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2 12 月, 2024
spot_img

家庭崇拜的失落、主日学的异化:皇帝不急太监急

生&养孩子家庭的事情,特别是父亲的事情,不是学校老师,更不是主日学老师的事情(养不教,师之过?),所谓老师是家长的帮手,在家长够不着的地方,如数理化、音体美等专业方面,共襄盛举。

现在呢?即便信仰教化、做人做事,家长都乐意做甩手掌柜,各种类型的老师忙得不亦乐乎。中国人戏称:皇帝不急太监急!

一、西方历史中的主日学

主日学是由罗伯特·拉凯斯(Robert Raikes)在18世纪晚期的英国创立的。当时循道宗人士相信,基督徒的圣洁必将带来社会行动,所有的人都会得救——

因此,在礼拜天,邀请那些在街头玩耍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无力照管,来教会学习圣经以及别的文法知识,是一种宣教活动

循道宗人士认为,社会环境是拦阻人得救的最大障碍(居然不是罪!)。这种信念激发了各种各样的改革社会的努力。而拉凯斯倡导的主日学运动就是源于这样的改革社会的努力。

美洲的殖民地时代,完全没有主日学工作。循道派信徒最先将教导孩童与青年的方法带到美国。他们于公元1786年开始主日学工作,而且非常成功

三十年后,在全美国每个地区都可以找到主日学工作。公元1824年“美国主日学协会”成立,这个协会的宗旨,在促进主日学的设立,并提供主日学教材。(参考 维基百科词条)

为什么呢?他们迎合了时代背景中,人的欲望!(真正的服事,是按照神的心意帮助人的难处,人本主义或假服事,是按照人的欲望满足人的需要)

为什么会这样呢?伴随主日学而来的,是家庭衰落的趋势:

随着美国的城市化,父亲忙于职场、社交和诸多的娱乐,疏于家庭生活

母亲从家庭走向社会,追求社会成就和耀人眼目的光环……

对儿女的教导,时间和精力都跟不上了。

他们就把信仰部分推给主日学,把知识教育推给学校,父母与儿女相处时间减少,关系的疏远,诸如“代沟”“青少年叛逆”“青少年性行为”“性别混乱和自由”“学生自杀”等问题就出现在这种潮流中。

更严重的是,都导致下一代信仰传承的失落…..80%以上的孩子,上大学之后,再也不来教会了!

1847年,一位名叫亚历山大的牧者,察觉到,在长老派教会中,男人带领家庭敬拜的做法已经开始衰落,亚历山大却列举这样的例子:在他所处的时代,普通劳动者虽然整天劳作,却仍然保持每天两次进行家庭敬拜(亚历山大《论家庭敬拜》,第36-7页)

这种异类的呼声,并不影响受启蒙主义影响的教育工作者!

他们引用或认可约翰·洛克的话,认为孩子的心灵是“白板”,生来就处在一个“纯洁和无罪的状态”。

既然无需对付罪性,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天性,那么,被认为生性更温柔的妇女,更适合教导孩子。

在这种世俗化的超流下,整个学校是女性的地盘,教会界的主日学成为女性基督徒事工的地盘,西方是这样,现代中国也是如此。

主日学的扩展并不受宗派的局限。由此,主日学运动在美国作为一个超教会的团体出现,发誓要在当时教会已有的结构之外,进行社会变革。和他们英国的同伴一样,美国主日学的目标开始也是那些穷人、孤儿以及家中父亲不信主的孩子。

随后就变味了,信义宗在1830年,公理会在1832年,长老会在1838年,浸信会在1840年都建立了自己的主日学。他们把这个主日学,扩大到基督徒家庭的孩子,不到半个世纪,教会成员的孩子在主日学的学生中就占了绝对性的优势。

即便最保守的教会,也开始妥协这种社会趋势:美国长老会开始对《敬拜指南》进行修订(1892年版)。名为“私下和家庭敬拜指南”的一章被改编,重新命名为“家庭中的敬虔。”仍然提倡家庭敬拜,但是,所有关于家长及其带领家庭敬拜和训诲的特殊责任的章节,都被一概删掉了。用“父母”这个词代替了“家长”!

他们像罗得一样偷偷地挪移帐棚,偏向所多玛城的方向。自古以来,家庭被认为是一个整体,但到19世纪末,教会中的孩子与父母分开,单独教导圣经,已经成为同行的惯例。本来,父亲应当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如今教会远离这种观念,开始雇佣“大孩子”教导小孩子

在今天的美国,公开坚持家庭敬拜和训诲的只有美国长老会(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America)、正统长老会(the Oxthodox Presbyterian Chruch),改革宗联合长老会(the Associate 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和北美改革宗长老会(the 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 of North America)。

……主日清晨,他们急匆匆赶去主日学,在那里,老师在30到45分钟的时间里,奋力教导他们应该在一周中当在家庭中受教的课程。这就是孩子们得到的可怜的宗教方面的训诲。80%以上的教会会友的孩子,上大学之后,失落,不正常吗?

零食一样的,娱乐化和奖品化的主日学,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学校教育和成人的竞争思维中,显得幼稚!中学生忙于功课不再来教会这是常例,大学生关心学术、社会和就业,不再来教会,也是常情…….

教会界的大部分释经家错误地认为,在教育教会中的孩子方面,主日学更为优秀。

19世纪晚期,在教会敬拜、治理和宣教方面,相信圣经之全备性(圣经无误之一)的人越来越少。因此这种历史背景,虽然圣经中并没有规定主日学,却有许多人对主日学趋之若鹜,也不足以令人感到奇怪了。

随着参与主日学的人数增加,教会的成员在数目上就开始减少,研究进一步深入:

发现成年教会成员虽然没有参加主日学,但在家中进行宗教训诲的经历,更多地确实促使他们成为教会的正式成员(路易斯·维克斯:“我们缘何失去了会员……”,第21页)

主日学另外一个副作用,导致教会界的女权主义出现。为什么?

一方面,妇女在教会中承担了教师的责任。“你们做父亲的,……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4)“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辖管男人……”(提前2:12)

一方面,随着家庭敬拜的衰落,做丈夫的肩膀软了,妇女原先可以在丈夫和家庭中得到的灵命喂养,现在却要从别的妇女和她们的牧师那里寻求。

那些在家庭灵命生活中处于边缘化的男人,那些在女性牧师教导的教会生活的男性会友,甚至也逐渐丧失了对教会的兴趣。

比较极端的情况是,某些妇女聚会所探讨的主题就是女同性恋和女神崇拜(抗议耶和华神是父性的)…..

二、当代主日学的异化表现

1、首先,我们再思考察主日学的起源:

原来是循道会,作为吸引外邦人的孩子归主的办法,无可非议;

然后,扩大到孤儿、单亲家庭,也无可非议。

2、按照圣经,基督徒的孩子,谁牧养:

第一,是父母的责任,不是老师或主日学老师,参考申命记6:4-9,以弗所书6:3-4

第二,父母和儿女是一个圣约家庭,主日敬拜,应该是在一起的,同意参考保罗的书信,是在教会里念的,以弗所书6:3-4,是同时念给教会的父母和儿女听的,而不是分开教导的。

3、为了完成第2个任务,家庭需要:

第一,建立家庭祭坛,这是从亚当-亚伯,亚伯拉罕家庭,雅各家庭,到使徒时代的家庭,宗教改革之后,清教徒家庭常有的活动,每日最少进行一次。

(孩子能安静听道,不是一日之寒,是每日的家庭敬拜的训练结果)

第二,家庭里的父亲就是家庭的牧者,如果父亲缺位,就是母亲承担,如提摩太的妈妈。

4、自从19世纪中叶开始,家庭的父亲不承担责任,母亲忙于各种社会工作了,导致:

第一,家庭敬拜的衰落,至少少数改革宗长老会才会强调家庭敬拜;

第二,教会的主日学,每周一次,教导基督徒家庭的孩子,越俎代庖,皇帝不急太监急。

总之,我们应该觉悟:生&养孩子,是家庭的责任,特别是男人的责任,教师,任何处境下的教师,都是帮助者,帮助的内容是家庭够不着地方,如专业知识和技能选力,而不是越俎代庖,皇帝不急太监急。

所属主题
肖遥 文以载c道
肖遥 文以载c道
以道育人,以家事主,愿祂的国强大,愿祂的义广传! 公号:文以载c道 微信号:jiduhuajiaoyu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