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 12 月, 2024
spot_img

学术动态:杨云惠/六代苗族制笙家族传统技艺的田野考察与多重文化身份研究(上)

论文题目:


六代苗族制笙家族传统技艺的田野考察与多重文化身份研究(上)


——以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王氏家族的芦笙制作为研究对象


作者:


杨云惠(昭通学院艺术学院)

来源: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4,21(02):12-24.



摘要:滇东北次方言苗族民间艺人王杰锋的苗族传统芦笙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氏家族的芦笙制作,到王杰锋之子王爱华这一辈人,已经传承了六代。王氏独到的簧片改良、牢固的树皮箍、自然衔接不漏气的穿管技术等,使其制作的芦笙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可。王氏以滇东北次方言苗语的六个声调为标准,以本支系的语言发音为参照而制作的传统六管芦笙,既传承了苗族人的传统文化,又满足了本支系的传统民俗仪式和日常生活需求。芦笙的制作并非易事,它要求制作者必须掌握相关的木匠、铁匠等各种技能,同时还要具备相关的语言、音律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芦笙制作者。王氏家族制作苗族芦笙的技艺受到苗族民众的尊重,他们制作的苗族芦笙也得到苗族民众的普遍认可。


关键词: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王杰锋;王爱华;传统芦笙制作;多重文化身份



杨老师其他有关阿卯音乐研究论文如下:


[1]杨云惠.婚礼上的“悲”:滇东北次方言苗族叙事芦笙史歌“阿作”田野调查与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03):53-58.
[2]杨云惠.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芦笙制作田野观察与研究(下)[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19(04):13-21.
[3]杨云惠.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芦笙制作田野观察与研究(上)[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19(03):39-52.
[4]  杨云惠,杨付辉.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与苗文谱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下)[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1,18(04):10-17.
[5]  杨云惠,杨付辉.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与苗文谱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上)[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1,18(03):22-27.
[6]  杨云惠,杨付辉.群体意识对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班合唱的影响[J].音乐天地,2021,(08):34-37.


笔者与杨老师虽说认识,但交流不多。她这几年着重研究滇北阿卯的音乐文化,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上所列文章),笔者也都拜读过,获益匪浅。从音乐学的角度,去探究阿卯音乐文化,在国内,如杨民康、华慧娟、杨俊等人,都曾发表了许多论文。再者,阿卯内部的前辈们以及年轻人,都在不约而同的去关注和研究。老前辈如杨世武的《西部苗族古老歌》和《苗族芦笙教材》,以及一些年轻人对阿卯音乐的体悟等。


笔者对音乐是外门汉,虽有心在此有所建树,但专业知识的缺乏,像一座大山一样拦在前面,跨不过去。不过,从笔者感兴趣的历史方面,其实也可以对阿卯音乐进行一些历史的考证和文化的分析等。当然,如果拥有音乐学专业知识的年轻阿卯愿意从学术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这会更好,我们也期待有志于学术方面探究的阿卯年轻人能出现吧!


阿卯音乐还有许多可以值得探究的地方。人类学中,有专门的音乐人类学,也有许多从事民族研究的人做少数民族音乐。


有位朋友的博论——关于阿卯音乐研究——很快就完成,期待她的成果!

所属主题
柏苗 顽石与窄门
柏苗 顽石与窄门
一個阿卯。我愛我的家人、家鄉以及朋友們。喜歡沉默,不善言辭。只喜歡寫寫文章,雖然寫的很爛。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不再只为自己而活

打开心灵的眼睛

信心是一道绳

人生总有原因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