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作用)
今天备课,发现十月份的诗词主题:《霜露冷》文档都丢失了。
搜索过去的硬盘、百度云盘,以及三台电脑,都找不到了,
好像绝情而去的恋人,再也不能回头了。
我不得不一边看过去录制的视频,
一边从新下载资料,制作PPT,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
有些气累,有些烦恼,安慰自己:
凡事,都有祂的美意。
有什么美意呢?
夜幕已深,儿女今天下午外出活动,我也没有陪同,太忙了。
我好不容易搞完,已经是午夜时分了。
在默想与交通的感动中,我发现:无论是个人的生命,还是文明的进程,都有两个力量:
积累和丢失。
(不断积累)
个人的生命虔敬,是需要积累的。
就像站得高的人,望得远的人,并不是自己有多么高大、伟岸。
而是他(她)脚下的土地,站立的位置。
过去两年来,我生命有一些进步,并不是我比别人聪明或更有灵性。
而是我站在马太亨利等前辈的注释基础上,
他们是何等大有学问,又是大有信心的人。
今天上《胡适作品选读》,我跟听课的人说,我18岁到32岁的时候,胡适是我精神上的老师,今天,即便我的信仰和他是分道扬镳了,但他做学问的方法,深深地在我身上打下烙印,这是不能否定:
如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五个步骤,如果没有胡适在中国的工作,我不可能掌握,我到哪里去自学呢?很多事情,想想,都是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就像牛顿所说的,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
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实实在在离不开别人的努力和自我积累。
但因为我们本性的败坏,我们会丢失许多好东西。
比如从第一世纪后,罗马帝国的淫乱、败坏,专心享受肉欲生活。
无论是罗马背景的跟随者,还是犹太背景的跟随者,我们的人都是对外积极传扬自己的价值观,得人如得鱼,对内呢?我们的夫妻,努力积极的生养众多,也收养别人的孩子,随着时间的积累,罗马帝国就被我们的人“化”掉了。
这是一种虔敬的传统!
到了16世纪到19世纪,盎格鲁-撒格逊民族达到了巅峰,一方面他们的人积极向外传扬自己的价值观,带动全世界的英语化,帮助很多人认识我们的老师,一方面,他们的家庭内部,生养众多,七八个孩子的家庭很正常。以至于200万人的英伦三岛,生出五个国家来: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英国本土。
只是,这美好的虔敬,丢失了,好像我备课的电子文档。
(不断丢失)
比如,今天很多中国人抱怨自己的教育,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美好的教育精神,属于贵族教育,在宋朝快速消亡:
比如辛弃疾受的教育,比如岳飞受的教育,从小都是文武兼修,德才兼备的,塑造的对象是上马可以征战沙场,下马可以治国安民。
因为宋王朝之后的统治者为了自己便利,刻意地把文武分家,把国民塑造成为两个群体:文弱书生和劳力粗人。
今天再也找不回来了!
即便国家复兴体育教育,一般家庭的孩子想办法躲避劳累的运动项目,假装肚子疼。偏远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体育老师,难得有,仅有一个,要教十几个班……所谓文科教育,也是为了考试,成为被宣传的对象,和争战沙场,治国安民没有一毛钱关系,一般教育机构,不过是生产社会螺丝钉的流水线而已。
积累和丢失,是我们生命中的双向力量。
有预言说:外邦人要衰残,战战兢兢出他们的营寨!
我们也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