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9月 21, 2024
spot_img

“对更高存在的好奇心是天生的,而对其漠不关心才需要学习”


近期橡树新书《如何(不)世俗》出版了,“它是对查尔斯·泰勒的不朽名著《世俗时代》的致敬和入门之作”。


《世俗时代》及《如何(不)世俗》这两本书聚焦在“世俗”这个话题上,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现在身处的是一个怎样的“世俗时代”,以及进一步思考“世俗”会给社会文化以及我们自身带来怎样的影响。


上周六,我们特别邀请到上海科技大学的王寅丽老师来为大家进行了一次直播分享,题为——如何不世俗:查尔斯·泰勒对世俗时代“灵性状况”的解释。扫描上图二维码,即可观看直播回放




《如何(不)世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世俗时代》的核心思考,史密斯在他的书里不仅大量引用《世俗时代》的文字,还借助流行歌曲、当代小说及其他作者的洞见来丰富泰勒的分析。


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不)世俗》中的几段精彩引文。


1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整体感,即如果超越性式微,那么有些东西可能会随之失落。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

《世俗时代》(A Secular Age)


2


帕斯卡尔知道蒙田在撒谎:

对大多数人而言,对更高存在的好奇心是天生的,

而对其漠不关心才需要学习。


——Mark Lilla,

“The Hidden Lesson of Montaigne”


3


生而有因,

死若孤魂。

怀揣最好的行,

却讲成笑话。

我若早知

生命终逝……

我不信我们唯有此途。


——“盲人飞行员”(Blind Pilot),

《唯有此途》(Just One)歌词


4


如果二十岁的时候,我称自己为无神论者,五十岁及六十岁时是不可知论者,那么并不是因为在此期间我获得了更多知识:仅仅是更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我们怎么敢肯定自己是正确的?


作为21世纪的新达尔文主义唯物论者,相信生命的意义与机制只是在1859年之后才完全为人所了解,我们认定自己比那些早我们出生的轻信者聪明;他们跪拜上帝,相信神意(divine purpose)和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以及复活和最后的审判。


然而尽管我们获得的知识更多,但我们并没有更为进化,而且显然也并不比他们更聪明。那么是什么使我们相信自己所知道的就是最终确定的呢?


——巴恩斯(Julian Barnes),

《无所畏惧》(Nothing to Be Frightened of)


5


我们如今都是怀疑论者,无论是信仰者还是不信者都如此。没有一种真正的信仰在任何时间、地点都是显而易见的。每个宗教都是许多宗教中的一个。关于任何一种正统信仰的清晰界限,都为我们的经验所扭曲,亦都被我们的生活所复杂化……


——Elie,

The Life You Save


6


在你一无所有之处,

凭空建造墓地,

并在其上呼吸。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

《长路》(The Road)


7


我多么想相信

真理是存在的,爱是真实的。

我在每个字眼中渴望生命,

到了荒唐的程度。


——“邮局”乐队,

《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歌词


8


我从小就被教导相信

我是独特的

像一片雪花,与众雪花相异

在能看到的每个方面都是独特的。

可现在,经过思考,我承认我不过是

某部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服务于某种超越于我的东西。


但我却,我却不知那是什么。

你会看到,我将很快回到你这里。


我是谁;身在何方?

噢,告诉我,我应该怎样。


——海湾之狐(Fleet Foxes),

《无助蓝调》(Helplessness Blues)歌词


9


在我们的宗教生活中,我们是在响应一个超越的实在。我们全都对此实在有或多或少的感觉,这实在出现于我们对我所称的圆满之某种模式的识别和承认之际,以及寻求实现圆满之际。


圆满之诸模式也被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者和其他保持在内在框架的人所承认,但他们认错了圆满。他们把圆满的关键特征拒之门外。


因此,我上面所描述的宗教的(重新)皈依之结构特征,即一个人感到自己正打破狭隘的框架而进入更广的领域,以全然不同的方式理解事物,与实在是一致的。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

《世俗时代》(A Secular Age)



点击封面 ↓ 即可购买


扫码添加客服 ↓ 防失联




     ↙ 点击阅读原文,进店购书——

所属主题
橡果阅读空间
橡果阅读空间
好书齐分享,生命共成长!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