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术语
传福音:告诉人们上帝在基督里所行的事这一好消息,并呼召他们悔改、信靠基督。传福音包括提供信息和发出邀请。
护教:为这个消息辩护;回答人们的问题并提出论据来说服他们认识真理。
护教学:关于如何做好护教工作的研究,解决为什么做(Why)和怎么做(How)的问题。
前提护教:护教学的形式之一,侧重于人们对世界的假设或预设。
证据护教:护教学的另一种形式,集中在提供证据(如历史记录),以确认基督教的真理。
薛华还是麦道卫?
看了看我的咖啡杯的顶部,我尝试着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复活呢?你相信耶稣从死里复活吗?”
真是太好了!我充分抓住时机。“如果他从死里复活, 那么他在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他是主、是统治者、是我们必须顺服的那一位……”
我话还没说完,我的朋友古普塔[2]先生悠悠地打断了我:“哦, 不, 那根本不能说明什么。从死里复活有什么不寻常的呢?我觉得这很正常——你不觉得吗?”
我张着嘴巴,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像其他所有的问题一样,失效了。古普塔先生,一位虔诚的印度教教徒,对耶稣的复活丝毫不感到惊奇。他和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观),对他而言,复活 (或转世) 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事件,显出非同寻常的一位那非同寻常的能力。
这次交流凸显了我们在护教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回答朋友们的问题并试图说服他们信靠基督,是很难轻易成功或进展顺利的。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困境,不是因为说了什么假教训或误导人的话,而是因为这话是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里或对错误的人说的。
我与古普塔的交流也凸显了福音派用来捍卫和确认信仰的两种方法:前提法和证据法。在本文中,我们将查看这两种护教方法,它们主宰了福音派人士与非基督教世界的互动方式。它们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以及,过度护教是件坏事吗?
前提护教法:你的前提是什么?
著名的基督徒作家,如《永存之神》(The God Who Is There)的作者弗朗西斯·薛华(Francis Schaeffer),《隔壁的宇宙》(The Universe Next Door)的作者詹姆斯•锡尔(James Sire)和《将人的心意夺回》(Every Thought Captive)的作者理查德•普拉特(Richard L. Pratt Jr)都是热衷前提护教的代表,他们着眼于人们的前设,来捍卫基督信仰,为真理辩论。
前提护教者认为,许多人不接受福音,是因为他们的前设阻碍了他们,像古普塔一样,因为他的世界观即是如此。把关于基督的事实呈现出来,对他们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就好比你和一个印度教或佛教徒交谈,几乎没有必要求助于历史资料或事件来支持福音,因为印度教和佛教徒都不相信历史(他们看待历史与我们不同)。他们有着(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应对这一点,前提护教者从上帝在基督耶稣和圣经中的启示开始。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倾向于采取三种策略:
内在一致性是上帝在圣经中所启示之真理的一个证据。例如,詹姆斯·锡尔认为“内在的知性连贯”是可接受的世界观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个有效的、可接受的世界观必须包含有哲学一致性的推理。简单地说:它是有道理的。
2、表明圣经的世界观是解释世界、人、社会、历史等最恰当的世界观
詹姆斯·锡尔提出了一个关于合宜世界观的四重测试[3]。
第二个测试是,世界观必须能够解释现实的数据。任何解释世界的思想体系,都必须能够容纳我们所认知和体验的世界。它必须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理性和科学调查的发现、以及我们传承的经验(包括“超验的内容”)相印证。
第三个测试是,世界观应该能够解释诸如人的理性、道德感、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个人成就和关系的渴望等内容。
第四个测试是,世界观必须是“活”的——有生活价值的,能使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感到满足。
锡尔总结道,基督信仰里的价值观是最合宜的:“它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框架,人从中可以找到(一切的)意图和意义。它经受得起合宜世界观的四重测试。”[4]
弗朗西斯·薛华的许多作品都是针对这一目的的。通过揭示其他世界观的不一致性和不充分性,他将人们推向基督信仰这一确实提供了答案的信仰体系中。
第一,价值的问题:一个人如果只是从原始粘液中完全随机的产物,怎么能有价值呢?如果我们只是一种复杂的原子排列,就没有任何固有的或者说个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不比任何其他的原子排列(比如蟑螂或一块奶酪)更多或更少。
第二,如果我们的大脑仅仅是生化机器,我们怎么能相信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的“思维机器”可以告诉我们,我们是有价值的、有位格的、有道德的存在,它可以推理和研究这个世界,但是我们怎么知道它是可靠的呢?它可能在捉弄我们。它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可以思考和了解,这本身可能只是个错觉,只是机器故障的一部分。
前提护教是有吸引力的神学,因为它始于神的启示。基督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神学体系,而是人与一位已经启示自己的上帝的关系。(注意薛华的一本书的书名:He Is There and He is Not Silent [中译书名《太初有道》])
然而,经过对圣经的内在一致性的论述,前提护教者倾向于减少这种上帝与人的关系。圣经被看作是一种世界观或思想体系的资料, 而不是它本来的所是——一本集合着叙述、历史、诗歌、信件和各种其他形式文字的书,讲述上帝与其子民交往的故事。
并且,前提护教法的成功似乎取决于相关人员的具体背景。在大学校园里,在人们已经思考过 (或者正在思考) 关于世界观问题的圈子里,前提护教法可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但许多人并不爱考虑他们的“世界观”是什么,而且习惯于从许多系统中借用思想。像这样的情况,就使得前提护教法的展开困难了许多。
证据护教法:拿出证据来看看
证据护教者从一个点入手,即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共有的“合理性”观念。在此基础上, 证据护教者们提出了各种证据,以证明经文是真实的。与前提护教者不同,证据护教者不是“预设”上帝的启示是真理,而是证明它是真理。
我们大多数人都看过的经典的证据护教作品,诸如麦道卫(Josh McDowell)的《铁证待判》(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布鲁斯(F. F. Bruce)的《新约文件:它们是否可靠?》(The New Testament Documents: Are they Reliable? )[6]
这最终都是关于可能性的。鉴于新约的历史可靠性、其外部来源的认证、以及内在的有力的一致性,加之复活的证据等等,关于耶稣最合理和最可能的解释就是:正如耶稣自己所宣告的那样——他是成为人的上帝本身。
但证据护教法只对认同其历史观、逻辑、推理和事实可靠性的人奏效。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弱点。
堕落影响了人的理性
在两种护教方式存在的差异中,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关于堕落对人的理性的影响,前提护教者和证据护教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前提护教者认为,堕落以后,人的理性思考也受“全然堕落”的影响。他们引用的经文是:
“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林后4:4)
“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1:21)
换句话说,因为堕落,人类的心智不再正常运作。它不再承认基本的理性,而是倾向于摆脱它。当人们不再区分“真实”和 “虚假”,并且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最公然的矛盾中(正如今天的许多人所做的那样),前提护教者会说,这就是堕落后的结果。
证据护教者则认为,基督徒与非基督徒有着一样的逻辑,只是他们的使用方式不同。他们认为,堕落并没有影响到人的推理能力,但它确实影响到人所得出的结论。未重生的头脑可以用理性的普遍法则来评估基督教真理的论据,但因为头脑(堕落后所固有)的敌意,人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罗8:5)
证据护教者认为,提出证据仍然是值得的,原因是人的理性和逻辑并没有因堕落而完全扭曲,圣灵能够克服人头脑中的敌意,引导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前提护教者过分强调了人心智的扭曲,而证据护教者则高估了人心智的健全性。
关于这点,问题之一是,谈到堕落,圣经并非指 “思想”或 “理性”这样的抽象的东西,而是指全人。我们与上帝的隔绝是位格性的,而不只是理性层面的。
我们在最根本的层面上拒绝了真理,崇拜受造物而不是造物主,与上帝隔绝,这隔绝给我们带来了极严重的后果。我们也许可以理解和接受各种不同的论点,但不会欣然接受它们最终的结论。这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思想上的缺陷。
过度护教的危险
护教是一个得力的“仆人”,但当它成为主人时,就存在危机。过分关注护教就会带来很多危险。
第一个危险是,混淆传福音和护教。我们会开始相信,通过论据和推理的正确组合,人们可以被说服以进入上帝的国。即使是强调人类理性已经堕落的前提护教者,也倾向于高估理性的论证,作为布道的手段。我们会发现,自己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为信仰辩护,而不是告诉人们什么是好消息!
护教最大的危险就是它可能对福音造成扭曲。当我们试图向人展开推理并提供信仰的论据时, 我们会开始把福音塑造成一个更让听众喜欢的东西。奥古斯丁趋向柏拉图式的福音,托马斯•阿奎那有一个亚里士多德版本的福音。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护教倾向于敲击人的思想而不是良心。
我们不能忘记,信心来源于聆听神的话语和圣灵对我们的开启。我们必须确保以可理解的、创造性的方式宣告这一真理,这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这是传福音——宣告上帝在基督里所做的,并邀请人们回应。护教必须只能是布道的婢女,而不能取代它。
当然,如果我们知道这些危险,并且确保我们不落入其中,护教仍然是一个有用的仆人。我们被召去为那“一次交付圣徒”的福音而战,包括捍卫福音,抵挡攻击,并劝告我们同时代的人信从真理。
注释:
[1] 本文取自菲利普•詹森(Phillip Jensen)的网站,http://phillipjensen.com/articles/two-ways-to-apologize(2017年10月20日存取)。原文由托尼•佩恩(Tony Payne)从科林•马歇尔(Colin Marshall)和菲利普•詹森的材料改编而成。承蒙作者授权翻译转载,特此致谢。——编者注
[2] 北印度(包括德里、哈里亚纳邦、旁遮普邦等)的三大姓氏之一。三大姓氏为:夏尔马(Sharma)、维尔马(Verma)、古普塔(Gupta)——编者注
[3] James Sire, The Universe Next Door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1988), p. 209.
[5] 自然主义说, 宇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没有上帝或至高无上的存在,全部的存在都是物理或自然的物质。人类是自然进化过程中的产物, 只不过是一种特别复杂的原子排列。
[6] Frank Morrison、Paul E. Little、Michael Green 与 Paul Barnett 是这一领域中其他备受欢迎的作家。
[ 本文转自《教会》杂志网站(churchchina.org),芥子译,老漫校,转发略有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