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4 11 月, 2024
spot_img

行走书评 | 十年后重读《一生的呼召》,被提醒,我们被呼召是为了走向呼召者

十多年前,我那时候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在教会里一位长辈的资助下,买了一张去往成都的火车票,想着要在文字出版方面谋得一份职业。我当时实习找的那家出版机构,规模不大,人也不多,所以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工作内容和方式。

很快,我得到一个机会,要随老板到河南一个地方做书籍推介会。那一次,老板举的书中的例子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当一个人牙疼时,世界说:“可怜的家伙”。当一个人的妻子对他不忠时,世界说:“可怜的家伙”。当一个人陷于财务困境时,世界说:“可怜的家伙”。当人以卑微仆人姿态在这个世界受苦,以讨神喜悦时,世界说:“可怜的家伙”。当一个拥有神圣使命的使徒为了真理而受苦时,世界说:“可怜的家伙”——真是可怜的世界!

无疑,最后一句来自克尔凯郭尔评价掷地有声,宣告了这个世界最大的荒谬就在于伦理的失序和价值混乱,而生在当今到处充斥着焦虑、疲惫和失望情绪的时代,那股来自正午的恶魔笼罩着多少人的心灵。

人们骄傲,以物质多少为荣,人们嫉妒,处处争强好胜,人们懒惰到忙乱不安,连基督徒也世俗化到一个地步,切断了和神圣国度的联系,以私有化的信仰体验为唯一追求,稍微有干劲儿的,却又显得非常自负,很难让属下全心信任。

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在道的跟随者队伍中,流淌出一道清冽的溪流,尽管为数不多,却可以用默默无闻的方式,在平凡的职责中向神负责任的活着,明白恩典的优先性,知道多元化的当代世界注定是要在道德上一败涂地。因此,就舍弃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坚信丰富的上帝必供应我们一切所需。

《一生的呼召》作为一本在大陆出版,超过10年依然存活下来的书籍,可以看作是十年间中国基督教文字出版第一次高峰期所结出的果实之一。这本书的作者葛尼斯博士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作为医疗宣教士的后代,他在上个世纪中国最为动荡的年代里长大成人,然后在英国完成学业。他在前言中特别写了一段给中国读者的话,回忆当年生活的点滴,令人感慨万千。

作为一本畅销书,《一生的呼召》确实没有那么学术味儿浓厚,它的写法也不那么受到学术写作的限制,虽然书中大量的旁征博引,达芬奇、哈维尔、威伯福斯、乔治斯坦纳、卡内基、毕加索、达利、阿瑟伯恩斯、戈尔丁、陀思妥耶夫斯基、莫扎特、麦尔维尔、凯波尔、麦哲伦、劳伦斯、阿西西的圣方济、凯撒,这些人物的言论、事迹作者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叫人拍手称赞。

读此书,重要的不是搞明白呼召的定义,如何确定自己的呼召这些大众比较关心的问题。你会发现,作者无意列出多少条规则,然后怂恿读者按部就班地执行就可以获得一个稳妥的人生。不,这本书的意义首先在于打破你对呼召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野心。

一个不真正认识自己的人,活在世界上是可怕的,同样,一个不认识神的人自然是可怕中的可怕。倒不是说他会干多少坏事,而是任凭他怎么折腾,怎么自圆其说,都无法逃避那来自至高者的呼唤。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是很好的灵修操练读物。虽然葛尼斯没有提及像“读经、祷告、禁食”这些基督徒耳熟能详的属灵操练,但他借着呼召这个意义攸关的主题,带领我们走到异象的高处,从神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使命和责任所在。我特别喜欢的一点在于,作者没有充当灵性大师的那种沾沾自喜或要命的自负,他没有陶醉在自己的属灵体验和思考中,而是带着丰富的故事句来启发我们,不要固化自己的信仰,不要封闭自己的人生,因为祂可比你大多了。

书中提到呼召,不是给我们平凡的生活注入一些兴奋剂,或者高喊一些口号让我们自以为感觉良好。作者的思考是深谋远略的,但行动上却是落地的,是充满人情味的言说。

别的不讲,作者在第22章《吉光片羽的启示》中,分享了他家族的故事。里面谈到他的太祖母,因为丈夫和人决斗不幸死去,太祖母心灰意冷,决定撇下两个幼儿投河自尽。

就在命悬一线的时刻,恩典的光线射中她的心脏。书中写道:“不知什么原因,她抬起头来,看到河对岸一个年轻农夫在地里工作。他与她的年纪相当,但是除了工作之外,他没注意到她,也没注意其他事情。他小心翼翼、全神贯注、动作熟练地工作,在工作中流露出极大的自信,以至刚刚翻过的犁沟,看起来就像艺术家画布上的笔触一样仔细。

尽管自己的处境如此不堪,她还是强烈地被他吸引。她渐渐被那位农夫自信吸引,从欣赏变成好奇,然后变成责备。她怎么自暴自弃、落入自怜的地步?有两个孩子还要依赖她的时候,她怎么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自责和鼓起勇气之中,她站了起来,转身走向都柏林,继续她的生活。”(p266,一生的呼召,2011版)

是啊,这个世界看上去到处充满了司空见惯和卑微不值一提的事物,但是呼召却能够为最平凡的时刻注入最神圣的维度,让我们能够摆脱现代病,就是那种自视甚高,不能欣赏,高喊着无聊啊、无聊,狂刷手机的病态,我们都太过于养尊处优,以至于沉闷单调的事物到我们手上,就好像忍受绞刑一般痛苦难耐。

也正是这位太祖母,从自杀的边缘转回来以后,不仅下决心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甚至在上帝面前认真地为自己12代子孙祷告。你觉得她平凡吗?还是觉得她伟大到让人觉得不像真的?可是,这的确是千真万确的事情,葛尼斯一家几代人蒙受神的大大赐福就是明证。

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承受这么多的祝福。我不能明白,我只能说,既然蒙召,就要继续以行者的姿态,走这趟奇妙的旅程。不,不是走向某事,或者走向某地,而是走向那从起初就发出邀请的那一位面前。

行走人生 | 常怀起初爱心的教育

行走书评  | 教育的承诺:为知识辩护

行走书评 |草房子

所属主题
Wayfaring, 徒步客
Wayfaring, 徒步客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