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信系列用一本书来回答读者问题,每周六晨更,本文为第二十三篇。欢迎大家踊跃提问,感觉问题有点不够用了:)
【题图名】从白桦到苹果树 【创作年份】2024 【尺寸】90*90 cm
【艺术家】黄君玲 来自 东湖masion 191画廊
有朋友问:小万工,我以前是一名建筑行业基层从业者,最近打算找工作,以当前建筑业的发展前景,还有必要入局建筑行业吗?
我跟她说没有必要,就有挺多人催我出“建筑师转行指南”,但我并不算转行,所以一直犹豫要不要“误人子弟”。
直到这周大新闻——董宇辉离职了,当上了”与辉同行”的老板。很有感触,大家吃瓜的同时可能忘记了,三年前“双减政策”落地时,董宇辉由一个失业的英语老师“被迫”转行当“带货主播”,在直播间坐了一年冷板凳才被流量砸中,如今才算转行成功。
董宇辉固然是特例,但我觉得普通人也可以借鉴,所以今天结合董宇辉的经历,来推荐茑屋书店的创始人增田宗昭的《知的资本论》,谈谈新的消费趋势,希望能给想“转行”的朋友一些启发。
”转行“——时也势也,之所以推荐增田宗昭的书,是因为他的品牌”茑屋书店“的崛起恰好是在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而他对日本经济阶段阶段的概括也很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他说:
第一阶段,商品匮乏时代。商品的价值就在于它本身,所以只要是商品就能卖出去。
第二阶段,商品过剩时期。已经不再是只要是商品什么都能卖的黄金时代了,价值的中心由商品本身转移到了渠道,就是”卖场“。
第三阶段,个性化消费时期,在这个阶段,平台泛滥了。网络购物兴起,人们的消费活动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我们处在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会诞生很多新消费的机会。复盘一下董宇辉的成功,会发现他恰好踩中了这个转型期。
董宇辉时代,那么多做“直播带货”的人。为什么他能脱颖而出被流量砸中呢?就是因为他的直播间从“卖场模式”切换到了“买场模式”。
如何抓住”个性化消费“时期机会?增田宗昭给出了自己的金标准:
只要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可,例如,把买卖商品的场所称为“卖场”就不行,如果站在消费者角度,应该叫“买场”。我常对公司的人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创造“世界首次”,而是实现“客户价值”。应该把什么排在第一位,绝对不能搞错。
在薇娅时代,直播带货仍然是“买场模式”,直播间里很闹腾,很像把传统的商超推广直接搬到了现场,主播是一个超级导购,目标是让大家“买它买它买它”。李佳琪是怎么翻车的,因为他没有从顾客角度思考问题,“买不起是因为你不努力工作”——纯纯的买家视角。
但正是因为董宇辉的“不专业”,这个局外人慢条斯理地在直播间中和观众用“中英双语”唠嗑,一点都不着急“卖货”,甚至还会建议人“不买”。他就把直播间从“卖场”变成了“买场”,顾客在他的直播间待得舒服自在,从而获得“泼天流量”。
不是每个人都有被流量砸中的幸运,但是从“卖场”到“买场”的消费趋势是恒定的。比如作为建筑师,设计的是空间,我们就可以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将一个“卖场”空间升级为“买场”,每个消费空间都可以按这个逻辑升级一次,这就是机会。
书店的问题在于他卖书,不是这样的。对顾客而言,有价值的不是作为物体的书,而是包含在书中的提案。没错,应该买的是书中的内容。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总想着把书当作商品卖掉,所以才导致了书店的危机。
这本书中,增田宗昭提出了未来商业最核心的能力——“提案力”,他说未来公司应该人人都是设计师,为顾客提供“生活方式”的提案。
回顾董宇辉爆火后的转型,从“东方甄选”到“与辉同行”,也可以看到这个从“卖东西”到“卖提案”的趋势。
“带货”是卖东西,但“同行”是卖生活方式,他开始有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真实的人交往。
后来看到的董洁的爆火也是如此——她不是在直播间中卖东西,而是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生活,卖的是”提案力“。
讲了这么多,似乎都在讲“线上”,但实际上,个性化生活方式时代,增田宗昭更推荐的趋势是线下,书中说:
商业的本质是让大家多花钱,而不是少花钱。当大家因为电子商务省下了钱,省下了时间,然后呢?当人们有了闲暇和时间后,会做相反的事情,重新从线上回到线下,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世界。
我尝试过一次公益性的“直播带货”,觉得太累了。照理说就是和朋友网上聊聊天,推荐自己喜欢的书。但我仍然觉得隔着屏幕地聊天很消耗我,如果是现实中面对面的聊天,都是可以建造我的。
我就发现,至少目前我不并适合线上的这种方式。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没关系,线下同样有很多机会。
从“卖场”到“买场”,从卖东西到卖生活,是第三阶段的核心机会,而线下的方式就是将消费嵌入真实场景。我在“从北京回武汉,武汉有啥好玩”这篇中,讲了一群在东湖尝试新商业的朋友的例子,其中的“骑行咖啡厅”的主理人就是一个曾经的建筑师。
老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流量带来红利,也带来反噬,这是每一个线上生意都火一阵就容易销声匿迹的原因。
相对线上生意,线下生意不容易做大,但更容易持久,因为线下的客群更稳定、黏性更高,不会被公共舆论绑架。
最后再来说说建筑师的转行,很多人说建筑师是最适合做“博主”的专业。
但我其实觉得,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线上。建筑师对于线下空间的敏感性,同样很适合用空间来承载服务——试一试,从设计空间到设计空间中的内容,将身边的一个“卖场”升级成“买场”,从“卖商品”到“卖提案”。以线下切入,线上作为线下的展示窗口,是更可持续的方式。
就像我现在工作的公司阿那亚,很多人知道他是通过”孤独图书馆“,通过”网红建筑”,但是我知道它最大的不可替代性在线下的空间体验,以及空间中人与人真实的接触和交流。
张雪峰曾经说所有文科专业都是服务行业,服务就是“舔”。我很不认可这个说法,我觉得未来的时代就是“服务的时代”,“服务“是一个美好的词,服务的核心是对他人,对客户的“爱”。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真正的服务精神,意味着真正的爱,要盘算着想给恋人准备惊喜一样给客户准备惊喜;要惦记着如何给客户超出期待的回报,让他无可挑剔,无可责备;要不断改进方法,积淀经验,让客户想到你就觉得人生真美——这是我在阿那亚学习到的最珍贵的技能,也是“知的资本论”这本书中的核心观点。
无论什么行业,学会真正的服务,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技能会过时,时代会变迁,而爱永不失败。
如何在东湖做生意?
高考志愿报名指北,聊聊和张雪峰不一样的建议?、
学建筑,未来的路怎么走?
如何赚大钱,读《马斯克传》
财务自由后,我们如何工作?
本文的灰体字均引用自《知的资本论》,欢迎购买原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