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 自闭症家长/教育者学习、成长和分享、互助的心灵家园。欢迎给我们投稿并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附上我们的二维码。
从恩启公众号看到周立明老师的文章后,就希望能联系到他。一方面想为以琳平台征集文章,另一方面希望周老师能担任以琳拿到BCaBA执照的老师们的督导,也希望周老师能有机会到以琳为老师和家长们做讲座。
一开始周老师婉言拒绝了我们的要求,他担心自己如果担任督导的话就需要经常回国,这样身体可能会吃不消。我理解周老师,但还是一再表达了自己的诉求。
终于…终于…终于周老师答应了我的再三请求,开始担任了七位老师的督导,老师们一个个笑逐颜开。下面这篇文章就是周老师带督导老师们的时候完成的作业。
期待周老师早日来以琳传经送宝,大家都伸长脖子在等待。当周老师来到的时候,他会不会惊讶怎么以琳人都变成长颈鹿了?
——方 静
Ph.D. BCBA-D
孩子无端大叫,家长如何应对?
作者:以琳BCaBA团队
孩子「无缘无故」地大声喊叫,这种行为在我们的自闭症孩子中很普遍。
孩子在公共场合突然大叫,常常引来别人异样的目光注视,这会使家长感到难堪。如果孩子继续大叫不停,家长又没有有效办法制止,最后常常不得不拉着孩子落荒而走。可见孩子的大叫行为,有可能影响亲子参与正常社会活动,减少孩子与主流社会接触融合的机会,甚至还有可能妨碍孩子去剧场观剧、餐馆用餐、乘车、坐飞机等。
孩子在学校里大叫,不管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会干扰孩子自身的学习、交友,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对老师的教学、同学的学习、学校的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因而这一行为往往成为普通学校拒收或辞退我们孩子的“理由”。家长都有体会,孩子在家里常常大叫,对家庭生活环境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干扰。
使家长困惑而且着急的是,他们知道大叫对孩子来说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行为,但是他们不能理解孩子大叫的原因,因此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应对。
通常家长会对着大叫的孩子伸出食指,贴在嘴唇上:发出“嘘嘘….”声,提示孩子停止大叫,或者对孩子说:“小点声,小点声!”试图让孩子停止大叫或者放低音量。这样的方法有时也会奏效一时,但往往是好景不长,孩子停止大叫或者放低音量之后不久,又会突然大叫起来,弄得家长束手无策。
那该怎样应对孩子的大叫行为?
行为分析科学告诉我们,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表现某一行为,任何行为都有其功能,或者说有其“原因”,而这一行为的功能在孩子生活中一定起着某种作用,大叫也是同样。要想改变问题行为,唯一可行的途径是找出该行为的功能,根据找到的行为功能来设计具有相同功能却又能为社会接受的替代行为,然后通过教育训练,强化替代行为,弱化问题行为,教会孩子用替代行为来取代原来的问题行为。
那么,大叫可能有什么功能?又应该怎样来替代呢?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与不同年龄的自闭症孩子打交道,多年的教育经验表明,孩子大叫,至少可能有这样三种不同的功能:
引起别人特别是家长的关注
或者想得到喜欢的玩具用品
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和客人说说话,孩子会在一旁冷不防地大叫起来;或者妈妈正忙着做家务,孩子在一边无所事事,悠悠荡荡的,也会突然大叫几声,结果使得妈妈不得不停下正在做的事,或者提示孩子小声点,或者与孩子说说话,这样来“平息”孩子的大叫。这种情形的大叫,十有八九可能具有引起他人关注的功能。而妈妈这样应对,恰恰强化了这一行为,结果会使得大叫的可能性在将来增加。
有的孩子在得不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其它物品时很生气,也会大叫大喊。结果如果家长让步,让孩子得到了该玩具或物品,孩子的大叫行为也会因此而得到强化。这种获得喜欢物品的行为功能和引起他人关注行为的功能有类似之处。
逃避困难的任务
或者是孩子忍受不了的环境
上课课时太长,课堂活动乏味,或者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太难,孩子缺乏功能性沟通的能力,又受不了长课时的约束,或者完成不了学习任务,有时也会发出大叫。
如果老师因此让孩子逃避了课堂环境或者学习任务,这种行为就得到强化,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刺激自我感官
自闭症孩子往往缺乏社会交往和游戏技能,喜欢沉浸在自我感官的小天地里。无所事事的时候,他们有时会重复刻板地发出各种单调的嗓音来寻求刺激,或者是叫声刺激了耳朵听觉,或者声带振动产生了感觉反馈,感官刺激对大叫行为起了自娱自乐的强化作用。这样的行为,也可以说是行为本身强化了该行为。
必须说明的是: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表现大叫的场合不同,行为的功能也可能不同。有的孩子大叫行为只具有一种功能,而有的则可能同时具有几种功能。必须对具体孩子做具体分析。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是孩子大叫的功能呢?
要知道某一行为的功能,必须对该行为进行功能评估分析。不熟悉行为分析的家长,需要在熟悉这一技术的老师或专业人员指导下,通过观察记录孩子在不同环境中大叫的发生频率和“前因后果”,归纳统计,得出比较可信的行为功能假说。有了功能假说,才可以设计成功的功能干预策略。
尽管问题行为千变万化,但功能干预的原理大致相同,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1、对前提事件干预
2、设计替代行为加以强化
3、对后果事件干预
行为功能评估和功能干预,是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这门技术需要一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这篇短文不能帮助读者达到这一目的。下面只能以一个孩子的个案为例,介绍我们做过的分析干预,希望给读者一点启发。
一个四岁的男孩,被诊断为严重自闭症倾向。他没有什么游戏技能,也不爱独自玩玩具,喜欢成天粘着妈妈。有时妈妈接电话,或者忙着洗衣服、准备晚餐,他一个人悠悠荡荡地在妈妈周围转,会突然大叫起来引起妈妈注意。有时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和客人说说话,他在一旁也会冷不防大叫几声,使得妈妈不得不停止与客人谈话,回过头来安抚他。
这一大叫行为有明显的引起他人关注功能的特征。我们设计的干预策略是:
第一是通过改变前提事件来预防:
-
在妈妈忙家务时尽可能让他参与家务活动帮小忙,这样可以保持母子对话,给予持续关注;妈妈在接电话之前提醒他:
-
妈妈接电话时不能和他说话,鼓励他耐心等待,接完电话后对孩子的等待行为奖励;
-
客人到来之前提醒他:尊重客人,妈妈和客人说话时不要大叫;在接待客人时尽量让孩子参与,强化他的联合注意、应答语言和礼貌行为等好行为;
-
妈妈在与客人谈话时,只要孩子不发出大叫,每过一二分钟给予孩子一点积极注意,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句表扬,都是对好行为的强化。
第二是选择功能沟通作为替代行为
比如教会孩子说:“我要说说话”“看看我”等短语,让孩子用这样的沟通来替代大叫行为。
第三是一旦孩子发出大叫想引起注意,一定不能因为他叫了才给他注意
不管是什么样的注意,目光,手势,嘘声,说“别叫”或“轻点声”,都会强化他的大叫行为,使得这一行为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必须避免。该孩子的大叫行为只具有一种简单的功能,所以干预也相对简单。对于具有复杂行为功能的大叫,需要设计更为复杂的干预计划。
结论
自闭症孩子普遍表现的大叫行为,看来似乎是无端发生,或者也有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强烈情绪,要让他们表达」,但是这样的看法并不能帮助家长找到合适的替代行为,因而无法改变这一问题行为。
从行为分析科学的角度看,大叫行为具有其功能,而行为功能又因人因环境而异。家长要想改变这样的问题行为,寻找替代行为,离开了ABA的功能评估分析和功能干预,将会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结果常常会是大叫行为不但没有弱化,反而得到强化,得到泛化,在将来变得更为频繁,并且在孩子生活学习的更多个方面发生,这是我们想提醒家长们注意的。
如果读者的孩子有这样的问题行为需要帮助,可以通过以琳平台咨询我们。
本文由以琳BCaBA(国际认证副行为分析师)张丽艳,黄金莉,江晓霞,宿晓霞,郭常蕾,陈雪正,张艳老师共同讨论撰写
BCBA-D 周立明审读修改
图片来源于绘本《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
群名称 | 适应年龄 | 群号 |
大龄群 | 11岁以上孩子的家长 |
283890653 |
小学群 | 9岁—11岁孩子的家长 |
429752654 |
幼小衔接一群 | 5–8岁孩子的家长 |
399520778 |
幼小衔接二群 | 5–8岁孩子的家长 | 469169527 |
低龄一群 | 2—5岁孩子的家长 | 259333477 |
低龄二群 | 2—5岁孩子的家长 | 276400783 |
|
2—5岁孩子的家长 | 468530949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以琳论坛学习更多干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