“主教制”,并最后形成了天主教的教皇。公元三世纪,教会以罗马﹑亚历山太﹑迦太基﹑安提阿和以弗所这五所人数最多。根据居普良的主张,教会无论大小,众主教的地位平等,但各教会的主教应组成一个主教联盟,这个联盟对所有教会拥有最终的监察权,为全体大公教会的最高领导层。但居普良又认同罗马的教会有“最高的尊严”,是众教会中的第一位。
公元249年,罗马皇帝开始逼迫教会,作为刚刚当上主教的居普良居然逃跑了。十四个月后,逼迫结束,他又回来了。当时就他是否还有资格担任迦太基的主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居普里继续当主教。理由是如果下次逼迫,他决定为主殉道。此时,他也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后面的历史也会面临,当时在大逼迫时期,有很多信徒因为软弱跌倒,违心承认自己不信主,但逼迫之后他们又后悔了,并且痛哭流涕愿意悔改。
居普良提出了“补赎论”来宽恕这些人,不过包括当时罗马主教都不认同这种做法,但没想到这种做法后来成了天主教的“补赎礼”。除了“主教制”和“补赎论”,居普良也提出了自己的“圣餐论”。早期各教会对圣餐的认识都有自己的观点,比如伊格纳修认为:“ (圣餐)是长生不死之药,叫我们领受了可得不死,而且永远活着。”居普良认为:“圣餐是对神的献祭,而基督教的牧者(牧师﹑长老﹑神父)是祭司,因此这些献祭应由他们来进行。”我们现在很熟悉的天主教遵守的就是这样的方式。
公元253年,新的逼迫果然又开始了,这一次居普良兑现了他曾经的诺言,在殉道之前他说下了他的遗言:“我将感恩献于神。”无论如何,他无愧于自己的信仰。
公元三世纪上半叶,除了北非那些伟大的神学家外,罗马也有一位值得我们去分享,他就是希坡律陀(公元170-235),出生在罗马城。据说他是爱任纽的学生,而且青年时期的俄利根到罗马听过他的演讲。
那时的教会就神的位格主要有两种观念:不太成熟的“三位一体”论和“神一格论”。当时罗马的主教斐林就是“神一格论”的支持者,希坡律陀虽不满,但出于敬重,就没有公开反对。后来,新任的罗马主教加里斯都,天主教称他是为主殉道的教宗,但也有人称他是第一个伪教宗。希坡律陀就无法忍受这种错误继续下去,而且加里斯都还非常独裁。
加里斯都原本是一个奴隶,据说因为弄丢了主人的赈济金逃跑了,后被抓捕,幸亏得到人们的求情,结果因祸得福获得了自由身。不久后他信主,并加入罗马教会,很快获得了主教斐林的赏识,当主教斐林去世后,他接替成为罗马新主教。
加里斯都不仅支持前任的错误神学思想,而且还制定了一套宽松的忏悔赦免政策。通过这项政策,他将自己主教的权力大大地提高了。希坡律陀对加里斯都随意可以赦免任何人的罪极其不满,并向他提抗议,双方谁也不低头,经过几个月的对抗,希坡律陀退出加里斯都的教会,并自己在罗马成立了新的教会。
这种分裂的局面持续十几年,加里斯都之后换了好几个主教。公元235年,这两个教会的负责人朋田努和希坡律陀全部被罗马皇帝发配到撒丁岛的劳改营做矿工,在这里两个阵营的负责人冰释前嫌,但最后都被折磨而死。
天主教后来仍然承认希坡律陀为主殉道,并给他“封圣”。


所属主题
老魏讲历史
老魏讲历史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记一位被家暴的胖嫂

想起这样一群人

你我的心归了谁?

八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