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微信公众号“老魏讲历史”,这里不仅有历史,还有历史观。
大多数人的思维,只是对收集到的感性材料做出分析、判断等等,这是思维的正常工作。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思维,更需要反思。
反思并不是反过来思考,举一反三也不属于反思的层面,真正的反思是对思维进行思维。也就是说思维不仅是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对象,换句话说就是“用思维来思维思维”。
大多数学科都是以假设为前提,就连数学也不例外。如果不假设数的真实存在,思维在这里也将一筹莫展,但正在思维的人却不需要假设思维是否存在,否则就不可能思维。对这种不需要假设而如此确定的思维来进行思维,这就是真正的反思,这也正是哲学的精髓所在。
所谓“世事无常,云天有不测风云”,就是因为人们没有抓住思维本身。如果我们沿着这个角度来进展,那么思维思维就应该是人类最值得思维的事。
因为思维不再以假设为前提,再绝对一点,思维上帝更值得人类思维,因为上帝比思维本身还要纯粹。诗人说昼夜黙想耶和华的律法这人有福,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上帝绝对不需要假设。
思维来源于经验,而且思维必须来自经验,但思维又不是经验,它甚至在消灭否定经验。这听起来很残酷,不过正是这种否定经验的思维,才使思维得到升华。
人类的经验一直欺骗人类,就好像人们知道熟能生巧的“道理”。但实际上我们只是看到熟能生巧的现像,凭经验做出武断的结果。而对于为什么熟能生巧的“道理”,我们一无所知。甚至很多时候这种结果也是错误的,不过我们常常不去理会。
否定经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过牛顿正是通过否定经验建立起近代物理学,这也是为什么给予牛顿自然哲学家头衔的原因。因为他通过思维否定了人类经验中的普骗现象,苹果为什么没有飞到天呢?
人类的经验正好相反,甚至人类的经验都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因为苹果掉到地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是这种经验让人类的科学始终难以摆脱迷信的色彩。所以用思维的眼光来看牛顿,即使评价再高也不为过,他让人类彻底摆脱了经验对人类的束缚,人类的科学才真正开始。
一个不能进行反思的人,可能会在地上风风光光,但是这样的人生都是在假设的前提下进行,这无疑是虚拟的人生,但如此不确定的人生却欺骗了大多数。
人类天性迷信,这和文化程度没有多大关系。从现象看落后的地区确实非常迷信,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巫术仍然有其合理的土壤。不过,即使相对文明发达的地区,也没有逃脱这种厄运,只是迷信的对象不同。一个是相信感觉,另一个是相信科技。
有人会说相信科技难道也会错吗?而且把这两种相信视为一,这不是在侮辱现代文明吗?事实上,这两种相信都是对不确定事情的相信,尽管科技比巫术要确定的多,但是和绝对不变本身相比,仍然具有不确定性。或者说婴儿(巫术)与大师(科技)没有区别。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学生的数学成绩远高于其它国家,在此我不反对,事实上这只能说中国的考生确实好而已。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对大脑的训练确实有益,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操练的不是大脑的思维, 而是熟练的程度。这样大脑不仅脆弱,四肢也没有力量,整天泡在题海里,还不如泡在泳词里。至少游泳可以锻炼身体是真的,这样说好像有点故意给自己脸上贴金之嫌,其实这也不能怨人。
古人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国的历史上一直以农业为本。尽管各个朝代是你唱罢完我登场,但是这种以农业为基础的根本从来没有改变。这就导致人们世世代代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勤劳就在所难免了。
老百姓有句话:三年学会买卖人,一辈子难学庄活人。那么为什么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学做农民尽然如此难呢?因为农民种地依靠的不是大脑而是经验,不是说农民种地不需要大脑,而是人算不如天算。
这也是为什么农民如此关注农历,因为这是人们在千百年来总结下来的经验,“民不误时”说的就是这回事。这种历史的传承导致我们做事情更关注经验,所以才有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谚语。事实上老人的话未必对,童言有时候不是也无忌吗?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尊敬老人无可非议,但热爱真理是另外一件事。中国人尝尝混淆,在老人们的眼中经验胜过一切真理,“吃的盐比你们年轻人饭多,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还多”,几乎成为老年人的口头禅了。
通过勤劳积累起的经验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甚至大家熟习的勾股定理也没有逃出这个厄运。它曾经距离中国人的大脑如此之近,然而却让它逃之夭夭。而正真使大脑发挥作用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所以勾股定理准确地叫法是毕达哥拉斯定理。
三十年前西方预言将来的中国,在科技上一定会把西方甩在脑后,因为他们看见中国小孩从小就勤奋努力、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优异。
然而三十年过去了,中国人的孩子比以前更加努力,但是三十年后的中国,科技依然远远落后于西方。
笛卡尔,近代哲学之父,解析几何的奠基人,几乎很少读书。
帕斯卡尔空气力学的开拓者,他写《概率论》仅仅是为了帮助朋友赢得赌局的胜利。写下《论圆锥曲线》的时候只有16岁,设计巴黎市市政交通图后几个世纪后巴黎才有了公交。他19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当时只是为了减轻他父亲繁重的税务工作。手表吸尘器也出自他手,他还有一部里程碑的基督教护教巨著《思想录》。他拥有的头衔几乎囊括我们今天已知的所有基础学科,而他只活了39岁。
牛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可以获的四届诺贝尔物理奖,两届化学奖,当然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也应该给他两次,这些都是在他26岁之前完成的。
达芬奇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军事工程师……他的手稿是世界上最贵的没有之一。有人统计过他的工作量需要73年,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吃不喝不睡重复他的工作需要73年,而他只活了67岁。
这里就不多列举了,他们没有一个是依靠勤奋积累经验、刻苦认真获得成功,他们依靠的是天赋(反思)。
所谓天赋就是那些具有反思能力的人,依靠勤劳积累起来的经验可能会帮助我们改变暂时的贫穷和落后,但是要想彻底摆脱愚昧和落后,唯有反思可以帮助我们。而作为反思的对象思维,因为具有稳定不变性,所以才能保证其永恒性。
大凡赢得历史青睐的,天赋(反思能力强)远大于勤奋(积累经验)。柏拉图说:“天赋平庸之人对人对城邦意义都不大。”不可否认刻苦勤奋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很多时候过于强调勤奋,而忽略了天赋。
所谓勤奋就是依靠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先天的缺乏,以至于“头悬梁锥刺骨”这种极端地方法被传唱千年。当然不乏依靠勤奋刻苦获得成功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占有一席之地的人,大多数是依靠天赋,而并不是依靠勤奋。
有人说历史的进步是由“懒人”推动,稍微有理,但这种推动历史前进的工作,我们的参与度却非常少。
大多数勤劳者特别关注自己是否勤奋刻苦,但并不关心历史本身。大多数人的勤奋仅仅是依靠个人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今生的福益。因为没有永恒,所以才需要勤劳致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吃自己的饭,留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不是英雄好汉”。勤劳作为一种美德本无可非议,父母常常教导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养家户口,实现自己的梦想,这都没有错。错误的是我们相信只要努力积累更多的经验,好像就可以改变落后贫穷的现状。
或许我们两者都需要,否则天赋极高之人,也会变成方仲永。事实上天赋是关键,勤奋只是辅助而已。“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并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