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30, 2024
spot_img

讀書筆記摘錄10:《「艾瑪」儒家倫理指向及意義發覆》

“《艾瑪》儒家倫理指向及意義發覆”一文發表於《文學人類學研究》第八輯(2023年11月,208-224),作者是劉振宁先生。


所謂《艾瑪》,指的是柏格理(S.Pollard)小兒子歐內斯特·柏格理結合他的母親艾瑪(Emma Hainge)的口述與自傳而編著完成的一本關於艾瑪的傳記書(Emma Hainge Pollard:Pioneer Missionary In South West China),並未公開發行,只以未刊本流傳下來。也就是説,這本傳記,除去引用了大部分艾瑪所寫的之外,還有他的兒子自己的敘述和評論在裡面,這點非常重要,對於我們理解劉先生的這篇文章。


劉先生這篇17頁的小文,主旨是“檢視艾瑪事關儒家倫理的論述邏輯与形象意義,既能照見儒家倫理的某些缺憾,更能洞見審視者性別身份和價值秩序的影子。從而,不僅有著揭示了世界本身「部分的真理」的價值,而且體現出了「任何‘他者’」的版本都同時是「自我」的建構”的真精神。


也就說,這篇文章主要討論《艾瑪》一書中對中國儒家倫理的描述和看法,并通過分析他者的視角,來進行自我反思和認識到他者的視角的侷限性,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他者對中國儒家文化“自上而下”的審視視角。


作者在最後總結道:《艾瑪》儒家倫理論述的文化意涵,主要體現在“鏡鑒”和“自證”兩個方面:既能照見儒家倫理中的某些缺憾,更能洞見審視者性別身份和價值秩序的影子?當然,“自證”功能遠遠大於“鏡鑒”作用。(224頁)


由此可知,該文最主要探討的就是《艾瑪》一書从西方人視角“俯視”中國儒家倫理文化的問題,即作者所說的:艾瑪眼睛里始終嵌著自身歷史文化的面孔,將特定時空背景和問題領域中的儒家倫理,通過具象性外顯事象進行觀照,并取用西方文化論標準進行判定和裁斷,從而清晰地留下了種種“先入之見”,投射出了記述者自身文化的影子,具有明顯的片面性与偏頗性。(224頁)


一種文化進入到另一種文化之中,衝突是難免的。不同文化出身的人,尤其是強勢文化進入到弱勢文化之中,都或多或少帶有“俯視”意味。來到西南地區的艾瑪自身也或多或少會从自身文化去看待其身處之地的“異文化”。筆者在一定程度上認同劉先生的小部分觀點。


不過閱讀之餘,還是有那麼一點困惑。


作者在行文中,有時是説《艾瑪》這一本書的思想,有時是説艾瑪作為個人的思想。其中關於艾瑪個人的一些論述和想法,顯然有誤。比如作者舉關於飲茶的故事,說明“她筆下的飲茶敘述,與其說折射出了中國茶藝的些許影子,還毋寧説是道地的英式茶技表演,或者説空有中國茶的形,實具英國茶的神”。


作者的意思,用他的原話説,就是:無論是穿戴還是飲食,也不管是居住還是行為,艾瑪都難以徹底融入“異鄉異俗”,難以容忍“异見”或東西民族与文化間的隔閡,難以丟棄自身的“等級觀念”。(220頁)


作者舉例關於飲茶的這個話就是想闡述艾瑪難以融入當地的飲食這一問題。


但問題在於,文中作者所引的這句話其實是小兒子歐內斯特·柏格理回憶起自己六七歲時在石門坎煮茶喝的情景,和艾瑪無關,怎麼可以用來介紹艾瑪的所思所想?


所以,如果我們這些普通大眾能有更多的人閱讀過相關的史料,其實就可以自行判斷出很多出錯的問題了。還真是抱歉,筆者剛好讀過艾瑪的自傳,知曉它的真正內容是什麼,不然就可能“以訛傳訛”了!


對這篇論文感興趣者,可以和筆者聯繫!


更多的就不多説了……

所属主题
柏苗 顽石与窄门
柏苗 顽石与窄门
一個阿卯。我愛我的家人、家鄉以及朋友們。喜歡沉默,不善言辭。只喜歡寫寫文章,雖然寫的很爛。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记一位被家暴的胖嫂

想起这样一群人

你我的心归了谁?

八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