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11 月, 2024
spot_img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九年前,沈迦的《寻找·苏慧廉》由新星出版社出版,让人们认识了一位在近代中国做出许多贡献、留下许多影响、现在却几乎无人知晓的英国宣教士苏慧廉,后来再版多次,广受好评。三年前,作者开始全面修订这本书,补充了许多新材料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去年这本全新的《寻找·苏慧廉(修订版)》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现在我们把它再次推荐给你。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点击封面 ↑ 即可购买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作者:沈迦

页数:538页

ISBN:9787108070470

出版日期:2021.05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不可磨灭

苏慧廉是其中的杰出者之一


作者沈迦凭一己之力,历时六年,走访苏慧廉生活过的地方,找遍英美各大图书馆,利用口述和各种现存的档案文献资料,完整地书写了作为传教士、学者的苏慧廉精彩纷呈起伏跌宕的一生,还原了近代基督教在华的曲折传布、接受、互动生长的过程,也以苏慧廉一家这个个体的经历牵引出当时的一些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折射出动荡时代教会、士绅、民间等不同权力的颉颃,社会思想的裂变,以及纷繁复杂的中西关系谜局。


作者简介:沈迦,温州人,199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新闻系,浙江大学文学硕士。曾为记者、编辑,后创业经商,现居温哥华,从事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历史写作。著有《普通人——甲乙堂收藏札记》《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寻找·苏慧廉》《一条开往中国的船》等。



作者沈迦写给读者的话




我的苏慧廉写作开始于2007年春,前后历时六年,2012年杀青,是年底即在台湾秀威资讯出了繁体字版,书名《日光之下——苏慧廉和他的时代》。


2013年北京新星出版社推出简体字版,改书名为《寻找·苏慧廉》。


从2013年到2018年,《寻找·苏慧廉》在新星印了六次,感谢读者的厚爱及老东家的支持。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2019年春开始修订,历时两年,在三联编辑的精心打磨下,也经过史上最严审校+质检团队的残酷“迫害”,焕然一新(sǐ qù huó lái)的修订版终于闪亮登场啦!


本书由蔡立国老师担任装帧设计,蔡老师是三联资深美编,他的作品总是很“三联”。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有人问:我已有原版,修订版还值得再买吗?这叫我如何回答呢?我只能说,修订版修订不少,期待你一如既往的支持。


[上文转载自微信公号“遇见阿雅”]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沈迦(章静绘)

图片转自“上海书评”公号文章


苏慧廉是谁?




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861-1935),英国人,传教士,著名的教育家,欧洲一流的汉学家。他一生最好的时光都在中国度过,他的故事,却少有人知。在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这三个字与许多历史大事件、历史名人关联密切。


二十岁出头的他,漂洋过海从英国来到中国,他的未婚妻也追随而来。他的孩子出生在这里,并由此开始了一生与中国的缘分。


他在温州定居二十余载,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学习温州方言,编撰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四千常用汉字学生袖珍字典》,向西方介绍中文典籍。


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才能,被聘为山西大学堂的总教习。随后受聘牛津,成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而苏慧廉之后的继任者,正是陈寅恪(因二战未成行)。苏慧廉的女儿,长大之后回到中国,创办培华女校,这是林徽因的母校。他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英方代表,是让英国庚子赔款最终退还中国的有力推手。


苏慧廉经历中国最动荡的时期,而他的历程,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理雅各、李提摩太、赫德、严复、王国维、蔡元培、吴佩孚、胡适、顾颉刚、费正清,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与苏慧廉有着或近或远的联系。


作者沈迦,历时六年,跨越三大洲,用翔实的史料,为我们还原了苏慧廉百年前的人生轨迹,也描绘出大时代的波澜诡谲。日光之下,众生如蚁。对历史的追溯,不光是为了这些不能忘却的纪念,还有对那些逝去的岁月,保持一份尊重。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苏慧廉画像



苏慧廉在所著《中国与英国》中曾写下几句话,自评其与中国的关系说:“不管我如何评述中国,我都是带着一种对中国和中国劳苦大众的真挚情感我曾服务于他们,并在他们中间度过了我的半生。”沈迦先生的《寻找·苏慧廉》一书,正是传主这几句话长长的注脚。


——来新夏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关注沈迦、关注他追寻苏慧廉史迹,已有六七年。此书尚未成稿时,就曾有幸批阅书中大部分内容以及历史照片。我曾邀请诸多学者来seminar讲演,但最为另类却也最具专业精神的,则是沈迦的演讲,不仅吸引了我和学生,也吸引了史学专业之外的其他人。我感慨传主苏慧廉那样重要的史迹几近淹没;也感慨百年后终于有中国人重走苏慧廉之路,直至远赴英伦,寻访他最后的墓地。“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史家门训,但像沈迦这样虽非史学出身,却为寻找百年前曾到他家乡传播火种的一位传教士,自费走遍世界,即使在我们这些以教授史学为生的人中,也已经非常罕见了。


——朱学勤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中国人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族群,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今天对利玛窦以来的传教士还缺少一个道歉,缺少一声感谢。在这一长串传教士名单中,苏慧廉就是其中一个佼佼者,这部书忠实地记载了苏慧廉极不平凡的生命轨迹,值得一读。 


——马勇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苏慧廉是英国传教士,著名的教育家,欧洲一流的汉学家。他一生最好的时光都在中国度过。二十出头的他,漂洋过海从英国来到中国,他的未婚妻追随而来,他的孩子出生在这里。他在温州定居二十余载,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学习温州方言,编撰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四千常用汉字学生袖珍字典》,向西方介绍中文典籍。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才能,被聘为山西大学堂的总教习。随后受聘牛津,成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而苏慧廉之后的继任者,正是陈寅恪(因二战未成行)。苏慧廉经历中国最动荡的时期,而他的历程,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理雅各、李提摩太、赫德、严复、王国维、蔡元培、吴佩孚、胡适、顾颉刚、费正清,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与苏慧廉有着或近或远的联系。


——林建刚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寻找”苏慧廉的艰辛历程




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开工我就知道难处了。首先是资料稀缺,不是一般的稀缺,而是相当的稀缺。我去过温州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也走访过从事地方史、教会史研究的人,所有当时温州能找到的材料,连一篇苏慧廉的简历都拼凑不全。我后来查Google,不论中文还是英文,也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大多还是重复温州媒体抄来抄去的报道。而关于他离开温州后的行踪,更是付诸阙如。


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开始了。所幸家在UBC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附近,于是一头扎进了该校图书馆。加拿大曾是英联邦成员,该校图书馆英国文献尤为宏富。报章杂志、年鉴索引、公文档案,应有尽有,并免费开放。西人的历史向人民敞开。


除了UBC大学图书馆,我后来还去过英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台北胡适纪念馆、台湾大学图书馆等。在北美哈佛、康奈尔、明尼苏达等几所名校的图书馆我也查阅过资料。英国循道公会还授权我查阅目前存放在伦敦大学图书馆的教会档案。我的英语属“硬读”(硬着头皮读)水平,但凭着当年考托福、雅思时训练的阅读能力,我吃力地在世界各地打捞被中国有意无意遗忘的历史。当然,也是因着语言能力的局限,在原始材料的涉猎上,还留有很多遗憾。


除了在图书馆、档案馆找资料,近年来我还走访了苏慧廉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城市。从温州到太原,从上海到北京,从香港到澳门,从牛津到剑桥,英伦半岛也去了两趟。重返历史现场,寻找历史后人,这些寻踪故事多已写入书中,此不赘述。


这本书的主线,虽是以传主的生平展开,其实也是沿着寻访的过程一路走来。我虽已离开媒体多年,但当年采访写作课时老师的教导仍记忆深刻——好文章是用脚写成的。


大学读的是新闻,后来从商,至今没有受过史学的基本训练。因此写作此书的过程,也是我学习历史并思考的过程。


其间补读了一两百本书,关注的重点是苏慧廉的时代。……


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本书的写作中,我有意将与温州历史相关的细节做了繁琐的记录,哪怕有些与传主不是直接关联。个中的原因也许仅因温州是我的家乡。我从故乡来,知道这些细节,对至今还模糊不清的温州近代史、尤其是温州基督教史有着一定的价值。


有好友在阅读本书初稿时,认为书中引用原文过多,担心因此影响可读性。其实,这是我的故意为之。中国的历史,离今天越近竟然越模糊,稍一深入就会发现与教科书里讲的大不一样。在这个缺乏信任的时代,我只能尽量用这些来自第一手、并用第一人称记录的材料,提醒读者,这才是当事人眼中实实在在的历史细节与角度。


自知这本书离标准的学术性传记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我在追寻、整理历史时,努力遵守学术规范。为此,我在书中添加了千余条注释。……


为丰富史料,增加可读性,本书也引用了不少图片。图片未注明出处者,均由笔者拍摄。


——摘自《寻找·苏慧廉》自序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苏慧廉照片


修订版有哪些修订?




修订是去年春天开始的,离当年的写作不觉已逾十年。2013年简体版出版至今,印刷了六次。加印时有些小修小补,但因版式不能动,只能停留在修改错别字层面,顶多也就在不增删页码的前提下微调几句话或替换个别注释。其实,随着时间的过去,全面修订此书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一是不断有新材料出现,可丰富传主与他的时代;同时自觉认识也有些提升,想做更凝练的阐述。


现在这一愿望终得实现,并且还是交由“三联”来完成。在我们这代人心中,“三联”不仅是家出版社,更是一个文化符号。能跻身三联作者行列,与有荣焉。


话说回修订,这次修订虽是从头来过,但并不是重写。换句话说,虽全文重新排版,但没有改变原来的叙事结构与章节安排。比如原书的叙事以2011年为结点,修订仍止于此。一是不悔少作,现在回头看,反感慨当年的执著与虔诚。二是写一本书犹如做一件衣服,衣裳已成,若拆了重做,还不如买布新裁。


那所谓的修订又修在哪里?


近年来,拜全球化、互联网、数据库之赐,新材料层出不穷,平日有见即记于案头,这次一并补入。比如在英国的人口档案中发现了苏慧廉的结婚登记表,这是他人生重要的一页,当然要补入;再比如谢福芸有系列关于中国的“小说”留下,虽然当年写作时已有所引用,但不够详实。过去几年,我推动这几本书在中国汉译出版,作为《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丛书的主编,有更多机会深入研读并考证细节,自然这些所得也加入了修订版中。


早年写作时,翁同龢家族后人提供的翁斌孙、翁之熹日记都还是未刊稿本,近年这两书也相继出版了,我这次修订时据出版物做了校正。还有英国人留下的瓯海关报告、曹雅直夫人传教回忆录等等,修订时都运用了两岸及港澳最新的出版物。


如上类似的修订,全书不少于一百处。当然,有些新材料很有用,但囿于框架,没法补入正文,于是就添在作为附录的《苏慧廉年谱》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一版的年谱丰富了很多,可称“史上最全”了。


更欣喜的是近年出现了不少有关苏慧廉、温州基督教历史的学术成果。2007年开始写作时,中文的苏慧廉材料只能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但现在上“知网”,输入“苏慧廉”,检索显示的结果有六十余条,其中学术论文近十篇。这些文章我一一研读,这次修订也采纳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摘自《寻找·苏慧廉》修订版后记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点击图片 ↓ 购买来华宣教士传记


一位宣教士被人遗忘却极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 橡树书屋荐书《寻找·苏慧廉(修订版)》


     ↙  点击“阅读原文”,进店购书

所属主题
橡果阅读空间
橡果阅读空间
好书齐分享,生命共成长!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