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看看孩子们现在的阅读水平,方便给他们挑选读物,我昨天让他们参加了一个小小的阅读力测试。(不要问我是什么测试,这也不是软文,请参考《中国父母的“拿来主义”》)
收到成绩单的那一刻,我忽然发现我有点问题。
弟弟的成绩明明挺好的,阅读水平超过了96%的同龄人,为什么我还是提不起劲呢……?
答案是,因为我觉得他姐姐的成绩明显更好。
那一刻,我觉得我这个做妈妈的真是有点毛病。
很感恩,最近有很多时间可以和儿子在一起(见《我发现我儿子很爱哭》)一文,对他也多了很多了解。
其实道理我都懂的:
但是今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我其实给他们两个各自贴了个标签:
上帝可能是怜悯我们,老大小时候虽然各种闹腾,吃不好睡不香,但是长大以后,老大成为了一个挺让人省心的孩子。她有爱心,爱努力,对圣经也算是熟悉。
很多事情发生在她身上的时候,对我们来说都是头一遭的新鲜,比如:“天哪,原来孩子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可以读懂这么复杂的东西了啊!”“天哪,原来孩子可以这么顺服帮我们一起做家务的啊!”“天哪,原来大孩子可以陪弟弟妹妹读书的啊!”
我们都把这些归为上帝的恩典,毕竟我和她爹两个学渣小时候都不怎么爱学习……久而久之,我就在她身上贴了个标签,她就是个“神奇姐姐”。
神奇姐姐总是给我们很多惊喜,我还记得她小时候我写过《杨小姐的趣事几则》几篇。其实后来弟弟妹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但是我好像都没有再这样专门写一篇文章了。
所以再看弟弟,我没有那么多惊喜的感觉。因为心里总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姐姐小的时候真的强多了”。
最近我们一起在读一个分级阅读,我发现弟弟接连犯了好几个错误,恰好这个软件还保留着姐姐当年读书的录音,然后我们就点开一起听一听——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是,我们发现在姐姐小时候的录音里,居然和弟弟在同样的几个地方,犯了一模一样的错误。
所以实际上,姐姐一点都不比弟弟强。真要说起来,弟弟读那篇分级阅读的时候的月龄,比姐姐当年还小一些。
可是在真实的生活里,因为姐姐比他大了两岁多,各种神奇,我下意识就给弟弟贴了一个“资质平庸”的标签。
看上去我对弟弟的要求就比较松,都不如姐姐那么严格——但实际上,这种“接纳”,都是建立在某一种“论断”上的。
我觉得这种贴标签式的论断还蛮伤人的,看上去是接纳,其实根本就不是。
——就好像你和一个姑娘说:“哎呀,虽然你长得一般,但是我一直觉得小姑娘难看一点没关系的,我不是一个注重外貌的人。”
姑娘肯定要给你一个白眼啊:“谁说我难看了?你才难看呢!你们全家都难看!”
-
虽然几乎每天早晨杨先生都起得比我早……但是我还是觉得他懒惰……
-
虽然有好几次我觉得“杨先生肯定在打游戏”的时候,我发现他其实在读圣经……
——但是这标签贴上去了,我好像就不太愿意撕下来一样。
之前有个特别搞笑的事儿。我们教会有几个姐妹组了个“使丈夫得自由”群,这几位太太的另一半都是爱打游戏的弟兄。有一天,这个群里忽然开始比惨,我和另一个姐妹都觉得自己老公打游戏的时间是最多的。然后我们就决定等等把老公打游戏的照片拍下来,那个姐妹说:“我从来没有在一个比赛中这样充满自信。”
结果那天,所有的老公居然都没有打游戏,以至于我们觉得我们这个群是不是被监控了?有在家里整理衣橱的爸爸;有给孩子讲课的爸爸;有晚上吵着要洗碗的爸爸;杨先生也“令人失望”了,他那天不但没打游戏,还居然破天荒地带我们全家一起祷告了。
后来我们都觉得,其实“老公可能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爱打游戏”——那个群自此就沉寂至今了。
——怀着那样的标签,就算老公打游戏的时候我都很“接纳”,老公能感受到我的接纳吗?我觉得根本就不能啊!因为在接纳前,我根本就是先入为主给他戴了一顶莫须有的大帽子嘛!
回到姐姐和弟弟,其实这样贴标签的潜意识,不但对弟弟不公,对姐姐也不好——姐姐也有很多资质普通的地方,可我对她要求都挺高的。
为什么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呢……想想就觉得有点内疚。
我儿子哪里资质平庸了呢?我儿子不但聪明,而且长得也很帅啊!
愿我以后都端正态度,看他为神给我的至宝,也教养他走当行的路,到老也不偏移。