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的三宝说:这是东“被”亭)
游学这个名词,从前的含义很广:游学异地,从师而学。
因此,游学,包含了“留学”的意思,其英语翻译为:Study Tour。
随着现代语文的发展,“留学”一词出现之后,“游学”的含义就变得专指“游玩、旅游的同时,增加知识的学习、才能的提高”。
学习内容很多,可以分为:专业性或知识性学习,语言学习或习俗了解,技能或生存训练,等等。这种学习方式,遍及世界各国民族,从古代到现代,都情有独钟。
1
我个人从小有强烈的求知欲,我对街上的门市部,对乡村的窗户装饰,凡是我觉得好奇地方,都愿意去问问:这是怎么回事?可以告诉我吗?
只是条件有限,我最远的距离,只是到长沙看黄兴的坟墓,到岳麓山看陈天华的坟墓,凭吊他们的死,思考自己的人生。虽然这样的事情过去三十年了,但现在依然忘不了,环境给我带来的思考,以及对历史,对世界的思考。
长大以后,我自己能赚钱了,我去过长城,去过国家博物馆,看过北京剩余的城墙,拜访过人大的历史老师,林教授……只要有任何可以游学的机会,我一般都不会放过。
疫情前,我带孩子去看过湘雅医院、拜访从前传好消,所结的果子,看一百多前到如今还留下什么呢?对于我的职业,对于我的三观,都有深刻的转化作用,滋润作用。
疫情后,我参加国内一个有名的历史老师带领的游学活动,大概五天,真的很受益,不光是教学内容方面,对我们的教学方法,都有直接的影响和提升,不但玩了还学了。
……
2
今天,我们一大清早全家人在罗浮山游玩。
这是对二宝的承诺,因为他的作文(日志),完成了40篇。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我只能做我擅长的“文史”工作,罗浮山给我的亮点是:
第一、1859-1862之间,车金光在这里做好消息的事工,先后带了100多人蒙恩,但因此也付出自己的生命,这里可以听闻血泪斑斑的先辈故事,当然没有遗迹,只能靠我的嘴巴讲给孩子们听;
第二、罗浮山是中国道教的圣地,如葛洪在永嘉之乱后,移居此山,修道行医;但道士干不过和尚,唐朝之后,庙宇在此开始修建;另外儒生官居高位,和尚不得不低调,明朝这里也兴修了朱明书院……
第三、最有名的中国古代文人苏东坡,被贬到惠州,认识了一个美女朝云,视为知己,苏东坡对当官感到心灰意冷了,从道教徒,开始变为禅宗的信徒,“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名句就是诞生在罗浮山这里。
3
我们打车来到罗浮山之后,孩子们吃了早餐,我们也入园了。
我一路上呱呱地讲着我预备好的知识和故事。
我们妻子稍微有点兴趣,但更多的时候,她要关注孩子;
最有兴趣的是我的大女儿,她毕竟跟着我学习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也跟着我学习过逻辑学,我讲什么,她乐意听,也能回应地问我一些问题。
只是我们家的二宝(10岁)、三宝、四宝和五宝,没有什么感觉,他们沉迷在山水之间,沉迷在奔跑和追逐中,还有食物带来的欢乐,并吵着囔着,还要如何如何。
想想看,也能理解:
十岁和十岁以下的小朋友,当然热心玩乐,不会关心历史沧桑,好消息前辈的悲痛历史,也不会关心中国人的宗教变迁,还有中国知识分子或文人的悲欢离合。
(青蒿素的历史图片)
从上午到下午,紧跟我身边的人,只有大女儿:我带着她看东江纵队的纪念馆,告诉她这只是历史的改朝换代而已,有人赢了,有人输了,各种“选边站”的400多文化名人,跟我们都不是一伙的。
4
世界上的游学有很多种,就像琳琅满目的商店展柜。
至少我提供的游学方式,只能服务于中学生,而不是小学生:他们需要先学习常规的历史课程,受逻辑学训练最好,关心人的灵魂价值,对中国人的悲欢离合有心动的地方。我喜欢边讲故事,边分析,好像我的历史课。
迄今为止,我不敢放开手脚,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因为,我能讲的东西不多,他们能领受的东西也不多,大多数时间内,就是玩,我怕让家长失望——出来旅行一次,吃的用的住的,都是需要耗费银两的。
除了老大,对于我们家另外四个孩子来说,游学:“游”远远地多余“学”,前者是主词,后者是修饰。对于“老大”来说,毕竟十八岁了,游学真的是“游学”了!
当然,对于二宝和三宝,一切能书写的儿女来说,他们另外的满足,今天的日记有得写了;他们很喜欢书写,不是我强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