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4 11 月, 2024
spot_img

你如何面对死决定你怎样活:分享葛培理《如何面对死亡》

阅读此文需要五分钟。今晚(530日)八点至十点,我将分享葛培理《如何面对死亡》一书,ZOOM房间号869 0264 0380 密码695591。欢迎各位有兴趣者转发周知。


人人必有一死,死亡它不会度假。死亡高视阔步地辖制人类,使得许多人成了死亡的奴仆尚不自知。多数人成了死亡的奴仆,这就是人类的困境与悲剧的最大原因。换言之,死亡成了人类最大的仇敌,而且被认为似乎好像无解。当然也有伊壁鸠鲁和肖伯纳式的调侃,前者曾说,死亡是最可怕的恶魔,不外是如此而已。只要我们一天活着,死亡便尚未来到;当它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后者曾说,死亡的统计数字非常惊人,每一个人中都有一个人死亡。


伊氏与肖氏的“贫嘴”,读后除了一笑外,实对解决死亡的困境没有多少帮助。死亡不会因你与它调情,就放过你,扔掉它撒向你的毒钩。它要致你于一种无有抓拿,乃至万劫不复的境地,才善罢甘休。死亡不仅问题多且大,不是你调侃它回避它,它就不存在了。事实上,什么是死亡的界定,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这里面涉及如何认定死亡,而让其亲朋好友做出进一步决定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过于激进地将死亡当成一门表演艺术,来展示自己对死亡的掌控,而觉得自己是死亡的主人。以便向世人说,死亡其奈我何,从而得到一种无知的,如何死亡是我的一种权利的幻觉。老实说,我们必须承认,何时死亡,如何死亡,都不是我们人所能掌控的,必须承认自己的有限性。


同时对死亡的认定,以及其间的施救,一方面是追求一种“不要死亡”的过度治疗,另一方面被死亡的“尊严”所辖制,寻求一种自己可以掌控的积极的“安乐死”,其实这种结果往往可能是一种过于自大自义自嗨的“自杀”或者协助“杀人”。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在哪个时候结束,是一件相当谨慎且难以判定的事情,葛培理在书里的例证已然证明了此点。那种对人的理性高度称赞,且认为人是自己主宰的想法,其实在很多时候会带来极其可怕的后果。


葛培理说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曾做过一项调查,那就是相信有天堂比相信有地狱的人为多。除了两者都相信的外,那么一定有人只相信天堂而不相信地狱。这里面,就有一个逻辑悖论,这就像一个人只相信好,不相信坏的存在一样,这是一个人的智商与判断力所不能允许的。但在生活中,这样的“反常”却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没有人感受到自己思考的死穴何在。这不仅是思考的懒惰,也是世人像蔡桓公一样明目张胆地讳疾忌医,不愿意承认残酷现实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中死得好的人——在人们肉眼看来可以赞美的死就是死得好——可谓凤毛麟角(真正的死得好,是值得探讨的大问题),因为中国人是一个对死亡最没有准备的族群。再加上“人死如灯灭”的传统认知,在国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所以除了在死时悲伤发泄外,这个族群几乎产生不出对死亡有深度、有超越性的思考。嵇康临刑前“广陵散于兹绝矣”的表达,被夸张的语言包裹起来的美学表达放大到了一个地步,仿佛这样的死值得千古赞美。但其实嵇康实在是被逼无奈,你从他的家教及人生实际来看,其贪爱世界与活着,对死亡没有准备,和绝大多数中国一样,没有任何区别。而西方的苏格拉底之死,也千百年来被人们传播称赞,他那句著名的话,更是流传至今:“我要去死,你继续活着;只有神才知道谁走的路比较好。”虽然苏氏的决绝成了许多人的“嗨药”,但我觉得只有最后一句才能表达他的真实心情,事实上他对自己所走的路,他高度发达的理性,也无能为此做准确判断,他终于在此似乎不那么甘心地低下头来。事实上,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他的死看上去展示了人的一种自大感,其实就连他自己也不完全明白自己为何如此死。更不用说那些千百年来的赞美,其实根本就没有思考到死亡真正的底蕴。


下面是分享葛培理《如何面对死亡》一书的简要提纲,愿大家在我们彼此的探讨中得益助。


一:人为何必有一死?

1:死从何来?

2:人可否不死?

3:为何有的人早死?

4:到底什么是死亡?

5:人死后到哪去了?


二:死亡为何是人类普遍的禁忌?

1:人类死亡禁忌背后的真正原因

2:对死亡的害怕是合理的吗?

3:人类何以喜欢否认死亡的来临?

4:人类开始公开谈论死亡的原因何在?


三:死亡与安乐死

1:人可以决定自己何时死吗?

2:死亡的权利到底是什么?

3:人可以死得好吗?

4:安乐死的试探与困境


四: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1:体恤与接纳:与哀哭者同哀哭

2:只有时间不会撒谎:陪伴、爱与关心

3:什么才是临终者真正需要的力量?

4:悲伤的必然与盼望的必要


五:死亡对我们有益助吗?

1:遗嘱操练的益助与限度

2:死囚可以帮助人好好活着吗?

3:死只是一种解脱吗?

4:如何将死亡的辖制变为益助?


2023530日早上匆匆草就


所属主题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